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国日本的战争机器:统帅体制

 虛怀若谷 2023-10-06 发布于浙江

军部

日本军部通常指陆海军领导机构,即军令、军政、教育机关的总称,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是与政府中的国务或行政部门相对而言的。包括军政机关(陆军省、海军省)、军令机关(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关东军司令部、支那派遣军司令部,还包括陆军教育训练总监部、联合舰队总司令部。

旧日本实行军部大臣限用武官制,陆军和海军大臣必须由军队推派,而不是由首相选定,如果军队不推派,内阁就组不成;其次就是“唯我上诉权”,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如果对政府的决策不满,可以直接面见天皇,因为天皇才是三军的统帅,和首相没什么关系。这样便意味着军队拥有事实上的组阁权。

20世纪30年代经济的大萧条导致民选政府逐渐丧失了政府的控制权。1936年3月9日,军部支持的广田弘毅内阁成立。这标志着日本政府法西斯化的开始。在这一时期,不仅恢复了军部大臣的现役武官制,而且加强了军部在政治中的发言权,内阁的大政方针取决于军部意志,内阁人事安排也基本上由军部掌控,很多时候军队可以为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采取行动。一旦政府的政策同军部的意见相左,便会受到军部排斥,甚至迫使内阁倒台。

由此,国家政治被军人集团操纵垄断,天皇总揽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无须经过内阁可以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军队虽然名义上听命于天皇,实际并无制约。在皇权的护持下,军部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的对外政策,财政预算等一切大政方针都是军事集团说了算,发动战争都不需要议会的授权,政府沦为军队的秘书处,只能被动配合。

为了协调日本陆海军的军政和军令间的关系,1944年2月,天皇任命东条英机为参谋总长,海军大将岛田繁太郎为军令部总长,这样一来,东条一人身兼首相、陆军大臣、参谋总长三职,而岛田身兼海军大臣、军令部总长二职。

战时大本营

日本的战时大本营简称大本营,指的是战争期间天皇指挥军队的最高统帅部,是为配合战争成立的一种指挥体制。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一直是直属于天皇的战争决策机构,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大本营陆军部命令或大本营海军部命令)的形式发布天皇敕命。

1894年6月,日本在出兵朝鲜的同时,在参谋部内设置了大本营,随后迁入宫内,后又迁往广岛。大本营是最高统帅机关,首相伊藤博文、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也列席大本营会议,以求政略和战略协调一致。虽然大本营名义上设在皇宫内,但大本营陆海军部却分别在参谋部和军令部办公,因而称为宫内大本营也是有名无实的。

依日本明治宪法规定,大本营只在战时或重大事变时才被设立,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日本并未向中国宣战,甚至不承认对华战争是一场战争,所以应否设立大本营一节,曾有过争论。1937年11月3日,陆相杉山元和文相木户讨论如何收拾时局,就关键事项达成部分共识。11月9日,内阁再次审议,结果通过了设立大本营的决议。11月10日,大本营正式成立。

大本营会议由天皇、(陆军)参谋总长和次长、(海军)军令部总长和次长、(陆军)参谋本部第1部长(负责作战事务)和作战课长、(海军)军令部第1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政府方面的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列席会议,但没有发言权。由此可见,战时大本营的结构要比军部更为精干。

日本大本营直接指挥的兵力,包括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南方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等6个大战略区级的作战单位,其中前三个驻守海外。而后三个驻守日本本土,加上直属日本大本营指挥的驻札幌的第五方面军,驻守日本本土的部队共240万人。二战末期,还有驻台湾的第十方面军、拉包尔地区的第八方面军和特鲁克岛的第三十一军也归日军大本营直接指挥。

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

日本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系为政府与军部协作而设立的协商体。自1937年11月起随时召开,陆续决定了很多“国策”。出席人员包括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陆军大臣、参谋总长、海军大臣、军令部总长。担任干事的内阁书记官长和陆海军的军务局局长也常列席。第二届近卫内阁以后,曾一度改称“联络恳谈会”,但出席人员相同,后来重新改回“联络会议”的名称。东条内阁重新研究日美开战的方针之际,大藏大臣、参谋次长、军令部次长也曾出席。重要情况需要天皇出席时,改称“御前会议”。

日本御前会议

御前会议也是日本军国体制中重要的一环,指的是自甲午战争始至二战结束前,有天皇出席的在皇宫中召开的商讨重大国事的最高会议。第一次御前会议是1894年召开的决定发动甲午战争的会议。大正年间、昭和初期曾一度中断,1938年后恢复运作,直至1945年。在此期间共召开过10多次御前会议,决定侵华战争的根本方针、缔结日德意三国同盟、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及结束战争等。

御前会议由天皇召集,参加者为日本军政元老、重要内阁成员及军部首脑,包括天皇、枢密院议长、首相、陆军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总长、外相、企划院总裁等军政要员。

下面例举几次御前会议的议题:

1937年8月25日,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对华采取宣战方式,决定暂且搁置。

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否决了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决定举全力继续南侵。

1941年9月6日,御前会议讨论对美国直接作战的可能性。

1941年11月5日,御前会议做出决策,准备对美国直接作战。

1941年12月1日,御前会议批准对美国直接作战的实施计划。

1942年12月21日,御前会议批准和汪精卫伪政府合作。

1943年9月31日,御前会议批准由战略进攻向战略防守转变。

1945年5月31日,御前会议决定《大东亚战略指导大纲》。

在御前会议上,天皇除提问外一般不发言,但在1945年8月的会议上,由于天皇的干预,才做出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决定。

1945年9月,美国占领当局废除了日本原有的军国体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