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后13年,唐高宗凭啥一举灭了高句丽?5大名将,谁的功劳最大?

 茂林之家 2023-02-14 发布于湖南

从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三年)至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句丽宝藏王七年),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高句丽政权连续遭受了强大的中原王朝——隋朝、唐朝六次大规模的军事征伐,其战争程度之惨烈、高句丽军队伤亡之惨重、经济受破坏程度之高,在高句丽政权建立七百余年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文章图片1

它直接动摇了高句丽政权生存的根基,瓦解了高句丽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军事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句丽宝藏王九年),唐太宗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朝继续执行唐太宗时期对高句丽的军事打击政策,连续对高句丽发动不间断的军事进攻。

由于高句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不断加剧,加上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高句丽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在唐朝军队的军事打击下,高句丽军队连吃败仗,丧师失地,已经完全丧失了保卫高句丽政权的能力。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七年)九月,唐朝军队攻克平壤城,高句丽宣告灭亡。

从隋炀帝到唐高宗,中原王朝征伐高句丽整整花了56年。

1、唐高宗为何要征伐高句丽?

唐高宗即位以后,继续执行唐太宗时期制定的各项政策,一切政策法令照旧,颇有贞观之遗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政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分别形成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和狄仁杰、陈子昂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双方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因此,唐高宗即位初年,为了稳定局势,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对高句丽采取怀柔政策,没有立即对高句丽采取军事行动,接纳了高句丽的朝贡,允许高句丽修复破裂已久的双方关系。

同时,对高句丽、百济、新罗三方进行安抚,调解它们之间的矛盾。

文章图片2

唐高宗希望通过唐朝的调解,最终使高句丽与百济停止对新罗的联合进攻,保持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维持形成已久的朝鲜半岛政治格局。

唐高宗的玺书,以大国之君的仁慈之心,要求百济“韬戈偃革”,保全新罗,归还原属于新罗的土地和城邑。同时警告百济、高句丽,不得侵夺新罗土地、城邑,否则将出兵予以征伐。

唐高宗对百济的警告,实际上也是对高句丽的警告。

早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句丽宝藏王一年),由于共同利益的驱使,高句丽与百济这两个敌对国家即己握手言和,结成军事同盟,联合进攻新罗。

在这个过程中,百济侵夺了新罗“四十余城”,同时,双方谋求断绝新罗入唐朝贡的通道,此事曾引起唐朝的强烈不满,成为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假若高句丽能够重视唐高宗的警告,谨遵臣礼,不侵扰百姓,不穷兵黩武,也许能够避免至少推迟唐朝的军事征伐。

然而,对于唐朝的警告,高句丽和百济阳奉阴违,无动于衷。

一方面,高句丽继续遣使入唐朝贡,借以维持与唐朝的和平局面,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句丽宝藏王十一年)春正月,高句丽“遣使入唐朝贡”;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句丽宝藏王十五年)冬十二月,高句丽再次“遣使入唐,贺册皇太子”。

另一方面,高句丽继续联合百济,对新罗发动军事进攻,甚至出兵攻打契丹。

高句丽出兵攻打契丹,联合百济进攻新罗的军事行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句丽宝藏王十三年)冬十月,高句丽“王遣将安固出师及靺鞨兵击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御之,大败我军于新城。”

永徽六年(公元55年,高句丽宝藏王十四年)春正月,高句丽“与百济、靺鞨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于唐求援”。

契丹族生活于松漠之间,唐朝在契丹之地设置松漠都督,赐姓李氏,管辖着大贺氏部落联盟八部所设的九个州,以部落酋长为各州刺史。

尽管松漠都督府属于唐朝的羁縻州,但它毕竟隶属于唐朝的行政建制,因此,高句丽进攻契丹,实际上等于直接挑衅唐朝,使唐朝的权威与尊严受到严峻挑战。

同时,高句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违背了唐高宗的一再训示,它使唐朝调解高句丽、百济、新罗三方关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因此,唐朝立即做出了激烈反应,对高句丽的进攻进行了坚决反击。

文章图片3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句丽宝藏王十三年)十月,松漠都督李窟哥指挥契丹军队,在新城附近与高句丽军队展开激战。

