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散文|大灵岩寺

 海曲上人 2023-02-14 发布于山东

文/杨茂昆

文章图片1

古今的修行者,多喜欢找幽静的风水宝地进行修炼。佛教的高僧大德也是一样,喜欢把庙宇建在远离人烟、风景宜人的山林。不过,好酒不怕巷子深,有着高深佛法的高僧坐镇的寺院,总不会逃离统治者和信佛人的视线,他们很快会追随而至,把个清净佛地变成热闹之所。

灵岩寺就是如此。

公元357年,应东晋名士张忠邀请,长清琨瑞山郎公寺的创寺高僧朗到玉符山讲经。

位于琨瑞山南边的玉符山,是泰山的西北余脉,因山形似玺,白色的石灰岩壁似玉,被称为玉符山,又因其山顶平坦,四壁如削,也名方山。山上怪岩突兀,古柏繁茂,翠竹满坡,泉水时溅……尤其东山腰的甘露泉,四季不歇,水质甘洌。幽绝的景色,甜润的泉水,深深吸引着僧朗,让他决定来甘露泉旁修建精舍。

得知朗公在玉符山建造精舍,前秦王苻坚特地让人送来“紫金数斤,供镀形象;绢绫三十匹,奴子三人,以备洒扫”,并赐方山为“昆仑山金舆谷”。

精舍很快建成。僧朗把讲法之地从郎公寺搬到了玉符山。在层林掩映的精舍里静听泉水溅泻,领悟佛法真谛,僧朗很欣慰自己在六年前选择了来山东地区传播佛教。

为充实因连年征战减少的人口,篡魏后的晋政府鼓励少数民族内迁。羌、氐、匈奴、鲜卑、羯等族很快充斥中原地区。西域高僧佛图澄本想去都城洛阳宣传佛教,没想到朝廷贵族腐败,弄得国力空虚,洛阳被新立国的前赵攻下。佛图澄只能暂时栖身于前赵将领石勒,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帮其建立了后赵。靠石勒的帮助,佛图澄很快建起八百九十三座寺院,吸引来众多追随者。僧郎也成了佛图澄的高徒。

佛图澄和石勒相继去世。后赵继承者们发生的内斗,终于在公元349年演化为冉闵之乱,把汉族和被称为胡族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推向高峰。以邺城为中心的区域成为厮杀的主战场。民不聊生,寺庙也不是安全之地。僧郎决定躲去山东。为避战乱,也为向东发展佛教。

公元351年,僧朗来到山东。作为南来北往,东下西上的枢纽,济南、泰安都是宣扬佛教的理想之地。可道教已在泰山立脚二百多年,难以与之争锋,僧郎就把目光锁定在泰安与济南之间的琨瑞山,在此创建了山东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

几年后,僧郎认识了隐居在玉符山的东晋名士张忠。虽隔山相居,却情趣相投,张忠不时去郎公寺拜访,僧朗也常应邀到玉符山讲经。据《神僧传》记载,僧朗在方山宣讲佛法,讲到绝妙之处,把玉符山顶的方石听得连连点头。众人纷纷称奇,朗公也笑着说,此石有灵性,已被我解化,他日涅槃,我要埋在此处。此后,人们也称玉符山为灵岩山。

因佛图澄的传播,佛教扎根进普通群众,也深得多国君王的推崇。佛图澄去世,他博学的弟子僧朗继续受到重视。苻坚之外,南燕主慕容德、北魏拓跋珪、后秦主姚兴、东晋孝武帝都对僧朗给出崇高的礼遇。有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僧朗得以很快在玉符山“创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数十区。”

这就是灵岩寺的前身。

文章图片2

魏晋南北朝后期,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汉人退守江南,把占据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胡”或“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统一天下,缓和民族矛盾,推行汉人的儒学和道教,把佛教称为“胡经”。

公元446年,拓跋焘以在长安寺庙中发现兵器为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大量僧尼被强迫还俗,无数寺院被夷为平地。灵岩精舍也没能幸免,房屋被毁坏,“昆仑金舆”的名号被割,连名字也被改回方山。

拓跋焘驾崩,魏文成帝下诏复兴佛教。七十多年后,禅师法定又来灵岩山弘扬佛法。像僧朗一样,他先在灵岩山之阴修建寺庙,也因喜爱灵岩山之阳泉水的甘冽和山石的嵯峨,又在被毁的僧朗灵岩精舍附近修建了灵岩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惟江南,泰山北麓的灵岩寺也一样沐浴着佛光,迎来了被废后的第一次中兴。

