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阳论道·逻辑思维认知之道

 风声之家 2023-02-15 发布于江苏

//

道德经》第25章讲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道”有大道和小理的区别。“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者为道,小者只能说为理,比如物理只能叫物理,不能叫物道。中医理气象数,没有说道气象数的。因为它没有上升到“道”的这个层面上,它还是没有接近宇宙最本质的规律,没有接近生命最本质的思想。我们中医叫理法方药,不叫道法方药,这是第一个要认识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那么“道”是怎么形成的,规律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怎么去描述“道”或者“理”?规律的形成有三个步骤:第一形成概念,第二形成判断,第三形成推理。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形成推理,这是逻辑学的最基本的知识,我们叫做形式逻辑。逻辑学是讲“名”的基本规律。由西方的逻辑学奠定了西方的逻辑思维,在工业革命以后,逻辑学发展为科学,逻辑思维发展为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本质就是逻辑思维。
我们说数理化,它都要给概念下定义,然后形成判断,形成推理。比如数学证明题,它就是一个典型的推理。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些基本的步骤,首先就要有“名”。什么意思呢?它要下定义,形成概念,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什么叫做内涵呢?就是什么东西是这个,什么叫做外延呢?就是什么东西不是这个。比如给西瓜下一个定义,形成西瓜这个概念,准确来说你要告诉别人什么是西瓜,这叫内涵;你还要告诉别人什么不是西瓜,这叫外延,这才是清晰的概念。
但是很遗憾,我们中医的很多概念,并没有从文字上对它下定义,它的内涵和外延是很模糊的。就是你不知道什么东西是,也不知道什么东西不是。只是大概有个印象,好像这东西是,又好像这东西又不是。只是大概知道它好像在0-1这个区间里头,大概率了解它是或不是。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比如我们传统中什么叫做“气”,它没有明确地下定义。虽然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的教材对“气”有一个定义,但它是很不严密的。因为你要给万物命名,中国人叫命名,西方叫做下定义,形成一个概念,就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我们传统中医,包括我们现代中医院校的教材都没有解决的。因为我们认识问题是基于“象”的基础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象”思维为特征,没有西方的这个逻辑学形式,也没有逻辑学的高度发展,因为概念如果不清晰,判断的结论也不唯一。“西瓜是甜的”这句话说的不一定对,为什么呢?什么是西瓜,什么不是西瓜,这个你一定要搞清楚,然后才说西瓜是甜的。

这在《伤寒论》里面很重要,因为《伤寒论》搭建了一个六经辨证的体系,构建了一个六经的模型,就像物理学,像平面几何,像代数一样,它构建了一个学科体系。一个学科体系一定是要下定义的。比如“太阳”,什么叫“太阳”?《伤寒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我们首先要了解哪句话是下定义,哪句话是做推理。了解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这里隐藏了它的大前提,或者隐藏了它的小前提进行推理,如果这些你都不知道,其实你对《伤寒论》的认识还是很不清晰的。

我们要知道从概念到规律的一个过程,下定义之后它就有了“名”。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这个本质的规律。但是这个本质的规律是需要我们去抽象的。它是通过“象”表现出来的,你把“象”给它取了“名”,每个“象”都可以取一个“名”,如:西瓜、苹果、葡萄。这些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看到的是西瓜生了又熟,它背后的规律是隐藏起来的,所谓规律就类似于本质,是相同程度的概念。


具象→抽象

抽象→事物的本质规律

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是要认识到现象后面的本质规律,其实认知本身就有规律。我们认知世界从认到知,它有了名,最后要去觉,要去找它背后的规律,但是认知活动本身就有规律。先把认知的规律弄明白,然后再去认知这个世界的规律。很多人是不学习认知规律的,他的思维维度很低很浅,就像被投食一样,往他脑里灌都不思考。他看问题就只有一个维度,不是是,就是非,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们认识事物首先是具象,比如看到一个苹果,这是一个具象的东西,叫做“物”。“名”是抽象,是从象里面抽取出来的物本身的规律。什么是苹果,有什么共同的规律给它取个名儿叫苹果,它还有什么内涵、外延?给物自身的规律抽象取了个名。“道”是物与物之间或者物的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或者说物的外部跟其他物之间的本质规律就叫做“道”。所以物名道,就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抽象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规律的过程。这是我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模式,人人都逃不出这个模式,只不过是每个人认知的层次在不同的水平而已。