《新唐书·高丽传》详细记述了战斗的经过。

据记载: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句丽宝藏王十三年)十月,高句丽宝藏王派将军安固,率高句丽军队及靺鞨兵进攻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率军予以抵抗,双方在新城附近交锋。战斗发生时,战场上风力很大,高句丽军队逆风放箭,箭矢四处飘落,无法射中目标。契丹军队乘机发起反攻,高句丽军队死伤惨重,大败亏输。随后,契丹火野复战,高句丽军队“人死相籍。积尸而家之。”李窟哥派使者向唐高宗告捷。

在李窟哥率军御敌的同时,唐朝军队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军事征伐。

2、灭亡百济之战

唐高宗大规模征伐高句丽的主要原因是解救新罗。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句丽宝藏王十四年),新罗在高句丽、百济的联合进攻下,丧师失地,损失惨重。

新罗王金春秋奉表向唐朝紧急求援。在新罗王的请求下,二月,唐高宗派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领唐军征伐高句丽。

五月,程名振、苏定方指挥唐军渡过辽水,进攻新城。高句丽军队见唐军人少,打开城门,出城渡过贵端水迎击唐军,双方展开激战。唐军大败高句丽军队,歼敌一千余人。随后,唐军纵火焚烧了新城外郭及附近村落。

这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唐高宗即位后唐朝对高句丽发动的第一次军事征伐。此战揭开了唐朝高宗时期军事征伐高句丽的序幕。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高句丽宝藏王十七年)六月,唐高宗派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率领唐军进攻高句丽。

据《资治通鉴·唐纪·高宗上》、《册府元龟·外臣部·征讨》等文献记载,程名振率领唐军一举攻克了赤烽城,斩杀高句丽军队四百余人,俘虏一百余人。高句丽派大将立方娄带领三万军队前来增援,程名振指挥契丹兵予以迎头痛击,高句丽军队大败而逃,程名振挥师追击二十余里,斩杀高句丽军队二千五百余人。

文章图片4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高句丽宝藏王十八年)三月,唐高宗再次派军队征伐高句丽。

左骁卫大将军成国公契苾何力、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受命率唐军赴辽东作战。

十一月,唐军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华表山)。薛仁贵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弓弦响处,敌兵莫不应弦而倒。在石城战斗中,高句丽军中有一位神箭手,连续放箭,射杀了十余名冲锋的唐军士兵,薛仁贵单人匹马冲上去,那名高句丽弓箭手非常惊慌,“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

唐军大获全胜,攻破横山。

在军事讨伐高句丽的同时,唐朝集中优势兵力,与新罗联合作战,重兵打击百济,以彻底剪除高句丽的帮凶,从而使高句丽在军事上完全陷入孤立状态。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句丽宝藏王十九年)三月,唐高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带领十万大军讨伐百济。

以新罗国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指挥新罗军队,配合唐军的进攻,对百济军队进行合围。

八月,苏定方率水军自山东成山角渡海,到达熊津江口,百济军队占据熊津江口,全力抗拒唐军。苏定方指挥唐军与百济军队展开激战,一举击破百济军队的阻击,斩杀数千人。

唐军乘胜而进,水陆两路齐发,直逼百济都城。

为抵抗唐军的进攻,百济国王倾全国之兵前来迎战,被苏定方一举击溃,斩杀百济士兵一万余人,余者溃逃。

唐军奋起直追,攻占百济都城外郭。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逃到北部地区,义慈王次子泰自立为王,率百济军队固守都城。唐军将百济都城团团包围。

太子隆的儿子文思认为,如今百济王与太子俱在,自己的叔叔竟敢拥兵自立为王,将来即使能打退唐军,其叔叔也必然会加害于太子隆父子,于是率手下兵将投降唐军,“百姓皆从之,泰不能止”。

苏定方命令唐军士兵登上城楼,树起唐军旗帜。泰见自己已经无法守住都城,开门向唐军请求投降。

于是百济义慈王,太子隆及各城主全部向唐军投降,百济全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尽落入唐军之手,百济灭亡。

唐高宗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五都督府,以其酋长任都督、刺史等各级官吏,对百济故地进行治理。

文章图片5

百济的灭亡,使高句丽失去了一个军事盟友,其侧翼完全暴露在唐朝与新罗的直接攻击之下,失去了战略防御屏障。从此,高句丽更加孤立,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3、车轮战的威力