佛教的重兴,并没有阻止社会动荡,相反,为逃避苛役重赋,寻求安全生活,普通百姓纷纷加入寺庙。仅北魏就有佛寺三万多所,僧、尼数量超过二百万。后周建立后,佛教继续发展,寺庙占有土地,僧众不耕而食。为富国强兵,公元574年,周武宗又果断灭佛,从寺院手里收回了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国家实力得到提高,灵岩寺却又一次化为尘埃。

唐朝初年的国家战略是先道、次儒、后佛,因为并不排斥,佛教得以发展。贞观年间,高僧慧崇来到灵岩寺,在今天灵岩寺的位置重建寺院。出人意料的,武则天陪高宗去泰山封禅,却先驻跸于灵岩寺,回朝后还拨专款扩修灵岩寺。有朝廷支持,灵岩寺最终被打造成和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齐名的唐时“海内四大名刹”。连喜好道教的李白也慕名而来,给寺内的泉池留下了清丽的诗篇。

开元年间,禅宗北宗领袖神秀的弟子降魔禅师在灵岩寺推行禅道,为了让修行者体悟佛理,熄灭妄念,禅师要求弟子们长时间不睡不吃,只许他们喝茶提神。无茶不禅,僧人饮茶成风;无寺不茶,俗世也多效仿。茶成了坐禅人不可或缺的饮料。借着禅宗在灵岩寺的兴盛,原来没有喝茶习惯的北方,逐渐养成了喝茶之风。

可惜,唐会昌五年,唐武宗再次灭佛,六年后朝廷才又给佛教发展机会。灵岩寺又一次毁而后建。诚如佛家教义所言,世事无常,一切皆为虚幻。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都把灵岩寺推向毁灭。好在佛家也讲究忍辱精进,有几次毁于尘埃,灵岩寺就有几次涅槃重生。

虽生于印度,却更适合在中国成长。宋朝时,佛教融入道家和儒家元素,随着理学的兴起,佛教思想甚至有儒化、世俗化的倾向。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灵岩寺也得到极大发展。王安石、曾巩都慕名到寺游玩留诗,苏辙在济南做官,也不只一次到灵岩寺领略其幽静之美。

连寺庙的住持也需朝廷任命,灵岩寺在宋金时期走向了辉煌。琼环长老重建千佛殿,在钱塘定制毗卢遮那佛安放殿中,塑造三十二尊罗汉像,修建了辟支塔和五花阁。其后继任的仁钦和尚和妙空法师继续扩建寺庙,把灵岩寺建成为一个东起棋子岭,西至鸡鸣山,南到明孔山,北至神宝寺,东西长十公里、南北宽五公里的宏大寺庙建筑群落。

清乾隆时,皇帝专门在甘露泉旁修建爱山楼以作行宫。八下江南,每次都会到灵岩寺驻跸,为灵岩寺留下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民国十一年,痴迷佛教的梁启超专门拜谒灵岩寺。震惊于千佛殿内泥塑罗汉的精美,禁不住写下“海内第一名塑”的赞誉。

文章图片3

虽说有佛千尊,可真正让千佛殿出名的,却是殿内的四十尊罗汉。

盛唐时期修建的千佛殿,毁于会昌灭佛。现在看到的大殿,是宋朝嘉祐年间,有琼环长老重建,又经明清两朝及后世修葺过的。殿中间供奉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是宋时用藤胎髹漆、通体贴金塑成,东侧的报身卢舍那佛和西边的应身释迦牟尼佛,都是明朝时用铜铸造。三尊佛像都是结跏趺坐,服饰简洁、衣纹流畅,仪容端庄、目光悲悯。

虔诚地拜完大殿中间的佛祖,去欣赏大殿两侧和后边的罗汉时,却听先到的人们正发出叹为观止的惊呼。那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比真人稍大一些,都坐在砖砌的束腰座上。或闭眸沉思,或俯首低吟,或纵目远眺,形态无不准确生动;或清姿秀骨,或寒伧潦倒,或雍容华贵,形象无不细致传神;或勇猛,或愠怒,或和善,神情全都惟妙惟肖;或缝衣,或柱杖,或读书,市井之态尽显无遗。没有一般佛像的庄严、慈悲或冷漠,每个罗汉都高度写实。所有的形像在生活中都有迹可循,就像是观者们的邻居在体验百味人生。他们是俗人化了的罗汉,也是神佛化了俗人。

四十尊罗汉,分别是佛祖的十大弟子,十八罗汉,十二位中国历代高僧。灵岩寺的创寺僧朗、中兴僧法定禅师,被放在了中国的高僧塑像中。佛教里的罗汉本来只有十六人,他们都是从佛修行的尊者,国人在这十六尊者之外又加上本土的降龙、伏虎,凑成了十八罗汉。

