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北合编"话剧之传承—— 我的父亲母亲系列(22)

 鲁梅鲁冰花 2023-02-15 发布于北京

     “三北合编"是指1955年5月3号由东北、西北、华北的话剧团在沈阳合编。

“三北合编"话剧之传承

--- 我的父亲母亲系列(22)

     1953年2月22日,父亲和母亲在朝鲜前线结婚。文工团舞美队的同志特意给他们剪了窗花。1954年夏,生完我姐姐一年以后,母亲又怀上我,她只身去了山东乡下将她的婆婆我的奶奶接到沈阳,并一起生活了15年。文化大革命进入1969年冬季,我奶奶被遣返乡下原藉,才把我们一家三代人拆散……

     这不是写自传,不是写简历,你讲述历史能不能再丰满些,再详细点呀?

  父亲写了一篇“三北合编"的手稿,初读伊始我很惊喜,可以接续父亲母亲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以后分别从38军调往沈阳军区文工团的一段历史。但通篇读下来,感觉这篇遗稿不宜曝光,父亲对"三北合编"有成见。如今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经历"三北合编"的当事人不少己做古,还有一些遗霜在世,翻出这段文工团整编的历史,不利父辈们在天之灵和谐相处,更不利后人精诚团结,故压下不予揭秘。

      2020年10月份,沈阳八一小学二校的学哥孙毅(孙金金 我姐同班同学)发来照片说:“米格,这是抗敌的一位发小,他的一个朋友在沈阳市鲁园古旧物市场淘来的。这里面有你父亲。"

     好家伙,这么珍贵的老照片文物,竟然出现在旧物市场的地摊上?!7788网拍卖老照片不奇怪,但却从旧物市场冒出来……  文物不问出处了,淘到珍贵的老照片就好!

2017年10月,纪念"三北合编"和抗敌话剧团成立80周年,孙毅(右)与老演员王承斌(后为抗敌副团长)合影。

      我父亲洛靖(副团长兼歌剧团政委)坐在前排中间位置,身体略向右倾,左侧是吕若曾(副团长),右侧为李志明(歌舞团政委),穿便装的不认识。照片上的几位女演员也很难辩识,我分析拍照时间应该是1956一1959年间。于是询问学哥孙毅。

      孙毅即回复微信:这张照片我也认不全。因当时编制是文工团总团合影(话剧、歌剧、歌舞、杂技)。前排左一张耘,左二不认识,左三邢超,左四不认识,左五张慧。你爸(洛靖)右边是李志明(原是我家邻居,他当时是歌舞团政委),穿便衣的我也不认识,依次为:丁洪、李树楷、丁冬、江丹、刘改地、不认识、郑堃。

在旧物市场地摊淘来的珍贵老照片

孙毅: 

     米格你好!“三北合编"是1955年5月3号由东北、西北、华北的话剧团在沈阳合编。我父母(孙民、付林)和李树楷、霍克、田丹、丁冬、贾六、刘改地都是从华北军区文工团来沈阳的,江波是西北来的,刘玲、杨仲、田呐、张矢是东北的。我是在北京出生的,八一和亭亭都是在沈202医院出生的。我母亲是怀着"八一"(老二)到的沈阳履新。

      这张照片是1955年5月在北京拍摄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沈阳话剧团"既"三北文工团合编","三北"人员全体。前排左八梳辫的是我母亲(付林),左十一位是我父亲(孙民)。因为“三北合编"主要是话剧团。故没有你爸(洛靖)和吕若曾参加。

(注:因一个是歌剧,一个是歌舞团长)

     孙毅解释说:在话剧团大院合影照片为何没有他父(孙民)母(付林)和贾六、田丹,是因为他们正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战斗里成长》,是由他父亲导演,他母亲和田丹,贾六都是影片的主演……

我与学哥孙毅的微信交流截屏

      这个时期,我父亲兼歌剧团政委,又临危受命与李志明政委带杂技团赴川西北慰问平叛部队,演出回来后,1960年父亲又改任杂技团团长,逐渐离开了话剧舞台。从父亲发牢骚的回忆录不难看出,我父亲对话剧舞台的深深地眷恋。想想也能理解。父亲安克强1938年跟随八路军战友剧社跑腿打杂搬运道具,正式入伍后不久,改为新四军三师八旅,父亲主动要求调入文工团,从15岁干剧务跑龙套做小演员起,一直活跃在文艺舞台表演了10年戏曲和话剧。在东北从西满军区调入一纵一师创建宣传队,改名洛靖当师宣传队队长,彻底转行做文艺行政领导后,其心里依然留恋着舞台。这种复杂的情感,当儿子的我能感受到……

