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感悟《易经.乾卦》25——适时进退

 天下任我行之由 2023-02-14 发布于四川

孔子《文言传》对第六爻“亢龙有悔”“有这样的解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意思是说:上九爻辞所说的“亢”,是说有的人只知道进取而不知及时引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终将衰亡,只知道获利而不知所得必失。大概只有圣人才是明智的吧!深知进取、引退、生存、灭亡的道理,行为不偏失正确途径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被迫无奈的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

“亢龙有悔”的意思是一条往上爬升的龙升到了最高端的地方,这时,它既没有进一步上进的空间,也不能下降。这时,身居高位的龙反而郁闷了。这一爻,从物理上讲,代表物极必反;在人事方面,代表乐极生悲。

亢龙有悔告诉我们:成功者应与时偕行、顺时而变,刚柔相济、知强守弱,功成身退、推功让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否则,会影响到事业的发展进程。

尺蠖

《易经》这一爻告诉我们:人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要认真考虑事情的最终结局以及种种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细小的变化都会导致失败与悲剧的发生。

不论是人或者事物,其发展历程都会是布满挫折的迂回式发展、螺旋式上升,也往往会进三步退两步,只有到了发生质变的时候,才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幅度。

周亚夫

有一个名词叫做“尺蠖(huò)效应”,尺蠖是一种无脊椎动物,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尺蠖效应”是指当尺蠖开始向左移动时,右边缩短而左边并没有伸长;当尺蠖开始向右移动时,左边缩短而右边并没有伸长。后来人们用尺蠖的这种行动方式来比喻改革的初始阶段,不但没有得到新的利益,反而原来的利益受到了损失。有进有退,这才是前进的正常路子。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讲述了周勃和他的儿子周亚夫的故事。周勃随着汉高祖刘邦东征西讨,凭一己之力匡扶汉室,但却几欲困守牢狱;儿子周亚夫屯军细柳,扫荡诸侯,最后落得“呕血而死”的下场,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身在高位,只知进,不知退,这是周勃、周亚夫父子所犯的一个共同的错误。正是“飞龙在天”,不知有悔。

汉景帝

清代的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帝王。他25岁登基当皇帝后,就多次发誓当皇帝的年头决不会超过圣祖康熙的六十年。当然,他发这个誓时估计自己也不会想到会活到八十多岁。等到登基六十年这一天到来时,他只好遵守曾经的诺言,把帝位禅让给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以乾隆之聪明肯定会预料到当了太上皇之后的凄凉晚景,他多次给臣子和皇子们举唐玄宗的例子。唐玄宗当了太上皇后被新皇帝派了3000名御林军进行护卫,其实是为了监视唐玄宗,防止他复辟。

乾隆皇帝

乾隆禅位以后,也有这种顾虑,所以在让出皇位时不打算交出玉玺。在刘墉等一干忠臣苦谏下,乾隆帝和大臣们达成了一项妥协措施:同意交出玉玺,但是新皇帝今后颁布的所有旨意,必须加盖太上皇印玺方能生效。乾隆虽然名为太上皇,但实际上还是手握大权,嘉庆帝还必须听命于乾隆太上皇。

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的出现一般都是无奈之举。始皇帝嬴政追赠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来给自己正名;汉高祖刘邦尊其父为太上皇来解决父亲向皇帝儿子跪拜的难题;宣武门之变导致唐高祖匆匆禅让,然后自己自觉去当太上皇。靖康之耻时的太上皇赵佶、钦宗赵桓、土木堡之变后的明英宗朱祁镇等都演绎出了一幕幕同样的悲剧。

唐高祖李渊

吴越争霸时期,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

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叹说:我已经用学到的本领让越国富强了,现在也应该把这种本领用在自己的家上了。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开始了经商致富之路。

范蠡

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后,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再上朝。

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无奈,只好自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