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最早的冠名与客家人无关

 文化龙乡 2023-02-1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新安县营汛图》之新安县深圳墟
一、深圳名称的来源与冠名争议的起因
深圳一词现在能见到最早记录的是哪一部文献呢?
我先在这里直接给出文献上记录的答案:
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第二次重修《新安县志》卷八兵刑志的“墩堡”一节,载有:“康熙七年……新安沿边奉设墩台二十一座……深圳墩台,一座”。
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正是迁海后大灾难的期间,与复界时的客家移民还未沾边。既然所设的墩台名为深圳墩台,那深圳一词在此之前早已存在就有一定的依据了。
也就是说,深圳最早之冠名与客家人无关
百度对于深圳墟的说明中,一些有关的信息的描述是错误的。
图片
百度中所说的“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客家人是迁海复界才开始迁往深圳的,深圳一词出现在明永乐八年(1410年),若真如此,那更与客家人无关了。另外圳字不是客家方言字,是南方各省的地名常用字。
头条上,一名叫“愉悦钢笔”的客家人在头条上发了一篇题为:《争什么争!“深圳”到底是客家的还是广府的?》为深圳特区的深圳一词的来源大肆吹嘘是客家人最早冠名的,他的心情与写作动机其实都可以理解,但发文网上与广府人直接开扯,这就有点骂街的情绪意味了。
愉悦钢笔云: 广府人又在争“圳”字是他们广府话“发明”的。
“愉悦钢笔”说这话就让人看得毫无头绪了,一下就给广府人来了一顶大帽子。在这帖文下, 我全看过网友的跟帖,这全是“愉悦钢笔”对网友的一种污蔑。对于网友正常的讨论,“愉悦钢笔”也视为看不起他,其言辞较为偏激。这类探讨性的文章应要全面与理性,治学要先治心,写文章最起码也要心平气和才行。
图片
愉悦钢笔文章第一篇:《争什么争!“深圳”到底是客家的还是广府的?》部份截图
二、深圳名称在旧时来源的详细记录
现在深圳市的前身为新安县,于明朝万历元年从东莞县析出。在万历元年以前,东莞县的县志就是深港地区的县志。据史料记载,分县之前,东莞县曾经至少有过七次修志的经历。而新安县分出后共修了六次,其中明代三次,清代三次。明修的已失传,清修的只存后两次的修订,但清第一次的修订并未刊行。而深圳一词的出现就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第二次重修的《新安县志》卷三与卷八中。 我们先了解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第一次所重修的《新安县志》情况:
清初,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施了“迁海”暴政,新安县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在迁海的范围内。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新安知县张璞奉命统计全县剩余田地、人口、赋税,造册上报,并入东莞县。康熙八年(1669)七月,新安县建制恢复。
康熙九年(1670),辽东李可成任新安知县。八年多的遗弃,新安县遭到极大的破坏,可以说是疮痍满目,百废待兴。肩负着重振新安县的使命,在短短几年的任期内,李可成派人到处去招复迁移人丁,督促百姓垦复荒地,捐资修葺城垣、县治、台寨、营盘。李可成还采取种种措施,平抑物价,打击奸商,让百姓安居乐业。
为了记录八年迁海的巨大灾难及复界后的筚路蓝缕,李可成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启了新安县有清一代第一次修志工作。康熙十一年(1672),清代第一部《新安县志》出世。除了县志,李可成还与新安县的乡绅共同选出了新安县最具代表的八景:赤湾胜概、梧岭天池、杯渡禅踪、参山乔木、卢山桃李、玉勒汤湖、鳌洋甘瀑、龙穴楼台,“新安八景”由此而来。(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清初第一次修的县志并没刊行,存于当地的地方政府文档中。