同年十二月,唐高宗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坝江道行军大总管,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以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统帅唐朝军队分兵合击高句丽。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年)春正月,唐朝在河北、淮南六十七个州招募新兵,共募到新兵四万四千多人,唐朝政府分别将这些新兵派遣到平壤,镂方行营,以增强唐军的力量。

同时,唐高宗任命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率回纥诸部士兵前往平壤参战。

四月,唐高宗重新调整征伐高句丽的军事部署,以兵部尚书任雅相为坝江道行军大总管,以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任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等率领的少数民族军队共三十五军,水陆分道并进,唐高宗欲率大军亲征,被皇后抗表谏止。

八月,苏定方指挥唐军与高句丽军队在坝江展开激战,一举击败敌军。

随后,唐军屡战屡胜,夺取马邑山并以之为依托,安营扎寨,包围平壤城。

九月,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派遣儿子泉男生率领数万精兵,防守鸭绿江防线,唐军渡江受阻。

契苾何力到达鸭绿江边之时,正值天寒地冻,江面结冰,因此,唐军踏冰轻松渡江,杀声动地,高句丽军队溃不成军,狂奔数十里。唐军乘胜追击,击斩高句丽军队三万余人,侥幸活命者纷纷向唐军投降,泉男生仅以身免。

由于唐高宗诏命班师。因此,契苾何力不得已停止了进攻。这次战斗,高句丽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成为唐高宗征伐高句丽以来唐军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文章图片6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一年)二月,唐朝坝江道大总管任雅相在军中病逝。左骁卫将军白州刺史沃沮道总管庞孝泰,率军与高句丽军队在蛇水展开大战,唐军失利,庞孝泰与他的儿子十三人全战死。苏定方率领的唐军在苇岛的战斗中,击败高句丽军队,随后进攻平壤城,由于受到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平壤城久攻不下。

此时,气候严寒,天降大雪,唐军对平壤城的进攻被迫停止,随后,唐军解除了对平壤的包围。

唐朝对高句丽连续不断地发动军事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进一步消耗了高句丽的军事实力,不断瓦解着高句丽的社会经济基础。尽管高句丽军队在局部战斗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基本上属于防御性质,它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局面。

唐朝对高句丽的频繁进攻,为最后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4、灭亡高句丽之战

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五年)到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七年)。唐朝加大了对高句丽的军事打击力度,高句丽政权灭亡。

文章图片7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五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卒。

其长子泉男生代为莫离支,泉男生继承父位以后,到全国各城邑进行巡视,让他的弟弟“男建、男产留其后事”。

泉男生离开平壤后,在别人的挑唆之下,其二弟泉男建窃据莫离支之位,同时派军队追杀泉男生。泉男生不得已逃避国内城,派自己的儿子献诚向唐朝求救。

高句丽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为唐朝最后灭亡高句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月,唐朝任命左骁卫大将军契芯何力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率领军队救援泉男生,泉男生之子献诚任右武卫将军,为唐军部队充当向导。在唐军的接应下,泉男生脱离危险投奔唐朝。

在派军队救援泉男生的同时,唐朝调兵遣将,对高句丽发动了新的征伐。

六月,唐高宗任命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将军李谨行殿后,向辽东进发,讨伐高句丽。

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同年九月,庞同善率大军进至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古城),命薛仁贵为后援。

泉男生之弟男建率高句丽军队夜袭庞同善大营,薛仁贵率精锐骁勇前往救援,斩杀了高句丽将士数百人。庞同善部进至金山(今辽宁省昌图西金山寺),败于高句丽军队。

薛仁贵横兵奋击,高句丽军队大败,损兵五万余人,唐军乘胜攻取南苏、木底、苍岩(今吉林省通化市南)三城。泉男生随后赶到,招抚哥勿、南苏、仓岩诸城的高句丽残兵,投降唐朝。唐高宗诏男生授特进、辽东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十二月,唐高宗任命司空、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安陆,郝处俊为副,使庞同善、契苾何力同为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兼安抚大使。

其水陆诸军总管并转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并均受李勣节制,河北各州的租赋,全部供给征伐高句丽的唐军。唐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处于同高句丽进行最后决战的前夜。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六年)秋九月,李勣指挥唐军攻克新城。

