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马远、唐寅到梵高(叁)| 艺海钩沉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3-02-15 发布于湖北

桃花坞者,在苏郡城之北隅,独以刊印“年画”、“风俗画”有名于时。自雍正至清季,坞中诸肆,殆为江南各地刊画之总枢。 ——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自序》

一人一街一画


木刻版画诞生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可明证的说法史料,但基本可以确定随着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刻书行业的兴起就开始盛行了。至北宋时期,木刻版画已非常成熟了。 和很多艺术种类诞生之初功能一样,最早的木刻版画也是先服务于宗教而后才世俗化的。

20 世纪初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 年)年间印刷,是世界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之一,被誉为 “雕版印刷第一神品”。不过令人心痛的是这个版本《金刚经》在 1907 年被盗至英国,现收藏于大英图书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英国大英图书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细节

得益于大明王朝较宽松的出版政策,一个中国历史上各种小说、戏曲话本空前繁荣的时代到来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两拍》、《金瓶梅》等均是诞生在这个时期(部分是从元末至明初)。

精明的书商们很快发现,有插图的话本明显更利于销售,旺盛的市场刚需让木刻版画跟着风生水起。

比如唐朝诗人元稹写的《西厢记》前身《莺莺传》,便是历朝历代市井百姓们热爱的超级 IP 之一,美女主角崔莺莺有数不清的插图版本,也是书商们都热衷销售的爆款。

▲南宋画院待诏陈居中摹本
▲明晚期陈洪绶《北西厢秘本》系列插图
▲明晚期陈洪绶《北西厢秘本》系列插图
▲陈洪绶绘《莺莺小像》

随着明朝中叶进一步对外开放,社会进步飞快,百姓生活日子好过了,对品味的追求也升级了,对于艺术创作商品化的有着巨大需求,而木刻版画的装饰属性,也让这一实用美术品成为市民百姓居家剁手必买的刚需生活用品。

至万历年间,苏州木刻版画产业真正崛起。


明时苏州,东南第一大都会,到嘉庆年间人口已位列全国第二。也吸引了全国大量的优秀手工业者来苏创业,让苏州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苏作”名气技冠天下,风头无俩。

所以,不光是书坊、画铺这些出版行业,就连山寨的名人书画、古董文玩等周边产业也一并兴旺发达起来,“书、画、刻、印”分工明确,真正形成以阊门一带为中心的“产业一条龙”,产品远销全国甚至周边国家新罗、日本等 (1)。

▲《姑苏繁华图》局部·辽宁博物馆

祝枝山在《记石田先生画》文中就曾很无语的感慨:

沈先生周,当世之望。乞画者……或一乞累数纸,殊可厌恶,而先生泰然。其后赝幅益多,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者。时昧者惟辨私印,久之印亦繁,作伪之家便有数枚。印既不可辨,则辨其诗……”

大画家沈周早上画的画,中午就副本横行,十天不到就全城满天飞了,就连印章都同样可以复刻,由此可见当年山寨名人书画这个产业已十分发达。

看来,盗版自古以来就是个难题。

不过沈周好像也无所谓。有粉丝上门找沈周求画,没问题,画!有买到赝品的找到沈周痛哭流涕说亏大了,沈周就帮忙题跋盖印章。求画的人多得忙不过来了,就找人代笔……

大师都任性。

除了小说、戏曲、科举试题集这类插图本书籍出版需求之外,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春宫图也是木版画的重要衍生产品之一,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 ,这也恰巧唐寅、仇英们最擅长的题材之一。晚明沈德符在《敝帚斋余谈》提到过:

“工此技者,前有唐伯虎,后有仇实甫。今伪作纷纷,然雅俗甚易辨”。
▲《崔孃像·摹仇英笔》

唐寅他们有没有和书商们合作出过版画并无确凿证据,如今存世的以唐寅之名的版画、春宫图也多为伪作。但在当时,并不妨碍书商们效仿名家,托名大师称号,利用仿冒之作提高书籍销量。

▲《莺莺遗艳 吴趋唐寅摹》托名伪作,《西厢记》真不是一般的火

与此同时,作为木刻版画的重要分支——木刻年画几乎与木刻版画共同成长壮大。

年画大约始于五代北宋,其渊源却可以上推到秦汉或更早的驱鬼、避邪之类的守护神门画。到明朝中后期,苏州桃花坞一带年画产业开始兴旺发达,苏州话里将年画称之为 “画张” (2)。

或因桃花坞本来就是一个成熟的手工“产业聚集区”,而木刻版画的从业者们貌似也渴望得到唐解元的才气荫庇,他们竟也多选择在阊门一带,主要集中于桃花坞大街开设画铺书坊,没人想到,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大师款”赝品版画生命力竟非常持久。

▲清康熙·墨浪子《秋冬美境》
▲题跋中就有“题于桃坞唐解元庄”字样,即使不山寨,沾沾解元的才气也好

至满人执政的清朝时期,因清政府时刻提防反清复明的死灰复燃,对包括文人思想、文化出版产业打击十分严厉,文字狱惨案频繁发生。反而,使得那些依附于刻书行业的木刻版画从业者逐渐开始产业转型,木刻年画便是方向,以适应百姓们日益增长的日常风俗需求。

时代注定要让桃花坞年画辉煌一番,戏剧性地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姑苏版”就是桃花坞年画盛行时期的珍宝,一枝中国版画史上的奇葩。“姑苏版”的概念由日本学者、著名版画研究专家黑田源次在 1932 年《支那版画史概观》中提出:

“所谓’姑苏版’,又称’苏州版’,即华南江苏首府苏州所印者,就中以苏州桃花坞——苏州城内近北之地,阊门内之一区域——所出为多”。

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不远万里来中国传播基督教,为了让受千年儒家思想熏陶的东方人能接受西方异教,利玛窦实行曲线传播,他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巨大成果包括:天文、数学、地理、绘画、西洋乐等科学技术知识一起向中国人传授,包括和徐光启一起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

结果,他的努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近代中国人在科学方面得到了非常多的启蒙,贡献可谓巨大。

其中,使用了“近大远小”透视法及明暗关系表现手法的西方宗教绘画也传播开来,让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洋画”这一迥然不同的画种。

▲《一团和气图》·日本海の見える杜美术馆 (3)

“姑苏版”的风格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精髓,又同时吸纳了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明暗关系等手法,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较为平面的表现手法,画风淡雅,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多用于堂屋正中等重要位置装饰,画面尺幅也偏大,对技术的熟练程度要求非常高。

很多作品上还会写上“仿泰西笔法”、“仿大西洋笔意”等字样,以表明这是仿照西洋绘画的时尚 ICON,潮流尖货无疑。

但“姑苏版”年画也仅在康乾盛世间流行了数百年,达到鼎盛后又消亡殆尽,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另类的存在。也是”西画东渐“风潮的明证,堪称中国美术史上“光芒万丈”的作品,被海外媒体赞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山塘普济桥中秋月夜》·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图中可见“仿泰西笔法”题词

十分遗憾的是,因为年画在民间的普及性非常高,又是常换常新的生活易耗品,基本没人稀罕,也很少有人专门收藏,留存至今的就很少了。国内的辽宁省博物馆还藏有保存完好的《西洋剧场》,看得出运用了很明显的透视和明暗关系的西方绘画手法。

▲《西洋剧场》·辽宁省博物馆

相反倒是邻国的日本收藏更为完整丰富,那是因为明朝中后期至清政府,苏州等沿海城市和日本长崎的跨国贸易相当发达,来往两国之间的船只非常多,也因此让两国的文化交流颇为频繁。当时的日本艺术家们也非常乐意用画作记载这些历史时刻:

▲日本·《大清之船图》·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日本·磯野文斎《大清货船》·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很多这个时期的小说刻本,唐寅、仇英、陈洪绶们那些大师的画作,包括年画等民间手工艺品等流入日本,这些来自中华的“唐物”日本人当然更珍惜,被当做宝贝收藏起来。

诸如江户时代的铃木春信、司马江汉、圆山应举等画家们,应都是这些来自中国进口艺术品的获益者之一。圆山应举这辈子是没到过中国的,却画了不少与中国有关的人物、风景等作品,除了想象之外只能靠临摹了。

日本大和文化馆研究员成濑不二雄先生在《试论苏州版画》中就提到过:

“宝历五年( 1755 年)左右,圆山应举以《姑苏万年桥图》为范本,作眼镜绘。活动于享保年间(1716 - 1736 年)的江户浮世绘师羽川冲信,模仿《寿字吉祥图》,制作《寿字江户名胜》”。
▲日本·圆山应举摹《姑苏万年桥》· 1795 年·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姑苏万年桥图》·1740 年·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亘古一人 关帝图》·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陶朱致富图》·日本海の見える杜美术馆
▲《西湖行宫图》·日本海の見える杜美术馆
▲《三童螳螂图》· 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
▲《姑苏阊门图》· 日本海の見える杜美术馆
▲《三百六十行图》· 日本海の見える杜美术馆

同时,得益于明朝时期对外贸易的开放,也有部分作品流传至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算是近代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一种,这些“姑苏版”年画成为他国的馆藏文物,也让中国后人得以见到这些瑰宝,既惭愧也是幸事!

只是到了乾隆至嘉庆年间,“姑苏版”盛极而衰,这和康乾盛世过后的社会经济衰退有很大关系,加上西方更为成熟的印刷技术引进,还有始终占据主流的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挤压,包括到后期的太平天国战乱等综合因素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着实让人可惜。

▲《美人闺房图》·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双美爱华图》·日本海の見える杜美术馆

一生坎坷不平的“风流才子”唐寅,至死都不曾预料:因他的非凡才华;因他的那些仕女画、春宫画;因那条他和沈九娘走过无数次的桃花坞大街,竟然直接或间接地让桃花坞年画这一实用艺术品在后世会如此繁荣。

也影响了后来的邻国日本的一大批艺术家们,他们由此创作出的作品举世闻名,风头甚至远远盖过了他们曾经效仿的中国老师们。

这些作品就是被称之为“艺术之花”的浮世绘。

不知唐寅在当年进京赶考的路上,可曾见过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落在绽放的花丛中那刻,轻轻地扇动过翅膀?

【注释】

(1)“明代苏州府刻书在万历初以前多至一百七十七种,为全国各府之冠。”——张秀民《中国印刷史》

(2)“年画”一词出现比较晚,道光二十九年李光庭《乡言解颐》中:“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3)日本广岛“海の見える杜美术馆”,是一家私人美术馆,馆内“姑苏版”年画数量众多。

【文献参考】

王稼句——苏州典范系列丛书《博物 指间苏州 年画》古吴轩出版社 2017 年 12 月第1版

高云龙——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浮世绘与明清版画艺术》 2009 年

高福民——《桃花灼灼风雨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2011 年

杜洋——《江户时代的“姑苏版”》 ·《书城》2016 年第 04 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