清第二次重修《新安县志》是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靳文谟主持修编 ,以清第一修编的《新安县志》为蓝本。今有存本。
康熙二十六年(1687)直隶大名府开州人靳文谟任新安知县。他一到任,凡对百姓不便之事,一律厘革改正,让群众放心过日子。他为人宽厚仁恕,躬亲勤政,夙兴夜寐不倦,百务修废立新。他走马新安知县七年,对新安县贡献颇多,有“古之良吏”之称。
到任新安知县的第二年,靳文谟就开始奉召主持修纂《新安县志》。尽管有几本前志在,但靳文谟的修志工作还是困难重重,此时距离新安复置才不到20年,新安县尚未恢复元气,能搜集到的档案资料太少。靳文谟在序中说道:“海坎孤城,展界未久,而四顾徘徊,荒烟漫草,依稀如故;且文物声华,尚尔有待。徒令海若山灵,笑其冷落,即欲大书特书,侈张润饰,正苦无下笔处……”
靳文谟找了教谕黄衮裳、训导许光岳、进士邓文蔚来参辑,广搜旁及,援古证今,继后承前。靳文谟修志一年,于当年冬天告竣,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给我们了解康熙时期的深港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知,清初两次修志相隔的时间只有15年左右,第二次修志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再进行修编的。这就涉及到了地名历史沿革的问题,因为河流与地名的沿用一般是依原来就已存在的名称为准的。而深圳一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正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新安县志》中。
此本在卷三地理志的“墟市”一节,载有“深圳墟”,而在卷八兵刑志的“墩堡”一节,载有“康熙七年……新安沿边奉设墩台二十一座……深圳墩台,一座”。
康熙七年(1668年),新安沿边奉设深圳墩台!这是现时发现的古文献(1688年)中非常明确的记录深圳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
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正是迁海后大灾难的期间,确与复界时的客家移民未沾边。
陈海先的《历代深圳海防的设立》也引用康熙《新安县志》的记录:
康熙七年,为确保新安沿边的安全,又设墩台二十一座,分别是碧头墩,嘴头角墩、南头墩、南山墩、屯门墩、九龙墩、大埔头墩、麻雀岭墩、鸦梅山墩、西山墩、五通岭墩、小梅沙墩、茅洲墩、鳌湾角墩、圣山墩、大军营墩、佛堂门墩、黄竹角墩、盐田墩、东坑墩、深圳墩、大梅沙墩。(深圳政协网:陈海先《历代深圳海防的设立》)
“墩台”是指军卫所派出的哨所,可防贼寇,稽查行人,维护治安,保障交通,通俗地说就是军警派出所。新安县在明清两代皆是海防重地,设众多墩台亦是自然。而“墟”,在这里是“集市”的意思。《康熙字典》释义有“又商贾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深圳墟大概是围绕深圳墩台形成的集市,也可能是因为有深圳墟的存在,才在这里设有墩台。而“深圳”一名,也应是来源于此墟或墩台附近的那条深水沟。繁华的墟市有可能逐渐发展为人口常居集镇,深圳墟赶上了新界被英国人租借的“好时机”,逐步发展成为较有规模的市镇。深圳墟位于今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街道的东门商业街一带,“东门”即指原深圳墟的东门。(餘弦Inverse《浅探“深圳”之地名源流与县级建制》)
《新安县营汛图》之新安县城图
康熙二十七年(1688)《新安县志》卷三: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潦潮涨,往来维艰,更有不知深浅,动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检廖膺宠建造石桥,名曰惠民”。 此桥以石头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桥”的前身。
据百度资料: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开始全面“复界”,原居民迁回的极少,初时响应“招垦”的也不多。从方志和族谱资料看,到康熙三十年后,迁来的人口才慢慢增多。西部主要是增城、东莞方向来的粤语系人,东部则多是从闽粤赣山区出来的客家人。
