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含义】 迎香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冲阳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最末穴,左右交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国际编号LI20。 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迎香穴。 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阳冲穴。 【经穴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1寸,当鼻唇沟中间。 【精准取穴】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简便取穴】 用手沿鼻唇沟向上推,至鼻翼外缘中点旁,可触及一凹陷,即为此穴。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 浅层分布有眶下神经;深层分布有面神经颊支、颧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功效作用】 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具有祛风清热,通利鼻窍的功效。 【主治病症】 1、迎香穴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故通经活络、通利鼻窍之作用甚强,是治疗各种鼻子疾患的要穴。如鼻塞、鼽衄、鼻渊、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喘息不利、鼻衄有疮,鼻有息肉等。 2、迎香穴为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可通调两经经气,疏泻两经风热,故通利鼻窍、疏面齿风邪的作用较强,是治疗各种颜面疾患的要穴。如口㖞、面痒、面痛、唇肿、面部蚁行感、面神经麻痹等。 3、其他病证:如胆道蛔虫病、丹毒、急慢性支气管炎、便秘、荨麻疹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嗅觉减退、面神经麻痹或痉挛、胆道蛔虫症等。 【穴位配伍】 1、迎香穴配印堂穴、合谷穴,治急慢性鼻炎。 2、迎香穴配四白穴、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3、迎香穴配阳陵泉、丘墟穴,治胆道蛔虫症。 4、迎香穴配人中、上星、太渊穴,治鼻塞不闻香臭。 5、迎香穴配颞下颌、合谷、太冲穴,治鼻渊。 6、迎香配合谷、陷谷穴,治脸如蚁行感、面浮肿。 【古籍摘要】 1、杨继洲·明《针灸大成—卷六》:“主鼻塞不嗅香臭,偏风口㖞(wāi),面痒浮肿,风动叶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衄(nǜ)多涕,鼻衄有疮,鼻有息肉。” 2、周树冬·清《金针梅花诗钞》:“能通鼻塞号迎香,面痒牙疼是妙方,火盛眼红须出血,口㖞唇动亦堪尝。” 3、皇甫谧·西晋《针灸甲乙经·卷十二》:“鼻鼽(qiú)不利,窒洞气塞,㖞僻,多洟,鼽衄有痈,迎香主之。” 4、王国瑞·元《玉龙歌》:“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心火上炎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 5、佚名.《百症赋》:“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操作方法】 1、按摩法 用双手食指或拇指远端指腹点按迎香穴1~3分钟。临厕努挣时可以食指食腹按揉迎香、商阳穴,鼓荡大肠经气,促进大肠蠕动。 按摩迎香可以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增强机体抵抗力,外邪不容易侵入体内。 2、针刺法 斜刺0.3寸或直刺0.1~0.2寸,胆道蛔虫,针尖透向四白,局部酸困。 3、点刺放血 三棱针点刺迎香穴出血,主治眼暴赤肿。 4、艾灸法 艾条悬灸5~10分钟,可治鼻炎、鼻渊、鼻流清涕。 【注意事项】 1、穴位按摩时,按压力度不宜太大,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 2、针刺治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 3、艾灸时,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 4、点刺出血前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主治(GB/T3023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赵吉平,李瑛.针灸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黄龙祥,胡卫国,胡骁维,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潘文,针灸甲乙经语译及腧穴临证实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 [6]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刘乃刚.精准取穴不出错.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