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之一,具有较深的文学内涵。 《道德经》以“道德”为根本目的,对治国、用兵、修身、养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道德经》《道德经》从多角度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伦理系统,并将之分为“德”与“道”。 “道”,是指一切生灵存在的本源,是他们不断改变的法则。 “德”,在两个层面上都有深意:一是指一切的德性,包括了事物自身发展的相应法则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性质;二是指人性的美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具有的素质和道德,它与“道德”的起源是一致的。 ![]() 《道德经》中所确立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上,尽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道德经》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四个层面来阐述自己的伦理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当时的统治者们指明了政治治理的战略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的伦理思想对人们的行为、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 ![]() 老子的道德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的道德问题,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 在《道德经》中,老子主张人要有一种自知之明,有一种对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客观的认识。对待别人,要温柔,要谦虚,要诚实,要和别人和睦相处。 ![]() 在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时,由于时间的局限,老子以封建统治阶层的视角来探讨统治者应该具有的政治伦理。 他主张,统治者应该全面实行“无为而治”和“无不为而治”的统一管理方法,并且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核心,对一切臣民都要一视同仁。 老子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着重强调人自身要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开发自然时要尽可能地节俭节制,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二、清净平和的修养之“道”在人类社会中,人人都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并通过适当的手段使自己的道德观念更加健全,从而实现自己的道德追求。 孔子主张“君子慎独”,主张个人要注重品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地位。 而在老子的道学思想中,个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在物质的诱惑面前,要保持冷静,不能失去自己的内心。 ![]() 老子认为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才能称之为“明”,所以他提倡“自知者明”。 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在现代,对自己的认识都很重要,因为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就能认清自己的位置,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老子“自知者明”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存在着“自是”、“自见”等问题上的。 ![]() 老子相信:
如果你想踮着脚尖表示自己的优越感,很快就会露出真面目,最后再也无法立足; 如果你希望以大步流星来快速前进,那么你将会比那些真正的人更慢; 如果你试图用过分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么你的名声就会变得很差。 一个自命不凡的人,不值得尊敬;自吹自擂的人,很难有大成就;与世隔绝的人,是不可能活得更久的。 ![]() 老子相信,“自见”者眼里只有自己,看不到别人,所以不能把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所以不能完全认识自己,也不能客观地判断自己的得失; “自是”的人,只会自我肯定,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正确的,很容易养成骄横跋扈的个性; “自伐”者,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就,有了一点点的成功,就会心满意足,心满意足,心满意足; “自矜”者,将自己关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不信任别人,与这个世界隔绝开来,不能持久。 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 ![]() 所以,拥有高尚的道德观念的人,不会有“自见、自伐、自是、自矜”的现象,他们会对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会忽略自己的弱点,不会掩饰自己的优点,他们会平静地接纳一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老子也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对自己的认识,并有足够的勇气去判断自己的无知。 老子认为:
![]() 能够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并且通过适当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是非常罕见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则会被称为傻子。 在老子看来,拥有道德的人是没有缺陷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弱点是错误的,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去纠正,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这种人无时无刻不在纠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可以说他们是完美的。 有些人只从表面上认识了自己,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充分认识了自己,从表面上知道了事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所以,老子一直强调,人要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他就可以对自己进行反省和反省,让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更上一层楼,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 可见,老子所提倡的“自知之明”,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具有同一性质。 三、柔弱谦下的立事之“道”在老子崇尚的人生观里,柔弱是最重要的一环,老子曾用自然的现象来说明柔弱:
老子把人的生命和植物的枯萎做了比较,柔弱和坚韧是完全不同的,柔弱是一种生命力,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太过强大,就会导致死亡。 ![]() 从《道德经》中的其他观点来看,老子认为“强”是一种消极的东西,因为它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他从软弱中理解到了它的深层意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万物诞生之初,道以柔为主推动生长,万物在成长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所以“道”的外在形态是以柔为主。 ![]()
在老子看来,水是天地间最柔弱的东西,但是它的力量,却是无与伦比的,可以穿透群山,可以穿透大地。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以“水”为例,充分地阐明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所以,在老子的伦理思想中,“柔弱”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要避免针锋相对,要懂得“守柔处下”,要保持一种柔弱的心态,要懂得隐忍,不能因为一时的快意而太过刚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的“柔弱谦下”思想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四、无为无不为的导向之“道”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治”,对于君王治理国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老子相信君王应该以身作则,自己“无为”,这样百姓就可以“自化”“行不言之教”,从而赢得人心。 同时,君王也要向圣人学习,要做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此,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 老子提倡“我无为而民自化”,主张君主应该尽量减少一切无意义的、无意义的政治活动,让民众有自由发展的自由。 君王天生无所作为,百姓将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成长;君王安分守己,百姓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君王本身不贪,百姓就会变得淳朴和善。 老子主张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该“听民之自由自化”,君王以身作则,民众也会跟着效仿,从而达到自治的理想。 ![]() 在见识了古代君主采用“有为而治”的手段治理国家以后,老子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他看来,君王如果想要以武力来治理一个国家,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效果,但长久下去,却会引起民众的不满,严重的话,江山就会土崩瓦解。 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就是说帝王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 ![]() 从表面上看,这与帝王的宏图志向相悖,所以在老子的时代,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一些极端的人甚至还对他进行了批评和攻击。 但事实上,这种想法与君王扬名立万,开疆扩土并不冲突,而是从帝王的本性出发,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消除民众心中的贪婪,从而净化君王和民众的灵魂,让他们永远保持纯洁。 ![]() “无为而治”是老子所建构的乌托邦。根据历史记载,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有真正做到“无为而治”,像唐太宗和清圣祖这样的明君,只是将“无为而治”的概念拉得更远,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得费一番功夫。 在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弊端后,老子期望君王汲取天道精髓,实行“无为而治”,从而使民众更加自由地发展和发展,唯有坚持“无为无不为”的政治伦理观念,才能达到“无不治”的目的。 ![]() 五、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老子相信,天地至理,万物之始,即“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了“道”:
这就是老子的“造化”学说,详细地描述了“道”产生的过程。“道”是一个混沌的整体:
由此可见,“道”是万物复苏的源泉,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万物的诞生和发展。 ![]() 宇宙中有四大事物,道、天、地、人,后三种事物都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所以他们知道,天地与人的起源都是一样的,三个应该是一体的。 人要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节俭适度”地利用自然,以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结语《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道德观,能让人体味天道,体味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让人反思,让人在生命中的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人明白自己的本性,从而促使人们顺其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