而“愉悦钢笔”也直接引用了这段百度来的文字,他是认可这文字的表述的。
愉悦钢笔文章第一篇:《争什么争!“深圳”到底是客家的还是广府的?》部份截图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知道全面复界开始到县志修成相隔的时间只有三年多。而康熙三十年(1691年)之后迁来人口才慢慢增多。也就是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前的客家迁来的人口理应极少,甚至没有,因为政府人员不知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说服当时的人来复界开垦的,而深圳墟区域并非山区,客家初来先找山区的特性不会改变。对照深圳一词在康熙七年(1668年),所设置深圳墩台就出现,所以深圳墟的命名也确与客籍人无关。
新来的客籍迁民安置于什么地方的,地方政府应早就列出规划安排了,而深圳墟是属大群体式的集市。所谓的深圳河也属流经范围较多的河流,肯定是在客家人到来前就已确定下来的的名称。况且,地方政府对从畲客山区来的垦民(初到的还未算是移民)都归入客籍中,并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与管理。而新来的客籍人在二十年内在当地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更不要说是冠名深圳墟,深圳河了。
致于“愉悦钢笔”用现代的客家人数量比例来确定深圳名称为清代客家人命名相关联,实在是自以为是的无稽之谈。现代客家人涉及解放后地域与人口重构的问题。先不论其数据如何,解放后的客家人在深圳有多少,与深圳一词的最初出现没一毛钱关系。例如客家人自称的客家之都梅州为纯客家地方,但梅州之名并不是客家人命名的,有梅州名称时,客家人还未形成。所以“愉悦钢笔”两篇文章所罗列的占比相当多的一大堆的与深圳名称源流无关的现代资料实质就是废话。即使有网友在其帖文第一篇中跟帖帖出一些数据资料,其在第二篇文中也直接无视,这是作者的文德有问题了。
网友在愉悦钢笔文章第一篇后的跟帖帖图
据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的《新安县志》按本土与客籍村的落划分,收录了850多个村落,分客家村落和广府村落。
据资 料显示,这些村落到今天为止,绝大多数还在沿用200年前的地名。其中、深圳539条村落,本土378条,占比70.1%,客籍161条,占比29.9%。那么当时嘉庆二十四年之前相隔128年的、即1691年的清初刚开始迁来的客家人能有多少吗?所以“愉悦钢笔”所言的“迁海复界,客家占优”,深圳成了“客家传统居地”就成了笑话了。
《新安县营汛图》之新安县南头炮台
三、圳字是南方地名的常用字
圳字在南方地区是常用字,非客家方言字,本意是田边的水沟。圳字是“甽”的异体字。
《康熙字典 汇补》市流切,音酬。江楚闲田畔水沟谓之圳。
圳从土,从川,川亦声。“川”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土”指田土。“土”与“川”联合起来表示:田野间通向泽、海的水道。本义:田野间通向泽、海的水道,可以截流用于灌溉。
而“愉悦钢笔”认为圳字是客家人的常用字,而广府话常用“涌”、“滘”,圳字极少用。这显然是“愉悦钢笔”故意式的偏视行为。至于“愉悦钢笔”带有暴戾气的话语,实非学术讨论。就以他引用的《中华大字典》对圳字的注释为例,就足以说明圳字是广府人于田间水道名称的常用字。
《中华大字典》:“圳,子鸩切音浸沁韵,粤人以通水之道为圳。”旧时所言之粤人指的就是广府人,最起码当时的客家人不是粤人。粤是广府文化的专用字,如粤语粤腔粤音粤讴粤剧粤曲等,俱是广府文化的专有名称。
《中华大字典》是陆费逵、欧阳溥存等编。1909年开始编纂,1914年编成,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两广未分家前,客家人在当时一般不认为是汉人,因为当时称家的族群就视为是个不同的民族,如汉人是自称为汉家的,汉家即现在的汉族。苗 家、瑶家,土家、侗家等都是不同的民族。所以客家人在当时被视为非粤非汉。民国间,客家人正在为争取成为汉人而努力 ,解放后的1956年,客家人才正式被定为汉人,所以清末民初的粤人确与客家人无关。