1955年授衔礼服照 ,在一经街文工团旧址院内(原教会医院北侧现青年大街西)

      沈阳军区文工团总团下的分团歌舞、歌剧、杂技均冠以前进,唯话剧团沿袭抗敌之名称。1937年10月,抗敌话剧社成立于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八路军某师。80年的战斗历程,人才辈出。"三北合编"保留抗敌艺术骨干,合并西北东北话剧团之后,裁减西北和东北演职人员顺理成章。就像我所服役的独立通信营合并到通信二团,编制改番号人员被裁减;二团变通信二总站,无线连队合并整编到通信训练大队营建施工一年后,连队撤消;合并到了通信一团的建制,原报务载波精英拆散打乱,最后都没留下,先后转业复员。用自已培养的干部,保存部队的正宗血脉天经地义。拿天安门广场阅兵举例,数10个步兵和战车方队通过广场,播音员语调激昂的介绍:现在通过广场的是黄继光所在伞兵旅;现在通过的是平江起义的红军团;现在通过的坦克方队是战功赫赫的临汾旅;您看到的装甲战车方队是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穿插三所里龙源万岁军某机械化旅。而绝对不会介绍: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支自行火炮方队是原国民党起义的部队……

      建国以来历次裁军整编均保留光荣传统部队,裁减撤编历史短的,战功平平的部队。文工团整编原则也一样。沿袭传承历史血脉留强去弱。我父亲一根筋,看不透部队整编之规律,老盯着东北文工团话剧班底业务骨干的流失,却不考虑抗敌老剧社的血脉传承,讲句公道话,"三北合编" 走与留确有不公,被裁离队转业复员之人,流失了一些骨干。

"三北合编"后的抗敌话剧副团长贾六

孙毅学哥发来补充:

     米格:三北合编后,当时团名为:总政沈阳军区话剧团,后来各大军区文工团都在改团名,如华北军区文工团改为战友话剧团,广州改为战士话剧团,南京改为前线话剧团,沈阳因有华北来的大部分人员,有抗战时期成立的抗敌剧社,故改为抗战时期具有革命老传统的名号:抗敌话剧团。听母亲讲:合编时三个北的都在争这个话剧团的团长,后来是总政的领导拍板调来了不是三北的丁洪当了团长。当时抗敌话剧团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辽艺和沈阳话剧团都与之无法抗衡),在全国乃至全军话剧界也是声名显赫。从我记事起就是看的前苏联话剧《舰队毁灭》,那时我在沈政一幼,每周六晚回家,就到排练场看话剧《舰队毁灭》的排练。这部戏就有我母亲(戏中唯一的女性政委奥克莎娜)、罗辉、张良、王孝忠等。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抗敌陆续输送了田华、王心刚、王润身、李岩《东进序曲》饰演黄秉光、邢吉田《奇袭》饰演一班长王孝忠《地道战》饰演山田,苏凡(田华爱人抗敌的舞美队长)等,令我当导演的父亲心痛不已。中国电影有22大明星,抗敌的就占了三位,田华、王心刚、张良。今天抗敌话剧团已成为历史了,但抗敌的精神是永存的!

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大事记(1960年)

  ---- 姚期整理

一月《槐树庄》《降龙伏虎》演出

三月 群力三天创作《六十一个级弟兄》

       七场话剧,同时排练进行演出。

        黎萍调入《槐树庄》《降龙伏虎》

四月 修沈盘运河。

《红樱歌》剧照(孙民导演)

五月

      演员二队带《槐树庄》《东进序曲》到哈、齐市23军和省军区慰问演出。演出间隙在哈街头演活报剧《反美日安全条约》等节目;在齐市培养连队文娱骨干办短期训练班。

     田呐、白平等人写出《雪原轻骑》多幕话剧初稿;演出结束留少数人在二市招生;

     演员一队带《降龙伏虎》《三八线上》到长春为十六军慰问演出。

《三八线上》剧照(孙民导演)

七月 月末二个演出队回沈。

八月 总团成立学员队

      队长:解果诚,政委:李树楷

      话剧学员队队长:付林

      指导员:杨仲

      付指导员:乔福年,学员:40人

九月 《槐树庄》继续演出。

付林阿姨《舰队毁灭》剧照

十月

《三年》审查后继续改写;

组织开展群众性戏剧创作;

丁洪带20人到38军体验生活;

创作话剧《三年》剧本;

李金榜、石宝光等到长白山天池收集空降特务素材进行创作;       

