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顺祥:可阅读的外滩建筑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2-15 发布于江苏

Image

可阅读的外滩建筑

文/金顺祥  图/网络      

巍峨起伏,高低错落的上海外滩建筑群,就像一首凝固的音乐史诗,抑扬顿挫,交相辉映。耸立在蜿蜒流淌的黄浦江畔,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外滩建筑群的建筑风格雍容、华贵、刚健、典雅,伟岸挺拔、美轮美奂。它那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谐与协调的整体格调,形成了一道唯美的风景线,而闻名全世界。外滩的建筑是一本可鉴赏的万国建筑博览画册,更是一本可阅读的近代历史教科书。我对外滩万国建筑群情有独钟,一是出于真心喜爱,二是因为我对它有特殊的情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父亲传承家业,从事石材生意,是一名经销石材的成功商人。我们老家江苏镇江高资乡盛产花岗岩石,因质地优良,坚硬结实,向来是房屋建筑的好材料。我老家的村上更有一批世代相传、事从专术的石材匠人,他们手艺高超,技术精湛,誉滿七里八乡,石雕产品名扬全省各地。我家居住的村叫金家边村,村内遍地是石坊、石场,被人们称为“石匠村”。父亲经销的石材主要销往上海,他包有一节火车专用车皮,往返镇江与上海之间运输石材,外滩建筑群中就有不少是我父亲提供的石材。

每当我来到或路过外滩,都会特别留意瞻览那些各具特色的万国建筑,伫立良久,驻足回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来都是如此,好像是在冥冥之中寻觅父亲的踪影一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简直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也是百年上海半殖民地历史的写照。160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英国殖民者踏上了这块陌生的土地,就一眼看中了这片黄浦江江滩,这里由船夫和农民苦力,世世代代踏出来的纤道,成为了西方殖民者略夺、剥削中国人民的场所,继而成为西方殖民者敛财的黄金之地。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43年以后,上海成为中国五个通商口岸城市之一,黄浦江畔的外滩先后被英国殖民者和法国殖民者占据,并相继设立了英租界和法租界,所以也称作“英租界外滩”与“法租界外滩”。西方列强们以他们的方式经营、建设、管理租界,形成了“国中之国”的奇观。租界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这是国家主权丧失的耻辱标志,清末中国的国力衰弱可见一斑。

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银行纷纷在这里设立。临江而立的巍峨起伏、错落有致的万国建筑群,则是上世纪初,特别是二、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使这里成为了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及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于是,外滩变成了一块能钱生钱、财增财的风水宝地,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这里不仅是富人财富的象征,也是荣耀的象征。

Image

外滩建筑大致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重建,从而使这里成为各国建筑师,追求梦想、施展才能、大显身手的舞台,而面积不算大的外滩,就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优秀建筑,然而它们的建筑格调却基本一致,整体轮廓线处理得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还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它的雄浑气势和秀美形态,而展现在黄浦江畔。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天的格局,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建筑变迁。

一,是在19世纪中叶(1843年—1895年)为第一阶段,即清道光二十三年,英商怡和银行率先在外滩(现北京路口)租地,建造怡和洋行,到道光二十九年,外滩已有11家洋行建造了类似的建筑,这些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多为英国乡村建筑样式,或者是带有宽大内长廊式阳台的东印度式建筑。到19世纪末,出现了一批仿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此时,外滩的建筑已鳞次栉比,初步形成了外滩金融街的雏形。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外滩过半建筑进行了重建,水泥开始广泛用于建筑,外滩建筑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次在三、四层至六、七层,建筑风格出现了向近代建筑形式折中式的过渡。内部设施齐全,讲究宽畅、舒适,追求形态美与内在美相结合,当时就在汇中饭店安装了上海的第一部电梯,这个时期的建筑保存至今有十座。

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第三阶段,怡和、汇丰、江海关、沙逊等11幢建筑又翻建成高楼大厦,新建的建筑特点是体量大、质量高,8层以上的建筑几乎占了一半。建筑形式出现了立面简洁的早期现代派风格,大量使用花岗岩石作墙体,这些石材都要经过石匠师傅的精心雕凿和打磨,这正好是我老家石材匠人的拿手好活,也是他们的用武之时,我父亲也是在这个时期为外滩建筑提供石材的。

