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日子。 情人节至,在这甜蜜节日的氛围里,想和大家聊聊和“爱情”有关的心理话题。 在每个人的社会状态中,爱情其实包含着最多的心理学知识。很多你以为的潜意识,其实都不过是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在心理学家看来,爱情是一门科学。 通往长久亲密关系的秘密钥匙,就在每个人手中。 和一个陌生的人建立亲密关系,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多少完美和不完美的恋爱证实了这一点。 1 1.最早试图测量“爱情”的,可能是心理学家罗宾(Zick·Rubin)。他把“爱情”定义为三种基本体验: 第一是依恋,是指我们愿意和另外一个人长期在一起; 第二是关心,是指我们想像照顾自己一样地照顾另外一个人,满足对方的需求,希望对方幸福; 第三是亲近,也就是我们愿意和另外一个人分享感情、欲望、思想和各种身心体验。 2、哈特菲尔“两类爱情”: 第二个爱情心理学理论是依兰·哈特菲尔(Elaine Hatfreld)提出的。她认为人类有两种爱情,一种是“共情之爱”,一种是“激情之爱”。 共情之爱(Compassionate Love)指的是一种互相尊重、依恋、信任和喜爱的感情,通常建立在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包括强烈的性吸引、坐立不安的焦虑和行动的热情。 当这些感情得到积极回应的时候,人们觉得特别地快乐和满足;而没有得到回应时,会让我们感到悲伤、失落和痛苦。 哈特菲尔认为,“激情之爱”通常延续的时间是从六个月到三十个月左右(不超过三年)。 哈特菲尔同时也认为,“激情之爱”的产生需要三个要素:首先是文化期望、鼓励人们相爱,同时也遇到了他理想中的爱人,并且能够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身心冲动。 理想的爱情当然应该是从“激情之爱”变成“共情之爱”,因为后者更加持久和幸福。 哈特菲尔认为,虽然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感情生活永远包括强烈的“激情之爱”和稳定的“共情之爱”,但这样的愿望一般难以实现。 还有几位科学家对“爱情”的研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科技文明在进步的同时,人们也未停下对爱情探索的脚步。 2 情人节到了,怎么过才好呢? 游乐场,电影院,晚饭,礼物,无论是热恋许久的情侣,还是准备第一次约会的新手情侣,好像都能看到这些约会配置。 大家一定很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不约而同选择相似的约会模式呢?其实这些相似的模式背后,都是一些心理效应在起作用。 今天也来和大家分享几个超级实用的,和恋爱有关的心理学效应。运用得当的话,会让你在爱情里如鱼得水。 ![]()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某一瞬间突然感觉到对一个人的心动。 在激素的作用下,人们心跳加速,面红耳赤,成功挑起自己对于对方的兴趣。心理学上对于这种情况,有一种非常著名的理论,叫作:吊桥效应。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 晚饭的时间、电影院的环境都有一个共同点——光线昏暗。 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除此之外,光线柔和的餐厅、江河边、咖啡厅都可以进入你的约会地点清单中哦~ ![]() ![]() 为什么在恋爱中,不论男女都在强调惊喜,或者绞尽脑汁的想要为伴侣制造惊喜。 这是因为,惊喜对于推进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一段感情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惊喜效应,更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契约或者心理承诺。惊喜和其他情绪相比,更能够带给人们长久、积极的记忆。 3 总有人会抱怨自己的爱情不顺,不是遇不到,就是得不到。但其实每一种情况都有理可寻,爱情的开始可能需要荷尔蒙,但是想要长久一定得掌握正确的心理。 心动可能只在一瞬间,相处才能考验爱情。 了解爱的心理,明白爱情的真谛,在被爱的同时学会爱! 在这,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