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但提到它的另一个名称:多动症,相信你肯定听过。 多动症?那不是小孩子才会得的病吗? 事实上,大部分的多动症儿童患者症状会延续到成人期;而全体成人中,约4.5%会表现出多动症症状。很多行业响当当的「大牛」,包括达芬奇、乔布斯、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等其实都是多动症的确诊患者。 做事总是分心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常常忘东忘西,好动话多,冲动吵闹,难以保持安静,急性子,许多成年多动症的患者因此被家人、同事、领导贴上「不负责任、懒散、无能」的负面评价标签,而无可奈何,却找不出原因。 小O:每天重演「丢三落四」的戏码 我从小就非常健忘,经常丢三落四。从上小学开始,不是忘记带课本、作业,就是忘带水彩笔、红领巾……所有你想得到的该带的东西,我全部忘带过。 我妈不止一次向我怒吼:「小O,我以后不会再帮你送了,让你被老师罚,这样你才会长记性!」 然而,无论被罚多少次,「忘记」总是家常便饭。 上了大学,情况也没有好转。新买的手机才1周就弄丢了;出门玩一趟,把身份证落在酒店里;频繁弄丢学校的实验器材;忘带钥匙,大半夜找人开锁。 老金:「分心」差点害我丢了工作 我,老金,37岁,一家公司的财务,平常工作很忙。 但即便这样,工作时我总是坐不住,半小时就要起来上个厕所、看下网页、喝点东西,或找人说说话;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做着做着就开始神游,飘到其他事情上,没少挨领导批「工作效率低」。 那些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一次,因为分心,在汇款时多输了一个“0”,好在对方是老客户,把款项退了回来,我才没有被裁。 阿雪:「冲动」让我的生活一团糟 在亲戚朋友的眼里,我从小就是一个「话痨」。 大人们在聊天时,我总忍不住插嘴,打断别人,有时还抢话,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总被批评「没礼貌」。 长大了同样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脑子还没想好该怎么回复,就冲动先脱口而出,可出口的通常都不是好话」,和周围人的关系非常糟糕。 我一有想法就会马上行动,但经常只有三分钟热度,永远没法按规划完成任务。 生活同样一团糟,严重缺乏收纳能力,房间永远乱糟糟,心情不好就冲动购物,好几张信用卡都被刷爆了,家里堆满了包装都没拆的衣服,和用不完的化妆品。 原来一切都是「多动症」惹的祸 你是不是也有上述相似的情况?那可能不是单纯的「健忘、容易分心、急性子」,而是多动症在作祟。 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成因非常复杂。 好心情健康平台签约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戚元丽主任医师介绍,遗传是主要的病因,遗传度达到76%;此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追溯可以发现患者的母亲在孕产期曾有过感染,或吸烟、饮酒、服药等行为。胎儿早产、分娩时产程过长、铅中毒、嘈杂的生活环境等都是潜在的病因。有些人没有任何原因。 多数人认为小孩才会有多动症,以为长大后症状就会改善。但戚元丽主任医师告诉我们,多动症可能会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并不会因为年满18岁就自动消失。 成人患者如果仔细回想,通常会发现其实从小就出现相关症状。 小O回忆,自己从小就不是「文静」的女孩子,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学校和男同学打架,放学后到处疯,五年级的暑假从树上摔下来把手给摔断了。 阿雪也表示,「我小時候可以安静坐在教室,但总是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老金的症状更明显,「上课像猴子一样坐不住,老是跟旁边的同学说话,没事还喜欢丢纸球,窗外有点声响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记得当时家人要带我上医院检查,但奶奶以过来人的身份说「年纪还小没关系啦,你爸小时候也很顽皮,现在还不是很正常?」 这些都是多动症的典型特征,但可能因为患儿成绩不错,加上家长对疾病缺乏认识,而被忽略,成为「隐匿病人」。 年幼时有家长、老师从旁协助,尚可让患儿能按部就班不至于混乱,但症状持续到成年后,因为要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需要付出的心力会让他们感到「脑子」不够用,多动症的注意力及执行功能不足的窘境就会显现出来,常引来批评指责,甚至歧视,不少患者在确诊多动症之前,常先被诊断出焦虑症或抑郁症。 「多动症不像骨折,拍张片子就能诊断」戚元丽主任医师告诉我们,「目前还是要根据临床表现特征、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心理专科检查等综合判断」。 主要推荐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哌甲酯)和特异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两类药物通过调控脑内多巴胺及去肾上腺素,来增强注意力和冲动的控制能力,但并非镇静剂,在医嘱下正确服药,不会产生成瘾的问题。 对于成人多动症患者来说,药物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较显著。阿雪表示,「药物能帮我把冲动停一停,不再总是先呛人再后悔,让我的思考能拐弯」。 而老金形容吃药后的感受,「药物把我的走神拉了回来,现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两个小时没问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但每位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不尽相同,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行为矫正治疗。 戚元丽主任医师提醒大家,「如果你有类似的困扰,及早寻求精神心理医师的专业帮助,直面问题,寻求解方,转机常常就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文章图源:giphy) 参考文献: [1]郑毅,刘倩.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2]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国家卫生健康委.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20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