分享

内部赛马结束,华为造车走出关键一步

 a_123 2023-02-13 发布于河北

01

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对华为的深度研究,写了一篇文章,说华为还不造车,会不会陷入到了战略误区?

当然,那篇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评论说你怎么敢说华为有问题,华为不造车自然有他的理由。

文章图片1

只是几个月过去,华为不造车的理由似乎越来越少。

根据媒体披露,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总裁王军被停职,“造车派”CEO余承东接管智能车全部业务。

虽然余承东回应说“这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华为在汽车业务方向上没有变化”。

但起码能清晰的看到一点,华为内部关于汽车的路线之争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战略重心和资源必然随着领导层的调整而变动。

剩下的可能就是这张在今年10月到期的三年之约。

文章图片2

02

路线之争—起源

实际上,华为一开始进军汽车产业的目的很明确,在手机业务被全面制裁后,华为急需在另一个大市场中创造增长曲线,补回缺口。

但怎么进军汽车,怎么协调资源,怎么说服市场,内部一直存在争论。

于是,华为就采用了大公司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内部赛马机制。

腾讯是这方面的高手,当年马化腾感受到了米聊带来的威胁,在内部组织两个团队进行赛马,各自研发对标米聊的软件,最终张小龙团队胜出,诞生了影响我们大众生活的微信。

华为此前也有类似的赛马机制,叫“红蓝军对抗”,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让公司走在正确的方向。

文章图片3

所以,华为内部就分出了三个业务模式共同进行。

第一个是以王军为代表的HI模式,也就是利用自己擅长的ICT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

在这个框架之下,华为与北汽合作,2021年推出了极狐阿尔法S。

但这款车的业绩差强人意,2022年总销量不到1.2万辆,没有干出什么成绩,这也是王军被停职的直接原因。

第二个就是余承东提出的智选车模式。

华为深度参与汽车的设计、生产、核心部件、销售的全流程,依靠自己在软硬件上的优势给车企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同时,还把华为门店利用起来帮助车企卖车。

文章图片4

在这个模式框架之下,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了问界系列。

从数据来看,过去一年,问界实现了7.62万辆的销量,特别是推出问界M7后,连续几个月销量破万。

第三个就是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这个模式其实在内部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对比于前两种模式,零部件处在边缘位置。

一是因为华为被美国一直封锁,纯粹的零部件供应商并不好走。

二是市场上已经存在像博世这样的零部件巨头。

文章图片5

三是无论与HI模式还是智选车模式相比,零部件的利润率很低,在汽车领域的话语权也很弱,这就不是华为想要的答案了。

所以,用了2年多时间,余承东用数据证明,智选车模式更适合华为,结束内部的路线之争,朝着造车的方向越走越近。

03

路线之争—机制思考

当然,相比较于现在的结果,赛马机制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华为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把路线定好呢?

一方面,一家大企业要想直接进入一个万亿级市场是要非常谨慎的,市场端需要等待消费者的期盼程度,产业端鉴于华为手机的表现,又不能把所有玩家都得罪了,好像你一来,友商就没得饭吃了。

另一方面,汽车本身是一个需要重投资的制造业,不是喊一声冲,就有几十亿,上百亿砸进去,需要边走边看,找到确定性。

文章图片6

而且,汽车本身也是一个大蛋糕,涉及到企业各项资源、投入分配,这里预算多一点,那里就得少一点,谁来带队,花多少钱,内部的分歧也是一个大问题。

相对来说,通过内部的赛马,可以节省成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即使犯错了,试错成本也不大,而且可以消除内部的阻力。

这也是华为最高领导层对业务模式不站队的原因。

但内部赛马也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耗费更多的时间。

文章图片7

手机厂商要造车,华为并不是第一个。

早在2014年,库克就雄心万丈给苹果制定了“泰坦计划”,想要一举拿下L5级的自动驾驶。

9年过去了,苹果一鸽再鸽,一部车都没看到,更别说L5。

苹果造车之路如此坎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线之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苹果内部关于造车也存在两条线路,一条是直接上马不需要人工干预的自动驾驶,另一条是有限自动驾驶,也就是辅助驾驶。

苹果在这两条路之中长期摇摆不定,竞争的部门之间封闭跟割裂,基本上是形同陌路,原本应该共享的技术与经验,都要依靠各个阵营去独自探索,彼此的斗争也很激烈。

文章图片8

搞到现在,苹果第一辆L2汽车要到2026年才能问世,到那个时候,汽车市场还有没有苹果的位置都是一个未知数。

这些问题,华为都有,比如说过去两年,华为车BU被免职,或者自动离职的高管有陈亦伦、张晓洪、苏箐、陈奇等不下十来人。

现在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亚迪一家目前占据了内陆汽车市场销量的4成,28定律正在越来越明显。

文章图片9

如果还一味追求内部赛马,资源都还好说,时机,整个增长的机会点才是最耽误不起的,等你万事俱备,对手都已经当上行业老大,而且稳固了,你如何去竞争?

所以,华为及时结束内部路线之争,是进军汽车产业非常关键的一步,毕竟隔壁小米雷军都喊着明年要量产了。

04

技术导向-市场导向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多思考一个问题,技术导向型公司和市场导向型公司的区别。

所谓技术导向型,就是在一个已经被证明的领域做好技术,研发更好的产品占领市场,技术人的思维是“1+1+1...=结果”,慢慢积攒经验和能力去打市场。

文章图片10

市场导向型,就是以对手为中心,得到顾客的满意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获取最大利润,市场人的思维是“结果=1+1+1...”,也就是先把目标定好,然后整合资源朝着目标拼命干。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华为更像是沿着技术人的思维在进行决策,在汽车市场上的表现比较慢。

比如第一个模式,零部件业务的利基过小,很难去支撑华为这么大的体量,

第二个模式做系统支持,又遭到了其他汽车厂商的猜忌,核心技术给你做,等于把灵魂都给了你。

第三个模式做全套解决方案,吸引来的合作方都是需要严重依赖华为的小公司,华为跟着他们后面走也没赚到钱,还有可能成为品牌的拖累。

对比余承东定下“到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也能感觉到华为正在从技术导向的思维转为市场导向。

文章图片11

造车不再是选项,而是唯一的答案了。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