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命一年就成省主席,与徐帅是老战友,后为何沦落到靠摆摊度日?

 cat1208 2023-02-14 发布于广东

动荡不安的年代,那些从清贫中出生受人欺压的老革命家们,或是奋力反抗,或是投身队伍,最终都一步步走向了辉煌而又精彩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大都继续为国效劳,或者得以安享晚年。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甘愿在战火结束后回归平凡,重新过起了自己的农民生活,也不愿意获得国家的帮助。

他究竟是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今天我们来探究历史,了解曾经的那位中共省主席熊国炳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的故事,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图片

路遇猛虎,竟成“巴山勇士”

人常说自古巴蜀出豪杰,纵观整个历史,你会发现这句话似乎一点都不夸张。只说近代史中,朱德、陈毅、邓小平同志等人,都是难得的英雄人物。

在众多豪杰中,有这样一位打虎英雄。这位虽说不是水浒中的武松,却也是位实实在在的能人,他就是熊国炳

熊国炳一生有三个名字,而这三个名字也分别代表了他一生的三个阶段。

早期的熊国炳名为熊廷南,出生于1893年。

在当时百姓的日子可以说是极其清苦的,饿死人也是常有的事情,家中孩子多的人家免不了要送走或是卖掉孩子,让家庭得以维持。

当时的熊廷南还算幸运,从小就有读书,直到他12岁时,家中生活困难无法继续度日,家中才停止他的学业。

只是艰难的日子一直在延续,很快就连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也成了奢望。熊廷南的父母迫于生计,也为了让他可以顺利长大,将他过继给了焦家坪的熊姓人家。

就这样熊廷南来到了熊邦杰家中,改名为熊国炳,正式与原来的名字告别。

图片

在养父母的帮助下,熊国炳再次进入学校读书,继续学业。

只是好景不长,养父熊邦杰是位医生,收入也只能足够家里勉强度日,难以支撑熊国炳继续读书,只能让他黯然退学。

退学后的熊国炳没有颓废,而是跟随养父进山采药,学习本领,为之后在大山中的生活打下基础。

民国1916年,厄运再次降临,养父熊邦杰外出看病时不慎跌落水中溺水而亡,养母在丈夫去世后也终日郁郁寡欢因病而亡,为孤单一人的熊国炳留下了高额的医药费债务。

好在熊国炳的生活没有一成不变,渐渐有了希望和转机,后来也慢慢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只是当时那个年代,地方上的剥削与压迫过于残酷,让人难以承受。熊国炳并不是一个爱出风头,与人力争的人,就带着妻儿投奔岳父岳母,躲开地方势利的欺压,继续安稳过日子。

图片

5年后,熊国炳一家人搬到了山中生活,由于要开垦荒山野地,此前他所学习的采药、狩猎技能就都有了用处,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幸福。

这天,熊国炳如常去深山打猎补贴家用,却没有想到一只猛虎悄然逼近。当一人一虎狭路相逢的时候,熊国炳清楚地知道这是你死我亡的时刻,即便老虎再怎么凶猛也不能露怯。

凭着对生存的渴望,加上多年来山中生活的经验,熊国炳与老虎相斗竟然真的活了下来,还成功击杀老虎将它带回了家。

这件事在山中十分的轰动,山里人佩服的称他为“巴山勇士”。

然而即便是令人佩服的勇士,也要继续受生活的磋磨。因为熊国炳不是当地人,时常会受到不公平对待,所以在民国19年春天带着家人迁移回到熊家湾老家,靠狩猎和贩卖山货为生。

图片

遇得指路人,人生大爆发

民国19年,熊国炳回到家乡,因为家中没有积蓄,所以只能继续打猎贩卖山货,依靠走街串巷挣钱。

1932年,一大早就出门贩卖山货的熊国炳遇上了一位姓刘的先生,这位名叫刘子才的人是一位不大不小的商人,做着各种买卖。

通过接触,刘子才发现熊国炳竟然读过书,很有才干。而熊国炳也在接触中发现了这位先生的新身份,中共地下党员,靠着商人身份收集各路情报。

在刘子才的劝说与讲解下,熊国炳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的思想。几经思考以后,在四川顶着“巴山勇士”名气的熊国炳决定帮助刘子才,加入红军。得到组织的首肯后,刘子才带着熊国炳回到营房一带。

熊国炳在自己的家乡虽然过得不是很富裕,却人脉极广,再加上川蜀人对勇士的敬佩,所以他在短时间之内就获得了大量的情报,让刘子才等人对他极其欣赏。

有了众多情报后,红军开始挺进四川,建立四川的革命根据地。

加入红军后,熊国炳开始带领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此后短短的几个月,就建立了五个县的苏维埃政权。这让红军在川蜀的行动更加方便,而熊国炳本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领导人听说了他的事情后,特意接见他对他表示赞扬,还任命他为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委员。

图片

同年,当根据地选举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熊国炳的票数最高,当选主席一职。他的任职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而他也从一个街边卖货郎成为了川陕根据地的大英雄,大人物。

