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道德经》中关于 “道”的理解

 逍遥_书斋 2023-02-14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2

前言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之一,具有较深的文学内涵。

《道德经》以“道德”为根本目的,对治国、用兵、修身、养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道德经》

《道德经》从多角度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伦理系统,并将之分为“德”与“道”。

“道”,是指一切生灵存在的本源,是他们不断改变的法则。

“德”,在两个层面上都有深意:一是指一切的德性,包括了事物自身发展的相应法则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性质;二是指人性的美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具有的素质和道德,它与“道德”的起源是一致的。

文章图片3

《道德经》中所确立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上,尽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道德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四个层面来阐述自己的伦理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当时的统治者们指明了政治治理的战略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的伦理思想对人们的行为、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

文章图片4

老子的道德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的道德问题,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

《道德经》中,老子主张人要有一种自知之明,有一种对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客观的认识。对待别人,要温柔,要谦虚,要诚实,要和别人和睦相处。

文章图片5

在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时,由于时间的局限,老子以封建统治阶层的视角来探讨统治者应该具有的政治伦理。

他主张,统治者应该全面实行“无为而治”“无不为而治”的统一管理方法,并且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核心,对一切臣民都要一视同仁。

老子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着重强调人自身要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开发自然时要尽可能地节俭节制,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文章图片6

二、清净平和的修养之“道”

在人类社会中,人人都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并通过适当的手段使自己的道德观念更加健全,从而实现自己的道德追求。

孔子主张“君子慎独”,主张个人要注重品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地位。

而在老子的道学思想中,个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在物质的诱惑面前,要保持冷静,不能失去自己的内心。

文章图片7

老子认为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才能称之为“明”,所以他提倡“自知者明”

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在现代,对自己的认识都很重要,因为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就能认清自己的位置,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老子“自知者明”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存在着“自是”“自见”等问题上的。

文章图片8

老子相信: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如果你想踮着脚尖表示自己的优越感,很快就会露出真面目,最后再也无法立足;

如果你希望以大步流星来快速前进,那么你将会比那些真正的人更慢;

如果你试图用过分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么你的名声就会变得很差。

一个自命不凡的人,不值得尊敬;自吹自擂的人,很难有大成就;与世隔绝的人,是不可能活得更久的。

文章图片9

老子相信,“自见”眼里只有自己,看不到别人,所以不能把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所以不能完全认识自己,也不能客观地判断自己的得失;

“自是”的人,只会自我肯定,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正确的,很容易养成骄横跋扈的个性;

“自伐”者,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就,有了一点点的成功,就会心满意足,心满意足,心满意足;

“自矜”者,将自己关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不信任别人,与这个世界隔绝开来,不能持久。

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

文章图片10

所以,拥有高尚的道德观念的人,不会有“自见、自伐、自是、自矜”的现象,他们会对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会忽略自己的弱点,不会掩饰自己的优点,他们会平静地接纳一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老子也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对自己的认识,并有足够的勇气去判断自己的无知。

老子认为: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文章图片11

能够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并且通过适当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是非常罕见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则会被称为傻子。

在老子看来,拥有道德的人是没有缺陷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弱点是错误的,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去纠正,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这种人无时无刻不在纠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可以说他们是完美的。

有些人只从表面上认识了自己,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充分认识了自己,从表面上知道了事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所以,老子一直强调,人要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他就可以对自己进行反省和反省,让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更上一层楼,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文章图片12

可见,老子所提倡的“自知之明”,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具有同一性质。

三、柔弱谦下的立事之“道”

在老子崇尚的人生观里,柔弱是最重要的一环,老子曾用自然的现象来说明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老子把人的生命和植物的枯萎做了比较,柔弱和坚韧是完全不同的,柔弱是一种生命力,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太过强大,就会导致死亡。

文章图片13

《道德经》中的其他观点来看,老子认为“强”是一种消极的东西,因为它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他从软弱中理解到了它的深层意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弱者道之用

万物诞生之初,道以柔为主推动生长,万物在成长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所以“道”的外在形态是以柔为主。

文章图片14
  • 柔弱胜刚强

在老子看来,水是天地间最柔弱的东西,但是它的力量,却是无与伦比的,可以穿透群山,可以穿透大地。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以“水”为例,充分地阐明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所以,在老子的伦理思想中,“柔弱”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要避免针锋相对,要懂得“守柔处下”,要保持一种柔弱的心态,要懂得隐忍,不能因为一时的快意而太过刚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的“柔弱谦下”思想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图片15

四、无为无不为的导向之“道”

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治”,对于君王治理国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老子相信君王应该以身作则,自己“无为”,这样百姓就可以“自化”“行不言之教”,从而赢得人心。

同时,君王也要向圣人学习,要做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此,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文章图片16

老子提倡“我无为而民自化”主张君主应该尽量减少一切无意义的、无意义的政治活动,让民众有自由发展的自由。

君王天生无所作为,百姓将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成长;君王安分守己,百姓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君王本身不贪,百姓就会变得淳朴和善。

老子主张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该“听民之自由自化”君王以身作则,民众也会跟着效仿,从而达到自治的理想。

文章图片17

在见识了古代君主采用“有为而治”的手段治理国家以后,老子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他看来,君王如果想要以武力来治理一个国家,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效果,但长久下去,却会引起民众的不满,严重的话,江山就会土崩瓦解。

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就是说帝王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

文章图片18

从表面上看,这与帝王的宏图志向相悖,所以在老子的时代,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一些极端的人甚至还对他进行了批评和攻击。

但事实上,这种想法与君王扬名立万,开疆扩土并不冲突,而是从帝王的本性出发,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消除民众心中的贪婪,从而净化君王和民众的灵魂,让他们永远保持纯洁。

文章图片19

“无为而治”是老子所建构的乌托邦。根据历史记载,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有真正做到“无为而治”,像唐太宗清圣祖这样的明君,只是将“无为而治”的概念拉得更远,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得费一番功夫。

在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弊端后,老子期望君王汲取天道精髓,实行“无为而治”,从而使民众更加自由地发展和发展,唯有坚持“无为无不为”的政治伦理观念,才能达到“无不治”的目的。

文章图片20

五、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

老子相信,天地至理,万物之始,即“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了“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就是老子的“造化”学说,详细地描述了“道”产生的过程。“道”是一个混沌的整体:

“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各种新生体。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由此可见,“道”是万物复苏的源泉,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万物的诞生和发展。

文章图片21

宇宙中有四大事物,道、天、地、人,后三种事物都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所以他们知道,天地与人的起源都是一样的,三个应该是一体的。

人要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节俭适度”地利用自然,以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文章图片22

结语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道德观,能让人体味天道,体味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让人反思,让人在生命中的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人明白自己的本性,从而促使人们顺其自然。

[参考文献]

[1]陈鼓应,2013,《道家思想在当代》,《国学》第12期。

[2]任安昀,2019,《< 道德经 > 辩证哲学的教育启示》,《文学教育》(上)第2期。

[3]白利霞、张志强,2020,《试论老子 < 道德经 > 中的生命观》,《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期。

[4]王晓宏,2020,《< 道德经 >“道德养生”思想探析》,《铜陵学院学报》第2期。

[5]魏质方,2020,《< 道德经 > 中的价值主张及其现代启示》,《美与时代》(上)第5期。

[6]杨维国,2020,《< 道德经 > 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生物学教学》第11期。

[7]鲍兆飞,2020,《< 老子 > 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西部学刊》第11期。

[8]白云,2021,《老子道德观的当下启示》,《今古文创》第2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