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逝世,宋庆龄主持葬礼并亲自抬棺,送行队伍长达50里

 沧海一粟1951 2023-02-14 发布于江苏

老覃讲历史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大文豪鲁迅先生在上海寓所病逝,享年56岁。



鲁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死亡他很早就做了安排。在病榻间,鲁迅也已经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和别人不同的是,鲁迅在写遗嘱的时候,没有把遗嘱交给家人,而是直接写在了自己的文章中,刊登在了杂志上。他在散文《死》里早已留下了遗嘱,“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但鲁迅先生的逝世,让整个中国文学界都感到了震动。由于鲁迅的影响力太大,他的葬礼注定不会冷清。

鲁迅去世后,好友内山完造第一个来到家中。两人原本约在当天商讨事宜,鲁迅在凌晨时分强忍病痛在日记中写道,“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

许广平在鲁迅去世后首先通知了鲁迅的学生胡风。随后,宋庆龄、冯雪峰等人纷纷赶来,经过几个人一起商量,并征得许广平同意,拟定了一个高规格的治丧委员会名单。



根据鲁迅先生去世当天上海《大晚报》所刊登的《鲁迅先生讣告》上,治丧委员会成员13人名单,分别是: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曹靖华、胡风、萧三、茅盾、史沫特莱、胡愈之、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巴金。

治丧委员会很快向社会发出的讣告:周树人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寓所,享年五十六岁,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由二十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为各界瞻仰遗容的时间,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谨此讣闻。

下午,鲁迅的遗体转移到上海万国殡仪馆,接受民众公开吊唁。鲁迅去世的消息很快在全中国传开,很多名人自发前来瞻仰鲁迅先生遗容,为他送别最后一程的民众甚至排起了十几里长的队列。治丧委员会决定吊唁的时间为一天,可吊唁的人员实在太多,被迫延长了一天时间。蒋介石也让上海市长吴铁城代表自己吊唁,并以个人名义献上了花篮。

10月23日是鲁迅出殡的日子,这是重头戏。国母宋庆龄亲自主持葬礼,并亲自扶灵。



当时鲁迅亲人及好友决定将他葬到万国公墓,由于路程较远,使用小汽车运送灵柩。为了表示对鲁迅的尊敬,棺椁由16位大佬从灵堂抬到汽车上。这16个人分别是,萧军,黎烈文,吴朗西,周文,靳以,姚克,黄源,张天翼,胡风,曹白,巴金,鹿地亘,孟十还,陈白尘,萧乾,聂绀弩和欧阳山。这些人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名动一方的人物,然而为了表示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他们都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一同陪着鲁迅先生走上最后一程。



在漫天的哀乐挽歌声中,宋庆龄将一面绣有“民族魂”的白色旗子,覆上了灵柩。由沈钧儒亲笔题写的这三个大字,荡气回肠,写尽了鲁迅的风骨一生。鲁迅先生用笔杆子唤醒了很多人,他对这个国度倾注了最深沉的爱,称他是中国的“民族魂”最合适不过!

灵车之前,是一幅巨大的鲁迅画像,由画家司徒乔所画。在鲁迅灵柩经过路的两旁,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上海民众,不少打出横幅,一个个自动组合的队伍,擎起写着标语的旗子或者横幅,唱着当时流行的抗敌歌曲,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送行队伍长达50里。

上海《申报》也在头版报道了鲁迅盛大葬礼,称光是上海市本地的市民就有十万人自发前来吊唁,而从四面八方前来为先生送行的更是不计其数。



叶圣陶后来在《相濡以沫》书中记录了葬礼现场。称鲁迅的葬礼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所有来葬礼的人都是高素质高文化的知识分子,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人喧哗,自觉的排成队伍,拿着旗帜标语,唱着抗战歌曲,悲壮无比。到了墓地,每个人都很自觉的动手铲土,埋葬了鲁迅先生的灵柩。这种千万人送行的事情,海以前从未见过,在中国也是第一次,足以看出鲁迅先生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