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之大者

 刘小明一点堂 2023-02-14 发布于江西

画之大者

——观黄宾虹书画

浙江省博物馆应该是收藏黄宾虹作品最全的一个馆,我全面读了老人的作品,有早期摩古的、也有之后不断摸索、感悟、出新的作品。如果用简短几句话概括老人的书画,我想通俗一点说,他的画只满足了小众文人的审美,没有迎合大多市民的口味。所以,大部分人不懂或不喜欢他的作品,真的是很正常。

我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也总想找个合适的标题去概括一下,但很难。比如:平民画家,又一想,平民尽管包含了质朴、简单、不献媚的含义,但同时也夹杂着浅薄、缺少高度的寓意,终归概括不了宾虹老人的气质;又或者,文人画家,也不准确,因为文人画家,大多是画之票友,并非专业画家,而宾虹在书画上的造诣,精深博大,尤其是笔墨的精湛。欣赏宾虹作品者,起码一半是为其信手拈来、纵横交错的笔墨所折服。因此,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沿用了画馆的标题“画之大者”。之前犹豫,是因为我一向不喜欢在艺术家前面冠一个定语,诸如“伟大”、“神圣”之类。我深深觉得,艺术家在生活中是谦恭、随性、朴实的,用伟大一词,只是当画家成名之后,世俗为名望压迫、盲从的一种心理。当然,这里的“画之大者”,用意并非伟大、高大,而是跳出一般世俗审美,具有文化高度的审美!这样啰嗦一个标题,很无聊,但毕竟是在寻找对宾虹老人的定位,也算是对其风格的一种阐述吧。

(局部)

说到黄宾虹,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傅雷,傅雷对他的推崇在各种文本里很多介绍,我不累赘;之后也兼有学者、文人对他的阐述与研究,诸如陈传席、王鲁湘等,应该说都非常准确、又有深度。但对于普通读者,还是不好接受,因为,那毕竟是从文化的高度、技术的深度去剖析,百姓要的是好懂的大白话,为什么我们不觉得好看?他的画脏兮兮的,到底好在哪里?我真的忍不住要说,他的画本来就不是画给市民看的,他的画只是用笔墨写自己的内心,百姓读不懂非常正常。画之大者,准确的是跳出普通视觉、具有超前感悟、以笔墨表现出来的一个山水世界,这个世界即是老人真实修养与气质的体现,同时也是汉文化主流价值精髓的体现。因为,中国社会皇权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崇尚、盲从的是主流价值标准。那些具有深层思考、感悟出新的思想,只能悄悄潜藏在文化人内心,他们要生存,就不能挑战皇权,只能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元四家”、明末清初“四僧”等,都是具体表现。黄宾虹作品在那个时代非主流很正常,那是个思想大开放、大纷争、大裂变的时代。于内,“四王”固守主流绘画圈;于外,外来文化强势席卷,留学风盛行,许多满怀抱负的年轻人漂洋过海求学、求变。象宾虹这样的平民身份,尽管饱读诗书,也只能是在社会的边沿,寂寞、彳亍笔耕纸上世界,推演传统文化的价值。

(局部)

画史把黄宾虹归于海派,或许是从地域的角度划分,如果要从风格和文化特征来做研究,海派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市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就是任伯年、赵之谦、吴昌硕等。这种文化现象的后面,真实体现了从晚清到民国,海上通商之后,已经崛起了一批有财富、有思想、有抱负的中产阶级,应运而生的自然有满足、迎合其口味需求的艺术家。通常所称“海纳百川”只是冠冕堂皇的说辞。归根结底,画家是需要寻常自己生存的土壤,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画家一方面在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方面在寻找适合自己价值的消费对象。这样说来,宾虹的作品,无论从其个性气质,还是思考方向,都注定了其作品的孤独与小众。

(局部)

黄宾虹的真正价值在于,自觉或不自觉的透露出汉文化价值的精髓——老庄思想,不与皇权正面交锋,在不堕落、不献媚的前提下,只能开辟另一个中庸、闲适、谦恭的审美空间。

                                    2017.4.晨游龙井村、午观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