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日本天皇话语权到底有多大,从这3次御前会议就能看出

 爱游泳的黑熊 2023-02-15 发布于福建

日本是二战的发起者,亲手将自己和广大的亚洲人民带入了无尽的苦难深渊。究其缘由,很多人都将责任归咎于日本法西斯即日本军部的疯狂上。法西斯军部固然是罪大恶极的元凶,但背后还有一双无形的黑手在操弄着军部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当时的日本天皇及皇室。日本不同于英国,日本天皇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没有丧失权力,反而变得更为大权独揽。在太平洋战争前对于我国的侵略行动,大都是由天皇暗中推动和支持的。日本皇族中的朝香宫鸠彦王更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是在裕仁天皇一步步的注视督导之下进行的。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天皇就曾经组织召开过三次御前会议,商讨关于战争的走向。从会议内容上看来,日本天皇不仅熟悉战争部署,对于战争的走向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判断,并且还亲自参与到了计划的制定之中。可以说昭和天皇裕仁对于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具体情况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图片

太平洋战争的幕后推动者——日本昭和天皇裕仁

三次御前会议与日本皇族扮演的角色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而当时的明治天皇最早通过倒幕运动从幕府将军的手中拿回了权力。由于其本人的精明强干,日本的国策制定和发展脉络在他的设计和诸文武大臣的辅佐下,得以顺畅地进行。为了进一步向西方学习,日本天皇在对外场合中大肆标榜日本的君主立宪体制,借以提升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先进程度。早期的日本担心自己无法融入西方世界,会被西方诸国视为野蛮之邦。所以,大到国家典章,小到生活习俗都在向西方靠拢。为了将自己伪装成现代的君主立宪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出台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表明自己已经抛弃了旧有的君主专制,而转变为了宪政体制。不过,揭开这层伪装的面纱,回归到《宪法》文本,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日本浓厚的君主专制氛围。比如:

第四条 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五条 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助,行使立法权。

第十一条 天皇统率陆海军。

第十二条 天皇规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

第十三条 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项条约。

图片

日本宪法通过

上述种种都表明,在明治维新之后,天皇本人的权力仍是至高无上。国家内部没有监督限制天皇权力的部门。在明治维新前后,由于明治天皇本人的果敢,他所制定的种种大政方针十分符合国内官民士绅的期望,也真正将日本带上了富强之路。所以,日本国内对于天皇本人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攀升。而皇室在日本发展和军队建设上也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因而皇室广泛地受到臣民的爱戴。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成为了东亚的一方霸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天皇逐渐忘乎所以,开始垂涎东亚各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大萧条之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公然入侵我国东三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和德国、意大利结成了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策划瓜分世界的战争。由于日本与德国交好,美国开始大量冻结日本财产,并且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和石油。这就使得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日本国内对于美国开战的呼声此起彼伏。为此,日本天皇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他特意在偷袭珍珠港之前五个月召开了三次大型的御前会议来商讨战争走向问题。

图片

日美开战的标志——珍珠港事件

第一次御前会议发生在1941年7月2日,这次会议的背景是日本一直力图让苏联加入轴心国集团,让德、意、日、苏四国瓜分欧亚非大陆。但是德国突然闪击苏联,拉开了苏德战争的大幕,这一举动使得日本曾经一度想要退出轴心国集团。这次会议就是主要讨论未来的发展走向问题。主持会议者为首相近卫文麿,与会者为内相、外相、陆相、海相、陆海军两统帅部的部长及次长,枢密院议长、藏相及企划院总裁(综合国策计划机关负责人)。天皇及皇室并未在此次会议中直接发表意见。但是,此次御前会议的决定:“在南进的基础上,加强北部防卫,随时准备伙同德国灭亡苏联。”该议案在天皇首肯过后,有条不紊地开始实施。在此之后,关东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增兵和大演习,据《大东亚战史》记载:

“关东军的兵员倍增,总兵力大约达70万,马匹约14万,飞机约6百架”。一个月后日本军部奉天皇敕令颁布了《帝国对日苏现状所应采取的措施方案》。命令:

 “ 一、关东军司令官当受到苏联空军部队正式进攻,情况迫不得已时,为完成当前任务,可以航空部队进攻俄国领土。

二、有关细节由参谋总长指示。”

图片

日本战时御前会议

第一次御前会议两个月后,由于日本战略物资受到英美的制裁而不断受限,日本军部开始设置和英美结束外交,进行全面作战的底线。在这一背景下,天皇及皇室再也不能袖手旁观。天皇亲自就此事过问了政府和军部,并且在1941年9月5日接受了首相近卫文麿的密奏,并于次日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本次的与会成员与第一次大致相同,在会议中天皇史无前例的进行了发言和质询,充分表达了对于在中国战事未歇的情况下,战争解决英美问题的担忧。据史料记载:

“天皇对南方作战的计划、登陆作战的难易、船只的损失以及胜败的归宿等一一动问。杉山参谋总长作了详细回答,他说:进攻南方重要地区的初期作战,估计5个月就可以结束。天皇当即指出,杉山总长在担任陆相时对中国事变就估计错了,提醒他切不可过于乐观。”

图片

历任陆军三长官的杉山元

这说明,日本天皇一直在关注战争的进行过程,并且很清楚地了解同英美开战的后果,为了保证自己统治的安全。裕仁天皇此时还坚持以外交为主、战争为辅的手段拖延与美国的战争步伐,特别是在还没有完全解决中国问题的情况下。很显然,天皇对于战争有着很清晰的判断,在不断寻求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利益。如果日本完全按照这个步骤拖延麻痹美国,那么战争的轨迹真的可能改变。会议结束之后,日本确定了和战的最后时间段限,战争已经初现端倪。

