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猪企年报,一季报均已出炉,亏得乱七八糟,除了亏损惨烈,资产负债表更是不堪入目,正邦接近负资产,天邦80%多,新希望,温氏,牧原60%近70%。 而经营现金流更是不断流失。生物资产增速的连续大幅下滑。(图取自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在建工程连续增速回落,应付款大幅上升。  据券商调研,行业去年四季度,本年一季度失血分别是221亿,156亿。加上去年二季度猪价下行以来,行业失血程度已然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猪周期下行期,甚至是上一轮猪周期的2倍以上。 经历这长达近一年的连续亏损,行业的能繁母猪从近4600万下降到3月接近4200万。单从数量上看,仅减少400万能繁母猪,很多研究员和产业工作者均认为目前能繁去化缓慢,不足以支撑一轮新的猪周期。那么这个观点正确吗?如何去验证?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论证目前行业已然身处新一轮猪周期的起点这个结论,看官们看完自己推敲是否可取。 一,饲料,动保行业情况。饲料是最直观的,行业猪饲料一旦减少(母猪料,猪料),说明生猪存栏减少。减少的幅度越大,说明存栏减少越厉害(母猪料同理)  在2022年一季度,饲料总产量达6720万吨,同比增长3.1%,环比下降14.0%。 分类来看,猪饲料产量3137万吨,同比增长1.2%,比2018年增长21.4%。 由于生猪养殖深度亏损,养殖户为减少亏损,大幅减少饲喂量。猪饲料自今年1月开始,结束连续20个月的同比增长。近三个月增速回落甚至下降。 以上是猪料的一些信息,从中不难看出,截止3月底,全国猪料供给在逐步下降,说明全国存栏生猪也在逐渐下降。这是存栏一个信息。 再看动保信息   动保这块进入3月是双杀,量价齐杀。也充分说明存栏的减少和养猪行业的低潮。 二,存栏与阶段猪价   存栏与去年相比,多了600多万,能繁则减少了100多万。存栏略微增长。 那么,就该回到思考环节。去年二季度开始猪价猛砸,从一季度末25-26元砸到了6月只有14-15元。把猪价砸下了10元以上!回顾去年二季度猪价下跌3大因素,1,二次育肥占比量大,牛猪,象猪层出不穷。2,猪价下跌诱发连环集中淘汰三元母猪(肉量以1当2)。3,淡季。4,库容率高。  在4大因素中,本年度除了淡季与之相同,其它3大因素均不存在,因此在同等存栏条件下,本年度二季度的猪肉供给量远远小于去年二季度。既然二季度供给远小于去年同期,那么在能繁远小于去年同期情况下,三,四季度供给力度比去年同期更小,猪价理论上就要比去年高出许多。谈供给不能仅看能繁,存栏,在特定背景下得看肉量供给和出栏效率。   这是年初在周期大师的一些评论,我个人认为本年4季度猪价会高于去年末18元,大师则不以为然。这个本人现在估计可能也不用等待4季度,因为广东部分地区已经18了,全国均价离18也不会远。(另外现在猪价15元对应的是去年6-7月能繁母猪高点,随着进入3季度逐步进入旺季,猪价的爆发力可想而知。 三,行业失血过重,猪价即便涨,能繁短期难以迅速回升判断猪周期最简单最直接的不是看能繁,而是看现金流。 现金流>人性>能繁母猪。 行业现金流的帖子之前谈过,这里就不重复提。要养猪,得备足10个月连续经营的前置资金,少一分,你养不了,没等出栏猪就得饿死,这还不包括饲料涨价,非瘟反复干扰,各种病疫突袭。猪价低于成本收回来的钱就不够养同等量的下一批猪,那么得借钱才能继续养,如果半年连续亏,那么本金就得耗掉猪价下跌与成本的比例本金。你想养回那么还得借钱,如此反复,当然一般小养殖户要是亏了一批猪,不可能像规模厂一样举债维持产能,那不现实,一个是利息,一个是本金,天天消耗,没人受的起。除了大型猪企,它们有背景,有融资能力,部分上市的还能发债,定增,国资输血等,中小规模和散养没那能力,也熬不起。可猪价下跌刚满一年阿邦就几乎负资产了,阿邦的融资能力如何?背景如何?不到一年血溅猪场。可想而知,整个社会的失血量(跌幅深,时间长,成本高)。因此,在整个社会2019,2020年加杠杆恢复产能所付出的代价相当沉重,现在看绝大多数过去2年主动扩张型的企业在未来半年至1年内无法恢复能繁增长,所以即便经验告诉你,3-4季度猪价要暴涨,可你面对几乎干枯的现金流也只能望梅止渴,想要雄起但无能为力,花甲之年遭遇妙龄少女的无奈。