只用一年时间,就成为川陕地区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是一件任何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风光背后的无尽痛事

熊国炳在川蜀地区名气十分大,在加入红军后,更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做出了丰功伟绩。

只是他的功劳不仅被战友牢记,也被敌人牢记着。

虽然他在加入红军后,所做的政治工作以及情报收集工作都十分的顺利,但是他的家人在他却遭受了敌人极其可怕的摧残。

早年的熊国炳在家乡娶有一位妻子赵秀兰,两人十分恩爱,并且孕育两子。

然而在熊国炳加入红军之后,他的妻儿和生身父母被敌人所抓捕。两个儿子在牢狱中惨遭虐待而死,妻子赵秀兰也要苦苦被困忍受饥饿,他的亲生父母更是被捆绑吊打多次以至于身体残废,而他的弟弟熊延雯受到百般摧残后只能逃到深山生活。

就连他已出嫁的三个妹妹也没有逃脱敌人的残害,最终与熊秉国失去联系,流落他乡下落不明。

虽然成为了红军的好战士,人民的好领导,但是对于家人的欠缺与愧疚却深深折磨着熊国炳,让他的内心终日不得安宁。

大丈夫在世,保家卫国万死不辞,然而他的家却从此支离破碎,留下他孤单一人。

正当熊国炳内心痛苦时, 他的政治生涯也受到了冲击。

图片

1935年5月张国焘成立自任主席的西北联邦政府后,川峡省苏维埃政府开始被有意无意的架空,熊国炳也因此成了光杆司令,有名无实。尽管熊国炳对张国焘独断专横的政权十分不满,却也没有办法阻止,反而是他自己不断遭受冷遇。

家庭破碎的冲击以及政治生涯上的不顺,让熊国炳一度陷入了低沉的状态。

得遇良人,有缘无分

尽管熊国炳政治生涯受到了冲击,整个人陷入低沉,却还是有人关注他,关心他。

当时的妇女部长张庭富对他很有好感,得知熊国炳的遭遇后,更是细心照顾,时时开导安慰他,鼓励他振作起来。

1935年,部队中的领导看出两人的情意,主动撮合,让两人结成了良缘,这让熊国炳在痛苦中得到了一丝安慰。

张庭富本人热情开朗,又极其能干。她对工作的热诚以及对熊国炳的爱意,影响了熊国炳,让他开始以全新的面貌面对生活。

只可惜两人的婚姻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在一次战乱中两人就此失散。由于队伍惨败,被俘虏的两个人都以为对方已经身亡。

熊国炳被俘虏侥幸逃脱后,与白玉生重组家庭,再次回归农民生活,以卖货为生。而张庭富被俘虏后被安排到马家军大官家中做佣人,直到被一个马家军中的班长救出。被救后的张庭富苦寻队伍与熊国炳无果后,嫁给了救命恩人,组成新家庭。

相爱的两个人就此分开,一个在甘肃高台县,一个在酒泉,两个地方相隔不远,两人却终此一生再未见过面。

图片

直到多年之后,张庭富才在《祁连情深》这本书中得知了熊国炳的经历与下落,想到两人相隔不远却再未见过面,两人心中充满了遗憾,世人的心中恐怕也充满了惋惜。

往事不可追,现在看来只能叹一句情深缘浅。

人生转折,自此回归平淡

要说熊国炳是从哪里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就要讲讲西路军越过黄河西征的计划。

1936年10月24日,红三十军开始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随着红军几队人马先后渡过黄河后,中共中央下令三个军队组成西路军进攻,并且成立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而其中就有熊国炳。

熊国炳在队伍中担任了委员会、后勤部部长等重要职位,与西路军一起出发向西进攻。在当时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每个战士手中只能分配到六颗子弹。由于地处西边,在河西走廊,红军没有打下较好的群众基础,于是战争打响后,面对装备齐全的敌人,红军队伍只能用生命去阻挡敌人进攻。

节节败退的西路军,只能退守在祁连山中,部队与中央失去联系。

最后经过商谈后,总指挥徐向前与政委陈昌浩离开部队返回延安报告工作。当时的环境艰险情况恶劣,两人一路靠着乞讨才回到中央,没想到两人这一离开竟是与这支队伍的永别。

图片

尽管队伍藏在祁连山中,敌人还是摸索到了熊国炳带领的机关人员组成的游击队所在地,一路围捕。队伍中的人大多牺牲了,一部分被俘虏,熊国炳独自骑着战马杀出重围,掉落在一个雪坑中,差点冻坏双腿,不过好在逃出了围捕。

好在马家军没有放弃搜寻,在山中找到了他,将他关在裕固族人的毛毡房中。得知他的身份后,裕固族的人也很是敬佩,偷偷将他放走。

按照裕固族人的指引,熊国炳顺利逃出了马家军的追捕。他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与妻子张庭富,以及队伍失散。