江金、蔡磊、王龙江、马福章、王承斌、王承友等到吉安38军112师334团体验生活。

李天保、孙正海、孙良冉、张昆佳、周川文、姬振周等到锦州白老虎家农村生活,为排《三年》做准备;

留团人员进行形体训练,参训者每天增加一两粮。

原军区文化部丁洪部长晚年照片,曾创作出《抓壮丁》剧本,被搬上大银幕。

十一月

排练《以革命的名义》(苏);

话剧搞民族化外出学基训形体;

鲍清元等去沈阳京剧院,张玉敏等去辽艺,张国安等去中国京剧团学习。

演员王孝忠在抗敌话剧时期照片。其反派人物造型,其银幕形象《地道战》日军龟田少佐趴伏在炮楼地上埋的大缸缸沿,探听挖地道的动静。

“三北合一",业务人员形成更大的合力,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总政决策英明,得到大家的赞同。曾一度红火的上演了几出全军全国闻名的大戏,而红遍全国,亦得到了部队官兵的好评及欢迎。有影响的剧目《槐树庄》《三八线上》《战斗里成长》《兵临城下》……最著名的剧目当属1963年七天排练出的一台时代大戏《雷锋》。雷锋为军区学毛著标兵,其典型事迹早已在抚顺和工程兵家喻户晓,因意外事故而牺牲,老人家又题了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军区抗敌话剧团理当抢先推出作品。
    演员田华1949年还在华北抗敌话剧团,后被八一厂点名参演影片《白毛女》拍摄。应该也是军区抗敌话剧团的老演员,是否在北京参加过“三北合编"不详。

汤仲敏阿姨来微信补充:

     田华也是和他们华北话剧队一起调到话剧的,参加了“三北合编"。可能拍《白毛女》电影借人,拍完以后就确定给调到八一制片厂。好像是1958年以后去的,因为在1958年,那时候那个军区文工团有一批人去体验生活,有佟娜的爸爸还有好多乐队的人,38军乐队的同志还有合唱队的。他们到那儿体验生活的时候,拍过合影,里边有田华。那就是说明那个时候她没有调走,正式调到八一,是体验生活以后才去的,她也属于抗敌话剧的人。

话剧舞台经典剧照珍藏(孙民)

      抗敌话剧团排演的前苏联话剧《舰队毁灭》演职员谢幕合照。不知演出水准如何,详细剧情不赘。仅从舞台布景即可窥当年舞台美术设计之水平。而且,建国以后,文工团演出剧照质量明显提升,越来越清晣传神。这个时期歌舞话杂分团都配备有摄影器材,演员个人也有不少业余摄影爱好者。军区前进报社编有摄影记者。所以剧照接见照片大量散落于剧团演员手中。孙毅转给我的剧照,是其父孙民伯伯珍藏的经他导演过的剧目。从转给我的照片来,都直接在其家庭的影集中翻拍的……

     感谢孙毅和孙亭兄弟俩。抗敌有你们在,抗敌大旗永远飘扬在后代心里!

《舰队毁灭》由学哥孙毅的母亲付林阿姨饰演舰队女政委奥克莎娜;罗辉叔叔饰演盖达依。

《舰队毁灭》剧照,导演孙民。

      大约在1958年左右上演。这些保存在孙民伯伯和付林阿姨的影集里的60多年的历史剧照,由他们导和演的舞台艺术形象,陪伴他们夫妻大半辈子,现在又传到儿子的手中,实在太珍贵了!

王心刚

       于1953年朝鲜归建东北军区文工团,也是借调八一电影厂,好像是拍完影片《寂静的山林》被留在北京的。王心刚参演《红色娘子军》《海鹰》《永不消失的电波》《秘密图纸》等银幕形象给上个世纪60年代影迷留下终身难忘印象。文革后《侦察兵》《知音》《伤逝》均未超越文革前的作品,这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剧照。

汤仲敏阿姨补充:

        我到东政文工团时王心刚已在文工团话剧队。与文工团合唱队的杨昭彩认识后,杨昭彩离开合唱队去北京上学;王心刚调到八一厂以后,几年后杨也调入八一厂。

《三八线上》剧照

张良,1952年入伍,与王心刚同时归建刚创建的东北军区文工团,借调八一厂拍摄《董存瑞》后留北京,爱人王静珠随调八一厂。参拍《打击侵略者》,其代表作品《哥俩好》。文革受运动冲击批判下放辽宁本溪,文革后调广东珠江电影厂改行导演。拍摄过《雅马哈大排档》《打工妹》《破烂王》等。未再重返银幕出镜。我曾给他投过剧本,王静珠阿姨代为退稿并回信,向我父母转达他们的问候。

