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愚园路上航拍一些内容时偶尔发现一幢小洋楼,飞过去拍摄后前去确认具体信息时才发现隐藏在绿化丛中的文物保护铭牌上面标注着“陈鹤琴故居”,由于航拍时看到下面就是一个略显破旧的老洋房,而且搭建严重,门口又安装了绿色防盗门,很不起眼,所以在历次路过都错过了这个名人故居。 扫码后获知的信息,红线部分应该是包玉刚小学。 它的楼前还有一个很大的幼儿园,我有点怀疑原来的故居应该是连着这片花园,于是翻出老地图,果不其然,在1947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这幢房子是连着花园的,所以当时陈鹤琴居住时应该面积很大,由于陈鹤琴本身就是从事幼儿教育为主,不排除后来他家的花园经过某些方式一部分成为幼儿园了。 然后我又翻看了徐锦江老师的《愚园路》一书,书中对陈鹤琴故居没有特别的描述,但是在愚园路人物谱上有介绍,陈鹤琴曾在1945年至1950年在此居住,这是和陈鹤琴的履历可以对应的,因为陈鹤琴早年的工作重心在南京,他在南京的北京西路4号也有一个故居“鼓楼幼稚园”(我曾在南京民国建筑寻访一文中提到一笔:南京民国建筑寻访三日之二),这也是他在自家住宅里创办的幼稚园,现在还作为幼儿园在使用,其中还提到他另外还曾在愚园路404号居住过,对应地图可以发现这个地址是现在的市西中学内,而市西中学西侧原来有幼儿师范学院,应该也是和他的工作重心有关。(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应邀赴沪,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负责接管外国人办的学校。11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内容,就是现在的陈鹤琴小学是在静安区境内,“巨富长”区域内的静安区辖区内的孩子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而静安区与陈鹤琴的关联好像仅有愚园路404号是在静安区境内。当然陈鹤琴在1928年夏,在收回教育主权声浪中,主持上海公共租界华人教育,任职期间开办7所小学(附设幼稚园)、一所女子中学、4所工人夜校等。也许目前的陈鹤琴小学的校史中有过此番记录。(延安中路801号,延平路上也许是最近设的分部) 薛顺生和沈惠民所写的《陈鹤琴和胶州路旧居》一文中提到:1928年,陈鹤琴来上海任工部局华人教育处长时,陈鹤琴寓居上海胶州路300弄17号。特意前去确认,此地已经拆建成新的高档楼盘。 由于没有具体的户籍资料可以对应,所以没法确认陈鹤琴当时居住于此是租房子还是购置的房产,因为1950年后他的工作重心又到南京去了。但是他的长子陈一鸣1950年留学回国后长期在上海居住和工作,这幢房子是否一直是他在居住?目前是否还有他的后人居住? 在写到陈鹤琴关于教育的内容时不由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普及。我们知道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除了(注1),由于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民间的教育意识并没有减弱,特别是像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导入性的城市,大量江浙两地富商涌入上海,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意识相当强,而女眷们不少都曾经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儿童们则需要圈起来进行系统教育,于是富商们都开始办学、办幼稚园,女眷们可以充当教师甚至于校长,这在我写的贝公馆以及相关的采访中都有所涉及。(#老寿眼中的上海#还南阳路170号贝公馆的本来面目) 而当时有意思的民国初期还没有统一的教材,直到民间有识之士觉得国民教育必须要有合适的课本,张元济等大师才在商务印书馆组织编纂了一整套的国民课本,也许当时没有束缚,天马行空的思潮泛滥,反而造成了民国的教育繁荣和大师辈出。2005年,钱学森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注1:搜索到一篇相关的文章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延伸阅读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微信公众号(徐说闲话):穿越时空的隧道,静听历史的回响。其中的一篇文章《民国“高考”往事 - 知乎》节选部分章节如下: 确实,民国时期是一个奇葩的年代,战乱不断却大师辈出,群星璀璨。无论是文学、艺术、历史,还是科学、技术,都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师。林语堂、鲁迅、张大千、徐悲鸿、史学四大家、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杨振宁等,不胜枚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用最重要的制度,没有之一。它始于隋,成于唐,终于清,延续了近1300年。 晚清,国弱民穷,穷则思变。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西方的人才培养制度也是这个时期传进来的。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成立;同时还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上疏请渐行罢废科举,“使天下士子,舍学堂别无进身之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科举制废除后不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政府不复存在。国民政府开始探索实施新的选才制度。 鸦片战争后,战败的清政府官员开始寻求自强之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这个时期成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如: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进入这些学堂就读,就要事先经过考试,择优录用。 1898年,戊戌变法后,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的建立,使得教育水平进一步发展。到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形成完备的现代学制;到1904年,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形成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 新的学制实行后,招生考试也跟着调整,高等以上学校的入学考试原则上由各学堂自行考试录取,向主管部门备案。如:1904年京师大学堂招收预科生,考算术六问、代数及平面几何各三问。到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始分科(文科、理科、农科等)大学的正式招生,跟现在的分科还不尽相同,但是已经有雏形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9月颁布了《学校系统令》,也称“壬子学制”。1912年到1913年,陆续颁布各种法规,形成了新的学制系统,即为“壬子癸丑学制”。 在学制上也不断进化,到1922年提出新的学制“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现在的学制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并逐步完善起来的。 “壬戌学制”主要是借鉴美利坚合众国的学制,取消了预科制,实行选科制。同时,规定了大学设置学科数量、学习年限、专门学校设立等。 在1933年到1937年,当局者开始调整招考政策。如:按比例招生、联合招生(1937年,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开始招生,为后面的联合招生奠定基础)等,在国立大学试行统一考试制度。经过五年的调整,到1938年,国立大学单独考试向统一考试过渡完成。 1938年,颁布了《二十七年度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正式开始统一招考。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由教育部设立招考委员会来统筹执行,各个高校按制度、计划执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诸多国立大学迁入内陆,不少地区沦陷。实行了几年的统一招考制度已经不具备条件了,到1946年,内战爆发,这一时期各个大学根据自身招考实际,采用多元化的入学考试形式(划分考区的形式进行统一招考)。 愚园路上的相关内容我还写过:#老寿带你弄堂游#愚园路上的蒋光鼐旧居、#老寿带你弄堂游#愚园路上的卜内门、#老寿带侬兜马路#愚园路上的市西中学、愚园路1015号到底是啥人的公馆、详读愚园路749弄、#老寿读图#第172集愚园路上丰田高级管理层的住宅、#老寿带你兜马路#愚园路、#老寿带你弄堂游#愚园路865弄、“高陶事件”的蝴蝶效应。 最后再发一遍愚园路的视频: |
|
来自: 徐汇老寿oykxh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