拖着冻伤的双腿,熊国炳一路咬牙坚持,没有死在出山的路上。等到他来到酒泉南山的偏僻山村时终于再也坚持不住,晕倒在路上。

在这里他遇上了救命恩人,农民张大爷。这位老人不但将他捡回家救治,还收留了他给他救治差点坏死的双腿。等到病好之后,熊国炳还没来得及做出打算,就看到了马家军的追捕令。

马家军此时满大街地寻找赤匪首犯,熊国炳被困在酒泉,既没有办法离开,也没有办法正常生活,只能躲躲藏藏靠帮工生活。

图片

后来为了生存,经过别人的介绍,他认识了四川已故同乡的妻子白玉生,两人在接触后结为夫妻。

熊国炳也就此改名张炳南,做回了那个贩卖散货的小贩,艰难地维持着生活。

谁也想不到那个名扬一时的熊国炳,会再次挑着货物摆着摊卖东西,默默看着战局更迭,直到红军胜利,也没有再去找过部队。

英雄暮年,凄惨离世

就在熊国炳在酒泉摆摊过日子时,他的家人们却在缅怀悼念他,以为这个革命烈士牺牲了。

其实,熊国炳隐姓埋名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

1945年,熊国炳一家迫于生计到玉门的医院中寻找差事。

医院看他过得十分不容易,便给了他一个发号挂牌的差事。然而微薄的收入并不足以养育一家五口人,几个人只能挤在西河坝的窑洞中居住。

窑洞中的日子又潮湿又阴冷,这样的环境让熊国炳越来越难以忍受双腿的疼痛。

1948年底,受不住窑洞艰苦的熊国炳带着妻子返回酒泉。

尽管他们的生活飘摇凄苦,熊国炳还是同妻子一起收留了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和一个乞讨的姑娘。这让他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但熊国炳本人却十分开心。

他认为能帮助别人,就是好的,哪怕自己过得再苦再累,也不能看着孩子们饿死。

即便重新做回一个迫于生计的农民,熊国炳骨子里的爱国爱民精神依旧在鼓舞着他前进。

等到新中国成立,熊国炳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

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没有因为自己参军而去领取任何好处,还是政府发现这里有位参过军的老人,决定让他给队伍里看看果园,给予他50块银元和一些麦子聊以慰藉,政府并不知道他就是熊国炳。

眼看着自己越来越老,熊国炳的内心涌现出了回乡探亲的念头,他虽然改名换姓,内心依旧思念着家乡。

图片

1959年,熊国炳带着妻子,在政府的帮助下带着300元钱和一些衣服回老家探亲。见到了以往的乡亲们,熊国炳激动万分,只是等到别人问起他如今在做什么时,却有些沉默不语。

好不容易回归家乡,熊国炳想要在这里安家落户,只是山道险阻,从小裹着小脚的妻子在这里很难来来往往外出走动。

在家乡待了一段时间后,两位老人开始想念儿子,于是一起踏上了回程,熊国炳也清楚地明白,自己该与家乡说再见了。

回到酒泉后,日子并没有得到改善,最艰难的时刻反而到来了。

1960年自然灾害袭来,过年的时候,连队里都没有粮食,家家户户靠着仅剩的一些苤蓝生存。当饥荒来临时,最先扛不住的往往是老人与孩子。

熊国炳在饥荒中饿的身体浮肿,行动不便。

有人看他这么痛苦,忍不住为他出主意,让他去寻找当面的战友领导,帮助他渡过难关。然而熊国炳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只是摇摇头就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平静地告诉家人朋友,当时党和政府将西进的计划交给了他,还让他带领那么多的士兵,如今士兵们早就已经不在了,而自己却还好好活着。

自己活着就已经愧对战友和党,哪里还能再去提什么要求。

他觉得自己没脸见战友,也没脸去见政府。

图片

这是熊国炳最后一次谈论自己的事情,很快这位老人因为饥荒患上了疾病,痛苦地死在了饥饿中。

直到此时当地政府依旧不知道他的身份,只以为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兵。

26年后,随着政府的深入调查,酒泉市委的领导来到了熊国炳家。

此时这位老人早已经化作了一捧黄土,埋在祖国大地上。

市委领导的来临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人们这才知道,在这个小村庄里生活过一位大人物。

原来政府顺着熊国炳当年留下的记录调查到,这位老先生曾经是川陕地区的苏维埃政府主席。当人们整理当年西路军散落在各地的士兵资料时,才得知他传奇的一生。

同时人们也开始疑惑,为什么这位英雄在艰难时刻没有找组织和战友帮忙,这件事也随着他的去世成为了一个迷题。

当熊国炳的事情传回北京时,那些曾经和他共事过的战友领导们既高兴他没有战死,又感慨他之后的沉默。

或许这些曾经一起打仗一起生活的人,内心更能够理解熊国炳隐姓埋名生活的苦衷,了解他的脾性。

或许在熊国炳的内心中,早已无颜再面对延安的众人。

于是他只以普通人的身份继续宣传党的宗旨,怀揣着愧疚与自责渡过后半生。

尽管他知道组织不会怪他,他却不能放任自己。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