这个时期的许多建筑气派豪华,装饰富丽堂皇,设施更趋完善,形成了今天的特色风貌。外滩的这些流传百年的优秀建筑,虽然都是外国人设计,使用的外国技术,但都是由成千上万中国的能工巧匠建造而成。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出现了多层和高层,式样则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如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汇丰大楼等建筑;法国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各显特色,另外还有中西掺合式(如中国银行大楼),故又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的美称。一百多年来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受到全国及至全世界的瞩目。

Image

(原上海冶金设计院)

Image

(早期上海总会) 

Image

(1923年落成的上海汇丰银行大楼)

1930年之前,外滩的土地上几乎都是西方列强的洋行和银行,却很少有中国本民族的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面对外资银行纷纷闯入中国,中国金融前辈含辛忍辱50年,终于在1898年创办了第一家本民族的中资银行,努力在外资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后相继诞生了100多家中资银行,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金融家,而张嘉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正是他提出了要在上海外滩建造中国银行大楼的倡议,得到中行董事会的一致同意,以体现中国民族金融业的地位和民族尊严。

中行大楼在建造过程中,受到由洋人把持的工部局的刁难和压制,而并非一帆风顺。原定设计方案是建造306英尺(93.27米)的高楼,比当年开业的“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高近6米,比毗邻的沙逊大厦(和平饭店)高出21米,这使沙逊大厦颜面全无。洋人岂能答应,所以工部局压着就是不批,并声称中银大楼的高度不得高于沙逊大厦,否则不许建造。最终迫使中行让步,将大楼定格于十七层(74.5),比沙逊大厦的77米低了2.5米。这场建筑物的高低之争,不仅显示了中国民族金融家的民族气节,也同时充分暴露了弱国被人欺的不争事实。中银大楼1934年开工建设,1937年完工并投入运营,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不得已只能随国民政府一起迁往重庆。

位于中山北一路23号的中国银行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联合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中国银行乃至近代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外滩唯一一幢彰显民族风格的大楼。凭借其庄严、祥和、典雅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外滩的建筑群中昂首挺立,中银大楼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显现无遗。

Image

外滩建筑群,形态不一,风格迥异,但却互不争色,而各领风骚近百年。不少建筑齐肩并列,相得益彰,众星闪烁,交相辉映。被称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实至名归,毫不夸张。外滩百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建筑共有23幢,其中最具代表性特色建筑有以下闻名的大楼:

一、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原名麦克波恩大楼,楼高八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1906年建成,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Image

二、上海总会,又称英国皇家总会,1910年建成,中山东一路2号,文艺复兴式风格,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皇宫的风格设计,整个建筑立面花岗石贴砌,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与外滩其它建筑交汇融合,故又称为“东方的伦敦”。现为东风饭店,是上海优秀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Image

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由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这幢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远不止停留在具有历史性与艺术性,它翻开了中国金融史开篇性的一页。

Image

四、浦东发展银行,原汇丰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2号,1921年至1923年建造,解放后曾是上海人民政府大楼,上海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当时被称为“从苏伊士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Image

五、上海海关大楼,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建筑格调雄伟挺拔,与雍容华贵的汇丰银行大楼华彩交汇、融为一体。

Image

六、和平饭店南楼和北楼,南楼是美国风格的六层楼房,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北楼与南楼错落而置,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风格,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无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

Image

七、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1916年建成,楼高七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窗框采用巴洛克艺术,高大落地砖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了楼宇气势,整幢建筑给人以大气与平和的感觉。

Image

八、中国银行大楼,与沙逊大厦毗邻,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主楼与次楼,外立面采用金山石砌墙,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雕梁画栋、碧瓦飞檐,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极具庄重、祥和、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

Image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1.5公里,东面凭临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万国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友邦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解放以后外滩回到了人民手中,其金融一条街的功能重新焕发,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Image

改革开放后,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外滩金融一条街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完善,上海市政府率先垂范,迁出了作为市政府所在地的汇丰银行大楼,让位给浦东发展银行。从此以后,众多中资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入驻,规模空前的外滩金融街最终真正形成。

Image

如今的外滩更以其崭新的面貌和绚烂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彰显其百年不朽的传奇。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历史教科书。  

Image

Image

作者简介:金顺祥原籍江苏镇江,1947年生人,中共党员。宝钢集团上海二钢有限公司退休中层干部,大学专科学历,在单位长期从事政工及行政管理工作。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晚年梦想:在文学的海洋里学会游泳,吸收养份,充实自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