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天地万物的奥妙所在,他是善人的宝贝,不善人依靠保全,美丽的言词可以受到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辅养他人。虽然人有不善“道”者,而道怎会有弃之不顾的人?所以立天子治天下,设三公辅佐天子,虽然先捧着宝玉后献上宝驹,不如坐行与“道”。古时贵重道的人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德”,有罪过错误可避免远离?所以道比天下贵重。 天地万物源自道,所以至精至微,万物为一,心物一元,这就是万物的深奥妙理,就是万物的构成,万物的由来。子思子“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字面理解:“道”,不可片刻离开,如果能离开,那就不是“道”。所以,君子在独处的地方也是谨慎,在没人听见的地方也有所戒惧;依此而言,生在道中,死不在道外,道为一。 善人指有道悟道者,善人视道最宝贵,贵贱是通常的价值观念,其内是有为的分别,道无分别以“贵”为称;而不善人因道无废人、无弃人,所以保全他。为了天下有序,设立天子(天之子),还有辅佐的太师、太保、太公,然后用宝玉、宝驹呈献,对天子的尊重不如天子王公都行道、修道,因为,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有道圣的人治理天下,是老子的目标目的,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返璞归真教化人民,天子三公学道体道,以道治天下。 本章是道的应用,德发挥在治理天下,而又劝人学道修道的“不如坐进此道”的表达;修道对现代社会而言,附与宗教色彩、遁世消极观念,以及玄学不科学的否定,如道德经所言“信念不足的,有不相信的”,但终归千年间薪火相传从未断绝,从道医、占卜、祭祀、功法修身等方面,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很多的积极作用,同时蓄养文化传播不息,对此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道,用现代科学解释理解,内在到底有多少真伪,只能在科学进步中验证,但用否定观念只能是认知判定,非究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