就以带有“深圳”二字为例的,广府的地方就有几个,如东莞的深圳仔,封开的深圳、怀集县的深圳。另广西贺州八步区也有个深圳。客家人能找出这么多深圳的名称出来吗?而广府地区带圳字地名的,可以找出一大堆出来,肇庆与云浮就更多了,不比客家人少。在南方各省中,以圳字为地名的似应是湖南省最多。据八十多岁的老生产队长说,以前在广府地区的政府部门的文书中,大多用圳字来对田埂管理中的水道进行命名的。
其实“愉悦钢笔”在其第一篇文章中只列客家地方带圳的地名而漠视广府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带圳字的地名,网友看到后就跟帖并截 图给出意见了,只是“愉悦钢笔”根本无视其存在的问题,他于第二篇文章中也是情绪化偏向式的,这显然是“愉悦钢笔”的思想出现问题。
愉悦钢笔文章第一篇:《争什么争!“深圳”到底是客家的还是广府的?》部份截图
愉悦钢笔说在文中说:如果“圳”字是广府话常用字,那么,广府先民肯定不会放过。而依前面的研究,按广府人的习惯起名,深圳应不叫“深圳”,而叫“深涌”或“深滘”。由此亦从侧面佐证,“深圳”此地名,应是深圳本地客家先民起的。至此,“圳”字之争可以尘埃落定了。
这是作者非常明显的主观性情绪化的言论,广府人用圳字作地名的地方很多,上面就已列出一小部份。至于广府先民怎么对某地方的命名,客吹实在无权干涉。你对博大精深的广府文化了解实在太少了。
河涌也称河冲,涌也是指有急流或有暗涌的小河,在这里是动词作名词用,这涌字的音与冲相同。涌的本义有汹涌之意与涌流之意,涌在粤语中是多音字,所以河涌的涌字在粤语中是引申之义。“愉悦钢笔”说粤语中的涌字在语音和意义上均无关联”纯粹是凭己意猜测,不可取。
而“滘”字是河道分支或会合的地方,即相通处。是河流经某处特指的细化的地方,即河涌的某位置的名称。珠三角有些地名是就河的位置取名较多,成为本土地名最常用字之一。
愉悦钢笔认为:“圳”实为上古音 ,中古音。这也正应了以河洛为根的客家话,保留了相当多的上古音、中古音。那请问:“圳”是上古音还是中古音?
客家话的形成与河洛没有直接关系,不是你抛个河洛出来圳字就是客家人专用的。而客家话只是以赣语汉化的畲客山越集合群体,于元明时期,在畲客的主导下,融合从江西江淮逃入赣闽粤边的畲客山区的汉人,在山区中从抗元义军到山寇、历经二百四十余年而形成的楚语系下的赣语支方言。
在南方七大方言中,也只有客家话是在非汉人政府下、非汉人主导下而形成的方言。
广府人在汉字与方言用字的使用上比客家人更丰富,这是不争的事实。圳、涌、滘三字各有本字含义,并不尽相同。三字都用,说明广府人用字的丰富性。圳字只是一个南方地名常用汉字而已,从来没有广府人争着圳字是广府人的,更没有人说是广府人发明的,只是说圳字在广府地区也常用。愉悦钢笔所谓的“圳”字之争可以尘埃落定了的说辞,纯粹是他阿Q式的精神反映。从愉悦钢笔”的文中的文意,反而是他说圳字是客家专用的意思更大些。另外,网络上的客家人的文字表述中,都将圳字作为客家方言来说,完全漠视圳字是南方各省地名的常用字。
至于深圳一词的源起,从目前发现的文献记录中,无论如何也与客家人没有关系,最起码康熙七年(1668年)设置的深圳墩台、名称是为地方政府命名的,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记录。至于地方政府的人员架构与人员成份,当时的新安县是不是属于广府地区,那就让读者自个去解读吧!
附录一:广府地区圳字地名部份如下
附录二:“愉悦钢笔”文章跳题的情绪化言论截图补充
愉悦钢笔文章第一篇:《争什么争!“深圳”到底是客家的还是广府的?》部份截图
点评:晚清广府人与畲客大械斗:事件起因就是畲客甘做清庭鹰犬而为客勇,利用清兵支持以捕杀洪兵义军为由,大规模灭村抢掠所引起的极大恶性事件。客勇从鹰犬演变成客匪,遭广府人大规模抗争,那畲客的结果如何?搞分裂的是谁?
愉悦钢笔文章第二篇:《“深圳”,客家起的名?是的!前文补充说明兼答某些人的质疑》前面部份截图
点评: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好的东西都归入本民系之中。这句话用来形容愉悦钢笔作者本人应是最恰当不过的。
愉悦钢笔文章第二篇:《“深圳”,客家起的名?是的!前文补充说明兼答某些人的质疑》后面部份截图
点评:太喜欢吹,太喜欢抢!这应是愉悦钢笔对客吹自我写照最合当的话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