贪婪的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关闭。日本军部逐渐在战争的问题上和近卫内阁产生了分歧,近卫内阁没有足够的强硬态度,东条内阁取而代之。这时,日本皇室真正由幕后走向了台前。日美开战前一个月,即1941年11月5日,日本召开了第三次御前会议。会议开始的前一日即11月4日,在天皇亲临之下召开了陆海军联合军事参议官会议,皇族闲院宫亲王任议长。据资料记载:

“出席会议人员除闲院宫、伏见宫两元帅、陆海军大臣以及统帅部长外,陆军方面还有朝香宫、东久迩宫、寺内、西尾、山田、土肥原、筱塚;海军方面有百武、加藤、及川、盐沢、吉田、日比野等各军事参议官”。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皇室成员参与到了军事会议之中,此时的日本内阁已经完全由军部掌握,实际上这次军事参议官会议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会议。而在第二天的御前会议上,全部的内阁成员也都探讨了对于战争走向的进程预判和资源评估。最终决定在战争准备充足之前,以和平的伪装继续麻痹对手。而各项军事准备正在加班加点的进行,日本史家称之为“为和平做出的最后一丝努力”。

图片

日本东条内阁

为何日本皇室会有这样的态度

事实上,从日本入侵东三省开始,日本皇室推波助澜的动作一直没有停息。虽然表面上日本天皇一直宣称这是关东军青壮派系的“擅自行动”,但日本天皇褒奖日本关东军的敕书自然让大家心知肚明。这种态势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天皇一直在暗中调度一切,以确保战争走向符合自己的早期规划。其原因具体如下:

首先,天皇的地位在日本的军民心中已经神化,所以他需要保证自己莫测高深,始终处于云深雾罩之中。他在第二次御前会议中的发言,很显然他对于国际和战争是了解的,并非是长于深宫之中的懵懂君主。而第三次御前会议之前的陆海军联合军事参议官会议中,皇族将领正式参与到了国家大政之中。这一景象正如同甲午中日战争中,明治天皇派遣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进攻台湾一样,大量的皇族成员开始走上太平洋战场。而天皇本人也逐步在御前会议中不断加深了自己的色彩,特别是当近卫内阁无力再运行政府时,由天皇独断任命新任阁揆。据《大东亚战史》记载:

“组阁的敕令于10月17日竟出乎意料地下达给东条英机了。10月17日午后召开重臣会议,根据内大臣木幸一提议,推荐东条陆相为继任内阁首相。其理由是,目前形势紧迫,继任首相必须是一个担当现今国务,熟悉形势,并且确实能控制陆军部的人。”

这很明显表明天皇在此时已经首肯了东条英机这个战争狂人的战争主张。而举荐东条的人木户幸一是日本的侯爵,更是日本公认的昭和天皇身边的谋士和替身,他的举荐应该就是天皇的主张。

图片

天皇在当时的日本人心中已经神化

其次,天皇为了保持威望,顺应当时的军民意愿。众所周知,由于日本战后和美国达成了暗中的盟约,使得天皇和全部日本皇族免于被起诉。在法庭上,所有的战争罪犯都在刻意维护天皇和皇族的安全,不停地为他们洗脱罪名,或者将矛头可以引向别的地方。这都是由于日本天皇在这一代人心中的神圣威望所导致的。这种影响也深入到了日本民间,在大萧条之后,日本民间一直希望通过战争来恢复经济。英美制裁日本之后,民间对于英美更是恨之入骨。所以天皇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的稳固,在民众的舆情之下亦步亦趋。但是,史笔如铁,丹书青史并非那么容易被民粹裹挟,我们仍然能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找到蛛丝马迹来证明天皇的罪恶。

图片

战后日美的私下勾结

日本皇室粉墨登场后对于战事的影响

自从11月5日御前会议之后,日本皇室内很多将军开始为太平洋战争进行准备。12月1日,日本召开了日美开战前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但据在下看来这并不能称之为会议,只是例行公事的程序而已。日本天皇此时正式决定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宣战。事实上这正是11月5日御前会议的延续,因为在当时已经确定了开战的意向。正如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在12月1日的发言:

“陆海军统帅部根据11月5日决定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正与政府的施策保持紧密联系,进行作战准备。现在业已完成部署,一旦皇上下令发动武力,立即可按既定计划开始作战行动。”

所谓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实际就是为了掩盖日本的险恶居心和伪装和平的画皮而存在的。战争爆发后,皇族子弟进入战场,也出现了皇族子弟的死伤,虽然一些人当时已经被降为臣籍,但是仍可视为皇族子弟。比如伏见宫博英王属于第3联合通信队司令部,在1943年8月21日,他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部的波尼湾上空作战时遭敌军战机击落毙命。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朝香宫鸠彦王第四子朝香宫正彦王也是如此,其于1944年作为海军大尉战死在了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岛。这也是日本打开战争大门所自尝的苦果。

图片

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朝香宫鸠彦王

综上所述,日本皇室由于长期以来的神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直身处于幕后。在战争局势逐渐复杂之后,日本天皇开始由幕后走向了前台,通过三次御前会议、支持东条内阁的上位等一系列动作,稳固了自己在军民心中的影响力。日本皇室中的将领也纷纷走上了太平洋战场,甚至有人死于太平洋,为这场本不必要的战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