求道,首先要学习逻辑学。

所以我们要求道,首先就要学习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它研究认知的规律。认知活动是需要思维的,感觉综合形成知觉,知觉综合形成意识,有意识就有思维。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主观活动,这就是我们的认知。研究思维的物质基础,神经元怎么兴奋,怎么放电,神经元之间怎么形成连接?那是脑科学。研究思维的形式,它的规律,那是逻辑学,所以逻辑学研究认知的规律。学习就是个认知的过程,认知的目的是什么?是寻找和了解规律。了解规律就是我教给你,我说什么你听什么,老师传给学生。寻找规律就是你自己去发现规律,其实规律一直都存在,只是你没有认识到而已。所以认知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和了解规律,而认知活动本身的规律就是逻辑学。所以要知道认知活动本身的规律,才能够利用大脑去认识规律,去寻找或者了解规律。
不管你学《伤寒论》还是其他学科,逻辑学都很重要。《伤寒论》为什么特别强调逻辑学,因为它奠定了一个学科,建立了六经辨证的模型。这个模型是有逻辑的。如果没有逻辑的模型,那就比较扯了,中医经常整些没有逻辑的模型,自己完全无法推出前因后果,他说是就是,他说不是就不是,你信仰他就是,你不信仰他就不是,那跟宗教迷信也差不太多。但是《伤寒论》是讲道理的,不是你在下面对着张仲景磕头,每一个字就是像圣经一样。他是一门学问,不是宗教,学问是阐述规律的,它一定是合乎逻辑的,所以你要去了解他背后的逻辑。你学习逻辑的过程,本身就是求道的过程,道就是规律,认识规律本身的规律,它就是逻辑。



那么具体说来逻辑是什么?逻辑是帮助人们从已知命题导出未知命题的过程。有正确的逻辑,还有错误的逻辑,有的人他不讲逻辑,不讲逻辑也是一种逻辑,只是这个逻辑是错的,他胡说八道。逻辑是帮助人们从已知命题,这个已知命题就是前提,就是所谓的大前提、小前提,导出未知命题,就是结论的整个过程。比如说数学就讲逻辑,数学有证明题,物理也有证明题。因为什么什么大前题,然后什么什么小前提,最后得到一个结论,然后再把这个结论作为前提,再来一个前提又往下推论,数学证明题的过程就是一个逻辑过程。逻辑是在已知命题、未知命题之间构成必然联系,以确保整个推理的过程是有效的。由已知命题导出未知命题的过程叫推理,怎么确保这个过程是有效的?就是在已知命题和未知命题之间要有必然联系。
很多人说话不讲逻辑,他的已知问题和未知问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中医有时候甚至都是人身攻击,懂不懂中医跟你人身攻击有啥关系呢?比如以前我在某次全国大会上发了言之后,下面的人很震惊,大家都较着劲。然后大会的组织主委就问我,你是不是学西医出身的?我说是,他说难怪,你不懂中医。其实学西医出身和懂不懂中医毫无逻辑关系,因为他自己没文化,也没学过中医,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但是有背景就行。他的命题和结论之间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你学过西医,这是他的小前提,甚至还隐藏着一个大前提:所有学过西医的人都不懂中医,这是大前提。小前提是你学过西医,结论是因此你不懂中医,所有学过西医的人都不懂中医,这是他隐藏的大前提。这很荒谬的。


