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祸盛唐(二八)李光弼兵败邙山,原因不在仆固怀恩,而在李亨

 梦想童年594 2023-02-15 发布于江西

在安史之乱后期,李光弼和史思明在河阳战线的争夺成为战争的要点。从李光弼和史思明交手的情况来看,这场战役中李光弼是大占上风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小胜。可李光弼不但没能利用这些小胜歼灭叛军的有生力量,反而在邙山一战中丢失了河阳之战的所有战果,被迫退守陕州和潼关。唐军由此重新回到战略防御的状态,而史思明的叛军则气势大盛。回顾这场李光弼军旅生涯中罕见的惨败,历史学者们纷纷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原因大多数集中在李光弼麾下大将仆固怀恩不听军令,坚持与鱼朝恩攻打洛阳的事情上。

很多人将这场战役失败归咎于仆固怀恩与李光弼的私人矛盾,也归咎于鱼朝恩仗着唐肃宗李亨的宠信肆意妄为,所以李光弼的战败被认为是给这两人背了黑锅。这种说法在各种历史著作中普遍存在,但是却无法深入地解释为什么仆固怀恩会支持鱼朝恩,以至于在北邙之战中被史思明打得溃不成军。

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仆固怀恩、鱼朝恩和李光弼之间的问题,并非简单的私人恩怨,而是唐朝内部政治斗争的延续。他们在战争中的任何决策都受到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所以出现了军事路线上的争执。这种争执是包含了各自政治利益的,其根源在李亨身上,所以才会发生唐军惨败的事情。

从政治派系上看,仆固怀恩与李光弼是严重对立的,这甚至与当时朝廷内部的太子之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也是在唐玄子李隆基时期提拔起来的异族名将之一。他起于朔方军,是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启用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便在跟随郭子仪在抵抗叛军的战争中立下不少功劳。马嵬坡兵变后,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郭子仪便被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协助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收复长安和洛阳。由于平乱兵力不足,郭子仪便奉命向回纥借兵平乱。

仆固怀恩出身于铁勒族的仆固部,和回纥同为铁勒族的九部之一。所以郭子仪借来回纥兵后,便交给仆固怀恩统领,成为他收复两京战争中的主力精锐。在收复两京的战争中,仆固怀恩率领回纥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叛军最为畏惧的唐朝军队。于是仆固怀恩的身上打下了郭子仪的烙印,在政治上也与广平王李俶息息相关。而李俶便是后来的太子李豫,他在李亨去世后登基即位,是为唐代宗。所以从政治派系上看,仆固怀恩是和郭子仪为一派的,也是太子李豫最为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与仆固怀恩和郭子仪相反,李光弼在政治派系上并不倾向于太子李豫,而是站在赵王李系的一边。在邺城之战前,郭子仪凭借收复两京的巨大功劳,成为唐军中的第一人。而李光弼虽然有在太原击溃史思明的大功,但在地位上略逊于郭子仪。邺城之战中李亨故意不设主帅,让不懂军事的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使得唐军之中矛盾重重,各部将领各自为战。最终这场战争因为史思明出兵而战败,鱼朝恩将战败的责任推给郭子仪。于是郭子仪兵权被罢免,李光弼接替成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而天下兵马大元帅则是由李光弼推荐的赵王李系担任。

李光弼一上任就引起了郭子仪旧部的不满,差点激起兵变。当时唐军的主力是由郭子仪的朔方军和仆固怀恩的回纥兵组成,而李光弼的河东兵占比很小。郭子仪的老部下们对李光弼的严苛非常不满,左厢兵马使张用济便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经同僚劝阻才罢休。后来李光弼在东出汜水的过程中,借故张用济未按时到达,便用军令将其斩杀,让朔方军内部将领非常不满。因此李光弼与郭子仪的旧部关系一直很差,而仆固怀恩也是郭子仪的旧部,所以两人在战场上多次发生矛盾。

