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监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两个半小时感觉是挨下来的。什么都不用做时,好似自己在做一个简约版的“感觉剥夺实验”。我使劲的有意识让自己多充满想象力的去想点什么,才渡过无聊的俩小时。 我想感觉剥夺实验的那些心理学知识,想科举制,想中国教育史,想我学生时代的考试,想这些学生他们是什么性格,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中年人,甚至还在那数头顶一共多少风扇多少灯管......
 监考的无聊让我想到学心理学时的感觉剥夺实验。我试图把我的无聊用科学的心理学来解释,学心理学也即认识自己的过程,给自己的所思所做找出原因与解释。感觉剥夺实验简单点说呢,就是让你什么事也不做,躺着不动,眼睛也看不见,剥夺一切外界刺激,你能坚持多久呢?很多人自以为多久都没问题,实际上实验表明长也坚持不了两三天就崩溃了,人会变得暴躁甚至出现幻觉。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事情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地延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个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自己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在很短的时间内精力都不能够集中。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很多我们觉得无聊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了外界刺激,一定程度上的感觉剥夺让人难受躁动,急着寻求点什么去解决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时无聊比忙碌更让人难受。下午三点半多睡醒,莫名感到竟有点孤单,一直觉得自己是挺喜欢独居的,但此时真的一点事都没有,也没人说话,有点无聊。我想了想这还是一定程度上的感觉剥夺吧,我工作生活上什么也不需担心,也没有什么任务,没有非做不可的事,我太缺少刺激了。发现自己的无聊后我给自己找的解决办法就是读书,看书让自己动脑子后,马上我的心情就愉悦太多了。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什么?人要活在社会中,是需要接受各种刺激的,哪怕有时有些让人有点压力或不如意的事也比任何感觉都没有好,什么都不需想什么忧虑也没有,就如乔治·奥威尔创造的《美丽新世界》那样,那才是真的活得没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