话剧《战斗里成长》1955年全国话剧汇演被评为导演,表演,舞台美术,音响效果等五个一等奖。导演是孙民伯伯,主演是田丹、付林、贾六、张玉敏等。1956年被八一厂搬上银幕,演员是抗敌话剧团的原人马参加投拍。我对张玉敏和田丹印象较深,还有演员王润身(杨子荣饰演者)他在影片中操着河北方言出镜。饰演小石头的班长或班里的老兵。很有戏。

话剧《红樱歌》孙民导演,主演罗辉、贾六、田丹、张矢、张世凯、王龙江、张国安等。大约在1962年公演。

《年轻一代》剧照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兵临城下》剧照

 以上话剧均由孙民伯伯导演。

导演孙民在排练场导戏说戏。

以上剧照和说明文字均由孙毅学哥提供。向学哥致敬!

我的业余爱好与父亲的职业

      抗敌建团80年活动,出席的有原演员队长张世会(左),他与我有渊源。1995年,我参加全国戏剧小品大赛的剧本《将军与士兵》获创作一等奖。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将小品立了起来,并参加了第二届央视举办的全国戏剧小品大赛,在央视一号大演播厅录播。张世会扮演士兵,王玉孝扮演离休将军,吴英饰将军女儿。导演袁平。

演员张岩(左)曾参演过我写的情景话剧小品《长征路上》,在原沈阳军区后勤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晚会上演出,其扮演年轻时的特务连指导员曹德连(原沈后政委),在哈达铺与连长梁兴初共同派出侦察员抓获一名骑马探亲的敌副官,缴获一批国统区报纸,上面有陕北围剿共匪刘志丹的报道。为党中央提供了重要情报,从而决定了红军长征何处去的大问题。还有一位演员朋友小梁,扮演老红军葛接调(曾为毛主席做棉装),我将二位老红军的故事串连成《长征路上》情景剧,通过两位演员的对手戏将为毛主席找报纸和做军服故事捏到一个场景。演出结束后,曹德连和葛接调遗霜拉着我的手一再感谢,也充分肯定二位演员的成功塑造人物。

      纪念“三北合编"抗敌建团80年活动上。编剧王承友(右)与老演员交流。王承友老师一直活跃在央视综艺栏目组,退休后仍为综艺写小品剧本,郭冬临《有事您说话》系列均出自王老师之手。是我崇拜的偶像老前辈。

文艺圈里子承父业的不少,但父亲反对我步其后尘。特别不希望儿子登台表演。还好,我沒遗传父母嗓子和表演天赋,也没满足我学任何一件乐器,偏偏业余爱好搞点小创作,写些文学作品。若干年后回眸,发现我在文艺圈的边缘,既无违背父训,又无放弃追求。
我不知我写东西,父母是欣慰还是担忧。父亲从来不看我写的东西,听说获奖的小品抗敌话剧排演了,要在央视直播,父母在电视机前等了一晚上。我写长篇小说,他反复读了两遍,找出不少错字;哎。排版校对的毛病!明明是我去北京自己校对的小样。然后父亲就说:小学四年级文化,能写本长篇已经相当不错了……
 讲述我的父母演艺之路,讲到我的业余爱好,也许又讲跑题了?我的写法比较怪异,一段父母历史事件跨越N多年一不说,一直会写到后代。影视作品亦不常见这种跳跃叙事,你还真是个另类,跑题还让人没法打断你。挺好。令人感动。跑就跑吧。
"抗敌"终没抗住军改整编,永远的抗敌话剧,永远的抗敌父辈。抗敌晚辈一起携手,扛起这面旗。写父母战斗的舞台,还原一帮"戏疯戏痴"们的历史风云,写一代话剧狂人80年的演艺生涯,追述父辈被歧视为“戏子"之辛酸苦辣……

      再次鸣谢孙毅、孙亭兄弟,其无私转给我珍藏的剧照,我没敢全采用,我想还应留给他们,由他们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吧!

     鸣谢姚期撰写的抗敌团史大事记!

     另外,李树楷、霍克等一批知名老演员老前辈照片,因收恰老宅匆忙,在父母部分影集里未发现,或无法确认故未能收入系列文章,而《父辈的旗帜在飘扬》一文曾选用过田丹、张矢等原沈政干休一所老前辈的照片,我会将《旗帜》收入本系列。企盼抗敌后代与我联系,提供历史资料和老照片。

作者 曾用名米格,现名安永良,美篇昵称LM

米格在上海致歉并鸣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