在河阳之战中,李光弼用军令逼着朔方军与史思明的叛军决战,虽然多次击败叛军,但损失非常严重。尤其是在防守河阳北城的战斗中,仆固怀恩父子稍有作战不利的情况,李光弼便派人用取其首级相威胁,这让仆固怀恩怀恨在心。所以在史思明退回洛阳后,仆固怀恩在政治上积极符合鱼朝恩,向李光弼发难。

当时在朝廷之中李豫已经因收复两京的功劳成为太子,所以他的派系受到李亨猜忌。李亨是非常小气的皇帝,而且刻薄寡恩,喜欢猜忌儿子和部下。李豫在收复两京过程中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又与郭子仪这位唐军第一人走得很近。所以李亨使用各种手段打压李豫的势力,减少其对皇权的威胁。

在邺城之战中,李亨故意让宠信的宦官鱼朝恩掌握军权,事后又罢免郭子仪军权,就是为了避避免李豫派系的权势太大,对他产生威胁。后来李亨又提拔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李光弼给他做副元帅,这就是制造李豫和李系的势力平衡,使其能够互相掣肘。于是朝廷内外形成了李豫与李系对立的政治格局,甚至有人谋求废除李豫,拥立李系为太子。这样的情况延续到军中,使得本是属于郭子仪麾下朔方军势力被李光弼统领,而双方矛盾极大,在战争中互相扯皮。李光弼利用自己的副元帅身份可以压制这些矛盾,但解决不了军心的问题。

李亨这种互相挑矛盾的操作让朝中政治波动很大,而鱼朝恩作为他的代言人则直接影响到了平乱的唐军。之前史思明围攻河阳,李光弼面对不利战局时,有人提出让郭子仪出兵解围,但被鱼朝恩阻止,因为李亨怕倾向于李豫的郭子仪得势。在河阳击退史思明的大军后,李光弼的呼声很高,于是再次被李亨惦记上了。在鱼朝恩的操作下,李亨下诏让李光弼出兵攻打洛阳。李光弼知道敌人势大,上书李亨表示反对。但仆固怀恩却因政治立场的问题故意与其做对,附和了鱼朝恩的建议,迫使李光弼不得不同意出兵洛阳。

由于有着军队内部的矛盾,仆固怀恩的私人矛盾,再加上太子之争引发的政治派系冲突,所以仆固怀恩在出兵洛阳过程中彻底不听李光弼的命令。因为有着鱼朝恩撑腰,仆固怀恩干脆违反军令在洛阳城北的平原地带布阵。结果让史思明用诱敌之计引入北邙山之中,被叛军的伏兵打得溃不成军。此战之后史思明顺势反攻,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不得不退守闻喜县,而鱼朝恩、卫伯玉撤回陕州,李抱玉也弃守河阳三城,河阳之战占据的优势完全丧失。然后叛军重新夺回了重镇怀州,兵锋直至陕州和潼关,再次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

总结北邙之战唐军惨败的经验教训,可以说与军事上的因素无关,而是政治上内斗的延续。由于李亨喜欢猜忌部下,所以对各方面都要做出防范,采用了提拔宦官和制造政治对立的手段。一方面他防范回到长安的李隆基重新掌权,另一方面他防范收复两京的太子李豫。为了达成这些政治目的,他在朝廷中挑起内斗,利用政治派系的互相掣肘,来制衡国家的军政大权。作为政治派系对立的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他们在战争中军事路线的选择上,不免被政治利益的考量所拖累。再加上鱼朝恩在里面挑拨离间,使得唐军内斗非常严重。

在这样内斗的大环境下,战争的第一目的不是平定安史之乱,而变成了争夺政治利益。于是李光弼的任何军事策略都受到各方面的掣肘,无法完全实施,仗就打得缚手缚脚。这样的情况下,史思明正好抓住战机,一举扭转了不利的局势,重新占据战争的主动权。

从根本上来讲,北邙山之战的惨败,其核心原因还是在李亨自己身上。正是由于他的猜忌和防范,才使得军中将领无法同心同德,导致了战争的失败。鱼朝恩、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李亨各种政治手段下的棋子,任其摆布罢了。可惜这种权谋之术并非治国良方,李亨沉迷其中只能害人害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