逻辑学有三个基本的要素,由概念形成判断,判断形成推理。首先要确定概念,然后形成判断,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都是判断,判断与判断之间构成必然联系,这个过程就是推理。学了逻辑学,再去看很多人讲话,你知道他哪些话是错的,他经常隐藏了很多前提,中国人讲话不严谨,喜欢隐藏大、小前提。他把大、小前提一隐藏,就可以让你按照他的想法去思考问题。逻辑最后是要寻找规律,从大前提到已知命题导出未知命题,这个未知命题是一个规律。规律是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的形式。



道无鬼神

周行不二

规律就是本质,它们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被隐藏起来了,因为它具有普遍的形式,有相,有名。我们看到的是“相”和“名”,是它的形式。一般人如果不去深究,很难发现规律,但规律被发现之后,它也可以用判断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是它的普遍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本质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内部矛盾构成。规律是就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而言,是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和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相对静止的内容。

说到底,规律就是变化的“象”背后不变的东西。道无鬼神,周行不殆。道、规律永永远都这么周行着,重复着。至于相是千变万化的,人生了灭,灭了生,成住坏空,生长壮老已,它是不断地起起伏伏发生各种变化。但是规律是稳定的,周行不殆,亘古不变,它是反复起作用的。规律要起作用有一个必要条件,只要规律起作用的必要条件具备,合乎规律的现象,它这个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由概念走向判断

由判断形成推理

我们学习《伤寒论》就是要认识它的规律。那么规律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是从具象抽象出概念,就是所谓的“名”。由概念走向判断,主谓宾就是所谓的主谓结构形成判断。然后由判断形成推理,就是大前提、小前提得出结论,就是这个过程形成推理。

推理实际上分了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就是中医讲的取类比象。这三种推理有什么特点呢?演绎推理叫必然推理。也就是说它的大前提是正确的,小前提是正确的,小前提包含在大前提之中,那么它的结论必然正确。比如说这一筐鸡蛋都是坏蛋,这是大前提,小前提是这个鸡蛋是这筐鸡蛋中的一个,结论是这个鸡蛋就是个坏蛋,因为它是必然正确的。因为大前提包含了小前提,大前提具备的属性,小前提必然具备,科学推理都是演绎推理。
第二个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它有可能是错的。归纳推理把很多个现象归纳出它的共同的特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具备一个特征,一个大圆里头包含很多小圆,由小圆推出大圆。演绎推理是大圆去推小圆,归纳推理是小圆去推大圆,其结果是或然的,不一定正确。因为你无法穷尽天下事物,一旦出现一个反例,这个归纳的结论就被推翻了。比如说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是一个归纳推理出来的公理。我们可以举到反证,如果时空扭曲了,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就不是最短的了。但是在平面几何的范围内是找不到反证来证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不是最短的。所以它的平面几何的范畴之类它还是成立。可是我们以更大的范畴去思考它,它就是错的。所以归纳的结论有或然性。

第三个是类比推理,就是中医的取类比象,甲事物具有一个特征,乙事物也具有一个特征。甲乙事物具有很多相同的功能特征,那么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间的其他特征相同的概率也比较大。第一个圆是甲,第二个圆是乙。两个圆的交叉就是它们相同的特征,两个圆的交叉之外就是它们不同的特征。当两个圆的交叉越多,那么它们其他特征相同的概率也越大。比如说男人和女人,男人有眼睛,女人有眼睛,男人有耳朵,女人有耳朵,男人有嘴巴,女人有嘴巴……,因此男人有鼻子,女人也有鼻子。相同的特征越多,其他特征相同的概率也大,但是这个结论是或然的,男人有喉结,女人有吗?取对比象的结论不指向唯一正确的结论,它可能推出正确结论,也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但是,如果相同特征越多,那么你推出正确结论的概率越大,往百分之百逼近。知道推理的三个模式,你就会知道中医有时候推出来的结论,为什么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色红入血,确实好多红色的药是入血的,但是也有好多不入血。为什么它会出现或然性,这是它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研究思维形式的学科就叫逻辑学,思维的模式决定了它的结论,它就呈现这个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