正邦的例子在全社会有多少?这我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是仅此1家,它只是一部分为追逐热钱倒在赌桌上的赌徒,而这批绝不会少。  看图,现在行业杠杆率比非瘟前提高了25%多,财务报表几乎集体大亏损,高负债,低现金状况,部分去年末已然到了没渠道融资被迫压缩产能的情况,而以正邦为首的则到了躺平境地。在上市猪企里,尚有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扩张的在今年几乎没有多少新增产能(牧原,温氏外),而部分2020年下半年动工的新建产能由于2021年的极端行情,也在观望而不敢全方位投产或按下暂停键。再有目前一些小猪企多数产能释放期在明年下半年或许2024年,因此,从供给角度综合看,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年初,猪肉供应量远小于去年同期,猪价爆发力远大于去年3-4季度。 所以现金流决定人性,人性决定能繁。一个人落魄的时候,多么婀娜多姿的少女你也只能远观,不可亵玩焉,这是现实。全行业杠杆率的大幅提升制约了在建进程,制约了扩张能力,同样也制约未来能繁增长速度,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未来猪价涨,回到行业成本区以上,现金流回流企业账上债主就要上门,过去喝茅台掏空多少身体,未来就得吃药补回来,银行的钱不能白爽,债主的应付款不能天长地久,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时间就会延长,由此,能繁母猪的恢复更不可能快。未来猪价平稳期则会相对延长。而行业则进入真正拼成本,拼刺刀的阶段,谁成本低,谁就继续能吃到猪价相对稳定下行业的红利,谁的成本高就面临被淘汰。 同时未来几年的猪价很难再回到12元,更别提去年11以下。这是由行业去杠杆后产业回归非瘟前正常波动的规律和基本面因素决定的。我们回顾2018年的周期底,行业失血千亿,而在猪价最低潮,也就亏400元左右一头猪,如今全行业平均成本上移3-4元,其中有饲料成本刚性增长,有防控疫病刚性支出,有人工成本刚性上升,有非瘟下死亡率刚性上升造成的养殖成本上升,有非瘟下为全社会生猪复产加杠杆造成的大量前置成本。因此从中长期角度去看,周期低谷的低点也会不断抬升,而12-13元的猪价以后许多年也难以见到。 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视觉去看待目前的猪价或猪周期,12元低点均是新一轮的起点,波动中上升的猪价会逐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在未来也会让满目苍痍的猪企报表得到修复,从而逐步降低负债率,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前些日子,看一个调研,多个省市的散养户去化程度异常快,部分地区达到了60-80%,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产业格局,未来散养户逐步退出养殖市场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这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结局,集中化,产业化,工业化,集约化,智能化的道路。那么,在产业不断集中化过程中,谁最受益,谁能够充分享受集中化过程中成长的红利,规模优势的红利,科技创新的红利,运用先进科技改变效率的红利呢?大家拭目以待,井底之蛙怎见汪洋大海?20年前用键盘敲不出格力,美的20年后的未来,20年前用计算器也算不出茅台20年后的盈利,那么当下请问又如何能计算出一个万亿市场空间的行业龙头未来的价值呢? 以上个人对当下猪周期和产业的一点见解,是否合理,是否能印证,还待时间去检验!$牧原股份(SZ002714)$ @今日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