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七)——逍遥游篇

 新用户5477KoTe 2023-06-08 发布于浙江


庄子

RECOMMEND

作者:庄子及其后生

推荐语:洸洋自恣以适己

01

写在前面

逍遥游是庄子的起始篇,也是我们很多人最熟悉的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朗朗上口,而学界一般认为,逍遥游中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一个是小大之辩,一个是无用/无为之辩。

02

大小之辩

先说小大之辩,何者为大,何者为小?鲲鹏为大而二鸟为小,许由为大而尧为小,养生为大而天下为小,总之,一句话,无用为大,有用为小。

关于小大,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主流意见,一个是郭象说的苟足于其性,齐同小大,意思是每个事物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加以发展的话,都可以达到逍遥。

其文本依据来自于,在《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蝉和学鸠讥笑大鹏说:“我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没飞上去投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而往南海去呢?”)

包括冯友兰先生也是这个观点的拥护者,在其

《中国哲学简史》写道:”《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的幸福。”

换句话说,大和小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大鹏并不优越于小鸟,小鸟也不必羡慕于大鹏的生活,每个人只要做到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便都可逍遥于人世间,这种说法被统称为无待逍遥,即没有条件,所有人都可以到达的逍遥境界,也可以用禅宗说的,即心即佛来加以阐释,当然,在我们这个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这种说法自然有其安慰作用。

但如果真的让我们回到文本解读中时,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有两点加以驳斥,一是在文本中对这种做法有提出很明确的批评: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蝉和小斑鸠这两个小动物又怎么知道呢?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绝无齐大小之暗示。文未庄子嘲笑惠施 “批于用大〞的寓言,也是明确地肯定大的境界,希望跳出狭小的眼界胸怀。

二是,庄子的逍遥境界很明显是只有极少部分真人,至人,神人经过潜心修行才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这种逍遥被后世称为有待逍遥)在之后如何到达逍遥境会有详细解读。

历代学者其实是采取了齐物论的说法用来解读逍遥,逍遥论成了齐物论的一篇注脚,用刘笑敢先生的批语:《道遥游》中所讲的大小之辩是对道遥游境界的推崇,是庄子哲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而《齐物论》中所讲的大小为一是对现实世界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正是为了实现无大小、无是非、无生死的,无差别境界。

二者在庄子思想体系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最高的境界,一个是通向最高境界的方法论。二者不但没有矛盾反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齐物”是为了上升至 “逍遥” 的境界,怎可为了 “齐物”而抹杀“逍遥”之无限恢弘的追求?

03

无用/无为之辩

无用,无为一直是道家的核心观点,《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为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提供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而关于无为,老子更是直接指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而庄子中,也处处可以看到他对无用的推崇,对于惠施对自己大而无用的嘲讽(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他淡淡地回答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如果说系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海是他对于无用的人生哲学,那么之后就是他如何看待政治治理的态度: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也是庄子和老子最大的不同,庄子和老子一样看到了对立的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但老子的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之治,达到自然的和谐与秩序,庄子则放弃了对现实的直接改造,一心追求个人精神的提升,在他看来,只有圣人因为偶然因素成为治理者,天下才能大治,其余者,只不过是照猫画虎的拙劣模仿者罢了。

如果说无用是庄子对于事物的普遍认知的话,那么无为就是庄子的生存哲学,《庄子》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当然无为不是庄子提出的,其最早见于《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像我们很多人对于无为有一个误区,认为无为是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要管,是一种极度消极的虚无主义,其实这么理解未免和原意南辕北辙,无为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人要顺道而为,自然而然,如此才能无为而无不为,那么如何才能顺道而为呢?

记住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这句话可以说是整本《道德经》的核心概念,而其引申为两个字:柔和弱,老子虽然无法用语言描述道,但他其实一直在强调道的运行方式就是,柔弱,像柔弱二字在5000言的道德经中竟出现了22次,可见用心之深,之切。

而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因此老子说:水善利力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个几于道,几乎就一语道破了天机: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越像水,就越是符合道。

而水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其中反复提到:不争,什么是不争?就是不执着,你以为你所拥有的财富是自己,不是,它只是因为缘的组合和生灭,暂时在你手上保管而已,你以为你的身体是自己的?不是,只是天地万物一气化生,终有一天,会回归大自然。我们从来无法真正拥有一个东西,不管是爱人,钱财,生命,甚至是自我,都只是诸法空相。

佛学中也讲”万法缘起“,即万事万物都由因果构成,而万物又因为因果不断变化,中观学因此推出了“万法性空”的结论,说事物和我们的本质都是虚妄不实的。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我之前说老子和庄子不是反社会主义者而是反文明主义者了吧,人类的文明就是名堂太多,动作太多,争得太多,违背了天道,甚至是逆天道而行,这种状态断难持久。

总之,一句话,无所用而无所不用,无所为而无所不为。

04

如何到达逍遥

庄子认为世间的一切事都是无可奈何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只有必然,没有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因此,他才将注意力放到精神世界,只能在纯精神的世界中享受真正的精神之乐,也可以说逍遥游,游的是心。

如何到达逍遥呢,庄子提出了“坐忘”“堕肢体”,“腐形”“黜聪明”、“去知〞“同于大通” “心帝”七种方法。

何谓“坐忘”?《大宗师》说:“ 堕肢体,點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堕肢体”,“腐形” 就是忘却自身的存在,“黜聪明”、“去知〞就是摒绝任何思患,“同于大通” 就是一切因任大化之自然这样连自己的形体都忘尽了,真是内心空无一物,壶静一片。什么是“心帝”?《人间世》说:“庭者,心帝也。”“心斋”的实质就是要让精神超然于物外,保持绝对的安宁。

不难看出,庄子把老子的无为推向了极端,把无为变成了无心无情、绝对虛静。下周,开始对齐物论的解读。

部分参考资料:

王东岳《中西哲学启蒙课》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演变》

杨立华《杨立华讲庄子》

王东岳《中西哲学启蒙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