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是两颗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炫目的明珠,这也让很多人有一种错觉,就是诗起源于唐,词是起源于宋朝。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不会是突然破空出现,诗词也不例外。 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先人们口头创作的歌谣,后历经先秦《诗经》博采众长、汉魏乐府韵律嬗变,才到唐朝最终格律定型,达至顶峰,故诗以唐称。
唐时,词仅仅是在民间流行和朝廷特有场合演奏,诗人阶层很少触及,因而当时创作曲子词的诗人也较少,如今流传的唐词自然也就少了。 《全唐诗》几万首诗歌中,收录唐及五代的词,也就区区数百首。 但这几百首词也可以称得上是首首精品,例如唐代一首写春天的词,只有短短27字,却能惊艳了世人千年。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张志和三岁诵诗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献计于唐肃宗,大败安禄山,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无常,遂辞官归隐,渔樵为乐。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唐代宗大历七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两人即兴唱和,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名地点,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诗人选取“白鹭”这一象征“自由、闲适”的意象,来烘托渔父内心的悠闲自在。白鹭以水中鱼虾为食,故同时暗示此地乃是人杰地灵,鱼米之乡。正好适合隐居生活。 “桃花流水鳜鱼肥”从季节时令特点出发,极言江南水乡的美好生活。每年暮春,桃花开得正艳,天气暖和,雨水丰沛,追逐着水里飘落的花瓣,一条条肥美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此句与戴叔伦的《兰溪棹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前面明丽秀朗的湖光山色,这就是渔父生活的环境,宛若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前面两句字,诗人都在极力渲染渔父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到了后面三句,就该我们的主人翁渔父出场来,他在干嘛?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垂钓,是那么的悠闲自在,宛如得道散仙一般。 纵观整首词,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渔翁在细雨蒙蒙中垂钓忘归,好不惬意自在。这既体现了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生活意趣和生活追求。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坛绝响。 文末附苏东坡“抄袭”之词,这或许也是苏东坡败得最惨的一次。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