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战国四公子的研究——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中心

 醉花荫L 2023-02-15 发布于广东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一个诸子争鸣且割据混战的年代,所谓“乱世出英雄”,兵戈攘乱,再加上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许多杰出的人物便运用而生。其中“战国四公子”便成为其中不可谓不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这四位公子在战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叱诧风云的人物,他们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且都拥有共同的卓越,并为其所处的诸侯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战国四公子,有不少的史书材料都记载有关于他们的历史事迹、和为人评价,如先秦时期诸子之中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以及之后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四人单独做传,这些书籍都为我们查阅、了解战国四公子提供了较为全面史料证明,也使得战国四公子的生平事迹更广为后人所知。

论战国四公子的研究——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中心 打开新浪新闻

那么接下来,笔者将围绕“战国四公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四人的封号来源问题、四人的合称问题及历史形象问题这四个方面来展开对“战国四公子”的研究。

一、对于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从政治上看,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称霸战争发展为了兼并战争。而自战国七雄格局形成之后,各国互相兼并之势更是愈演愈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纵横家这一阶层便运用而生了。

其中士人是纵横家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在追名逐利的时代风气和布衣卿相的时代现象的影响下,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言善辩活跃于政治舞台上。而战国四公子也被称为纵横家,因为他们四人都率领过多国军队攻秦,并且孟尝君曾为魏游说燕赵,平原君为赵游说楚王,信陵君的上书魏王和春申君的上书秦王等等行为都可作为评定他们是纵横家的依据。

论战国四公子的研究——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中心 打开新浪新闻

从经济上看,战国在经济上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比较典型的象征就是小农经济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春秋和战国初期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地主和雇佣农阶层。小农经济也逐渐成为了战国时期各国的经济基础,支撑着整个国家的运作。

农业、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商业达到空前的繁荣。且由于当时封君制度盛行,各国的贵族和封君都拥有一定的封邑,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且借助于经济方面的优势和政治上的便利进行养士活动。战国四公子便是进行养士活动人员当中影响力最大和实力最为雄厚的。

从文化方面看,当时养士风气盛行,文化显现一片繁荣。在当时,养士文化可以说是战国文明的一大组成部分。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其故事实质中传达的浓浓的尊士、养士和用士的思想。

战国时代养士主体分为一国之中和国中权臣两部分说到权臣养士,孟尝君可谓是权臣养士活动风气的首推者。即便是之后的信陵君、平原君和春申君都极力效仿孟尝君的尊士、养士和用士之道。因此,贾谊将这四人并列称时指出了“尊贤重士”的共同点。可以说,养士活动给予了战国四公子一个在政治上大行其道的舞台,而养士活动之所以能成为战国文化的一部分四人功不可没。

论战国四公子的研究——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中心 打开新浪新闻

二、“战国四公子” 封号来源问题

其实,对于四人的封号来源问题的争论至今仍未休。其中后世著名的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中对四人封号来源的探讨是后世争论的源头,而争论中又以田文之封“孟尝”的争议最大。

纵观史料和各类学学者的相关文章,对于孟尝君封号来源的争议可分为两个派别:一是以太史公为代表的“谥号”派;二是以司马贞为代表的“邑名”派。后三者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的则皆分为谥号说和地名说两种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认为孟尝君的封号“孟尝”是谥号,但对于其他三君的封号来源并未给出明确的文字解说。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人对他的这一说法不禁生疑。 而“邑名”派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但他们的各类论证观点都没有过于可靠的证据且多为推断。到了近现代人们对此类问题的讨论更是多以沿用古人说法,并无提出新的观点和证据。

论战国四公子的研究——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中心 打开新浪新闻

三、四人的合称问题

据了解,自西汉后人们便开始将他们四人放在一起并称。就目前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最先合并四人为四君的当属贾谊。他在《新书·过秦论》中曰:“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

后司马迁迁沿用贾谊的说法并未四人单独做传。也许有人会生出疑惑,为何要将他们四人并为合称?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同属于政治家且所处的年代相同,存在的共同点多之又多。比如他们都位高权重,都是权倾朝野的相,掌握着国家政权;都有非凡的人格魅力;都热衷于尊士、养士、用士等等。

四、四人的历史形象问题

先秦两汉时期记录有战国四公子事迹的史书文献有《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故列女传》、《越绝书》。那么接下来笔者将着重从《战国策》及《史记》这两本影响力比较广的书籍来研究分析四人的形象问题。

《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行及各国战争情况的史书,同时也是记录战国四公子历史史记最早的史学著作。该书涉及孟尝君事迹的有29篇,春申君的有11篇,平原君的有10篇,信陵君的有6篇。单从书中四人事迹记录篇幅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尝君在政坛上的活跃度和政治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三人。

论战国四公子的研究——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中心 打开新浪新闻

从《战国策》中我们能看到孟尝君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从养士初期的缺乏容人胸怀和目光短浅,到后来的宽容和礼待门客,在政治界名声大噪;能看到平原君富有深厚的忧患意识,对待富贵时刻保持警惕,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但仍欠缺些政治眼光;

能看到懦弱易怒的信陵君,而他人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发现人才是个伯乐,且善于用人,他肯为人才发下身段,愿意听取人才的劝言;能看到春申君依靠智慧保全了楚国,拥有众多门客,但却因防范心不强而惨遭自己的门客算计落得悲惨下场。

从《史记》中,司马迁结合战国四公子人物形象的共同点及每人独到的个性为四人单独做传,记录四人一生,使其形象更加完整呈现于后人眼中。

在太史公笔下的孟尝君是一个智谋过人、善于养士但心胸狭窄、忘恩负义之人;其笔下的平原君是个讲义气、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又有着浓厚的贵族习气、贪图眼前利益之人;其笔下的信陵君是个礼贤下士、平等待人,柔软和刚强性格并存但又胆小、愚忠之人;其笔下的春申君是个有勇有谋但又攀比心极强的人,在他的人生前期可谓忠君爱国,而后期则利令智昏企图以子窃国。

结语:

最后,对于战国四公子的来源封邑名等各类有待考证研究的问题,希望各界有着探索精神的学者能本着科学的态度,坚决摒弃妄下推断结论,莫将本就不够清晰的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毕竟历史的记录者们不就是在秉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记载下那些许片段给后人认识战国四公子做参考依据的。

参考文献:

石晓博,杨美玺.战国四公子风范及其性格探微[J].唐都学刊,第30卷第5期

赵晋.战国四公子研究——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中心[D].黑龙江大学,201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