唐朝寺庙里的佛像还是神的形象,到宋时则向写实发展。四十尊罗汉中的三十二尊塑于宋朝,有当时隶属齐州的临邑著名雕塑家盖忠塑造,其余补塑于明朝。

北传佛教中,小乘佛教的修行者,通过听闻、奉行佛法熄灭贪、嗔、痴解脱烦恼的声闻乘,证得的是罗汉果位。释迦牟尼的弟子和随其修行的尊者,受佛的亲自指点,在修行佛法的路上走得自然高远。中国的高僧们,靠虔诚的勤学领悟,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像被人称为活佛的南宋济颠和尚,就在四十尊罗汉之中。他被中国的佛教徒们尊为降龙罗汉。

像济公和尚被称为活佛一样,灵岩寺的妙空法师也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辟支佛。他在灵岩寺开堂演法二十八年,创建了轮藏殿、钟鼓楼,建造了海会塔,对灵岩寺的发展贡献极大。可惜,千佛殿的罗汉像那时已成像多年,如其塑造的年代再晚些,说不定,千佛殿的罗汉中也会有妙空禅师的身影。

灵岩寺最显眼的建筑,当属辟支塔。

唐朝高僧慧崇修建的塔早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辟支塔也是宋朝重修的。这座八角、九层、近五十六米高的楼阁式砖塔,建筑精美,气势壮观,佛教故事内容丰富,自宋太宗五年开始修建,历时六十三年才完工。耗费了大量人财物力。

作为佛教的专有建筑,塔的修建始于古印度的阿育王。因为在王舍城对释迦牟尼有施土之缘,佛曾向弟子阿难预言阿育王的前世——向他施土的德胜童子会在佛离世后转轮为阿育王。他会修建八万四千座佛塔来供养佛舍利,弘扬佛法。佛的话当然会应验。德胜童子后来转世为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王子,继承王位后被称为阿育王。以暴君的形象完成统一印度的任务后,受佛教高僧地狱莲花事迹的点化,阿育王决定以佛教作为立国之本。他真的在全国各地建起八万四千座佛塔安置佛的舍利,并派王子公主和众多使节僧尼到各地弘法,把佛教传到中国、叙利亚、斯里兰卡、埃及……

阿育王的事迹和他推行佛法的故事,被琼环长老刻在了辟支塔基座的浮雕上。

早期寺庙中,供奉佛舍利的塔一直是所有建筑的中心,因为传播的需要,塔慢慢被供奉佛像做法事的大雄宝殿抢去主位。灵岩寺的辟支塔也是一样。慧崇选择把塔建在千佛殿西边,方岩之下的山坡上。

阿育王用比肩高楼的佛塔供奉舍利,灵岩寺则用和人差不多高矮的石塔做历代高僧的墓。辟支塔西南不远的山坡下,是安放灵岩寺自北魏法定禅师以来,唐、宋、金、元、明诸朝一百多位高僧的墓塔林。

年代久远的石质墓塔风化得厉害,碑盖或碑身上都长出了清晰的裂纹。多数还能站立,有的则已倒塌。在死亡面前,众生都是平等的。被时间磨噬,连坚硬的石头也有寿命。

开寺祖师法定的墓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单层重檐式墓塔,坐落在墓塔林甬道北端正中。塔身简洁,古朴大气。慧崇塔独立在墓塔林北边更高处山坡上的柏树林中。一间小房子大小的中空方正石塔,全用青石建成。正面的南门是真门,东西两侧的假门被雕刻成半掩式。两个假门的内侧都凸雕着一个站立的人。东门上的人雕刻成正在迎人之状,寓意人像太阳一样出生后开始了苦难的一生;西门上人的样子似是在送人,象征逝去的生命会向日落的西方飞升。人生苦短,可生之法则仍要延续,在生命的轮回中,如能虔诚修佛,死后就能升入西天极乐世界。

文章图片5

大雄宝殿后边,是五花殿遗址。

四面高低不齐的断墙内遍布砖石瓦砾,墙上下的败土中杂草丛生。殿前的石碑写的清楚,五花殿:又名五花阁,始建于宋景佑(1034-1038)年间,明清时期三次重修,皆毁于火灾。据《灵岩志》记载,该殿“架阁两层,龟首四处,俱极精工,前人称为天下第一”。

可惜,在三次重建、三次被毁于火灾后,五花阁只能以废墟的形象,静静地委座于雄伟的大雄宝殿和千佛殿之间,早没了一点“俱极精工”的影子。

一千六百年间,老佛阁不停毁灭,新殿宇不断出现。建而后毁,毁而后建。多次天灾人祸的淘沥之后,只剩下大雄宝殿、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五花殿外,般若殿、孔雀王殿……也都成了遗址。据说这还多亏文革时千佛殿被当做了粮仓,否则,殿内的罗汉也许早已毁于红卫兵之手。

不仅有建制宏大时的繁华,也有成为废墟后的衰败。这正是灵岩寺历史的真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