在渡过辽河时,李勣对部将说:

“新城是高句丽西部地区重要军事重镇,如果不首先占领它,其它城邑则不容易攻取”,于是率军进攻新城。

唐军在新城西南部依山扎下营寨,且攻且守,城中高句丽军队难以与唐军抗衡,城人师夫仇等捉缚城主,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李勣派契苾何力率军镇守新城,自己率军东进,连续攻破高句丽十六座城邑。

郭待封率水军直逼平壤,李勣遣副将冯师本载粮草供应水军。由于船只陈旧,没有按期运达,郭待封军中缺粮,想给李勣报信,又担心被高句丽人窥得,因此作离合诗一首,派人送给李勣。

文章图片8

李勣读诗,大怒说:“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

行军管记通事舍人元万顷为李勣解读离合诗的真正含义,李勣方转怒为喜,于是派人给郭待封送去粮草。

郝处俊在安市城下,其军队尚未列阵,高句丽三万大军突然杀来,唐军士兵有些惊慌,但郝处俊处惊不乱,他坐在胡床上,一边吃干粮,一边从容派兵,将高句丽军队击败,迫使高句丽军队溃逃。

5、最后的致命一击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七年),经过唐朝军队的连续打击,高句丽的统治区域日益缩小,军队士气低落,兵无斗志,许多重要的军事重镇已经落入唐军之手,高句丽政权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没有给高句丽统治者以任何喘息的机会,集中优势兵力,给了高句丽最后一击。

正月,唐高宗任命右相刘仁轨为辽东道副大总管。

二月,李勣指挥唐军进攻扶余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刚刚在金山打败高句丽军队的唐朝将领薛仁贵,乘金山获胜的锐气,准备以三千人进攻扶余城,诸将认为兵力过少,劝他慎重。薛仁贵说:“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耳”。

于是率军为全军前锋,与高句丽军队展开激战,杀敌万余人,一举攻克扶余城。

扶余川中其它四十多座城邑均望风披靡,纷纷投降,薛仁贵一战而定扶余川。泉男建闻扶余川已被唐军攻占,急忙派五万大军来救扶余城,在薛贺水与唐军遭遇,唐军各部合力攻之,一举攻破高句丽军队五万人大阵,斩杀高句丽军队官兵五千余人,俘虏三万余人,缴获器械、牛马不计其数。

李勣乘胜举兵进攻大行城并一举而克之。

九月,李勣所部与其它各路唐军会合,唐朝大军进至鸭渌栅。高句丽派军队前来迎战,被李勣打的落花流水,四处奔逃。唐军追击高句丽军队二百余里,攻克辱夷城。高句丽其它城邑的守军纷纷出逃或向唐军投降,平壤已成为一座孤城。

随后,契苾何力、李勣率唐军抵达平壤城下,由此开始了对平壤一个多月的围困。

在唐军的进攻下,高句丽国王宝藏派泉男产率高句丽大小官吏九十八人,持白幡到李勣军营中请求投降。泉男建仍紧闭城门死守,多次派兵出战,均被打败。

文章图片9

男建知大势已去,将军权委以僧人信诚,信诚与小将乌沙饶苗等秘密派人去唐军大营,请求为唐军内应。五天后,信诚打开城门迎接唐军。李勣指挥军队迅速登城,泉男建自杀未遂,与宝藏王等一同被俘。

十月,李勣等率军班师,唐高宗命先以宝藏王等献于昭陵。唐军整饬军容,入于京师,献于太庙。

十二月,唐高宗受俘于含元殿。诏以宝藏王政不由已,授司平太常伯;男产因先投降唐军,授司宰少卿;男建发配黔州;男生因功授为右卫大将军,封汴国公,特进如故。

唐朝灭亡高句丽,得“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在高句丽故地,唐朝共设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又设置安东都护府统领高句丽故地。

以地方酋长中的有功者任都督、刺史、县令,与汉族官吏共同治理政事,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率军队二万人镇守。

至此,一个在我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强盛七个世纪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灭亡了。

文章图片10

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句丽宝藏王十四年)到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宝藏王二十七年),唐高宗用短短的十三年时间,通过连续不断地发动军事进攻,打败并最终消灭了建国长达705年的高句丽政权。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