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应用

 刘小明一点堂 2023-02-14 发布于江西

             书///

  进入数码时代,书法的实用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少。这些客观情况,不是哪个个人或政府能左右的。

  常常看到一些书法展览中的传统形式,比如册页、手卷、信札等就变得很牵强。传统书法,往往依附在文章和书画这些载体上,因此,书法一旦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实用性,像信札册页这类形式,即使书法家想勉强留住,也成了一种作秀。

  有人谈到,公共场合的牌匾招牌标语等,用电脑字,很庸俗。我个人觉得,既然数码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利用码数技术。这个问题的根本不是数码字的错,而是把那些庸俗的书法写进程序的机构,缺乏对书法的审美,再则,选择字库的从业者也缺乏审美。我见过台湾、日本一些汉字字库就有一些很不错的数码书法。公共空间,既要考虑到审美、又要照顾到效率,所以,数码汉字的出现,对于实用空间也是一件好东西,关键看我们怎么运用。

  在一些特殊行业,比如教育、文化、科研、旅游等部门,运用书法家的字,当然成了亮点。但同样存在一个怎么运用的技术问题。

不同风格的书法,适合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从纸上艺术,转移到石、金属、木材等材质上,本身就是二度创作。这种转移,包含了工艺成分在里面。首先,怎么将书法风格和特定环境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学问;另外,转移到不同材质上,怎么制作,又需要技术支持;其次,哪种形式装饰、张挂等等,都属于工艺范畴。这些技术,书法家并不一定都懂,这就要求整个程序链里从业者的审美修养要到位。你看古代很多民间的砖、瓦当、牌坊为何都那么经看呢?原因就在于这个系统的从业者水平都比较高。同时,这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公共审美。

  我去过一些基层和乡村,公共空间里有些字都出自原生态的普通百姓,可能是这些人的天性淳朴,所以,写出的字天真、质朴,我觉得和那个大环境非常吻合。不见得用一个所谓大牌书法家的字,就一定好看。

  书法到了数码时代的今天,何去何从,是一个很深的话题,留到以后的文章里做探讨。并非政府行为的强行写入小学教育,更非那些协会大小展览等就能勉强留住书法。

  书法,在实用空间里,具有熏陶一个社会的公共审美情趣的意义,同时传达给人一种情绪,也是特定时代的记忆。

2020.9.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