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平 | 大青山的故事

 鲁梅鲁冰花 2023-02-15 发布于北京


大青山的故事

张爱平



请听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75岁老教授用山东家乡味的普通话朗读的《大青山的故事》

苍茫沂蒙山曾给历史留下了许多佳话,数不清有多少悲壮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在沂蒙山区腹地费县,群山间座落着一处平坦的广场,广场尽头矗立着高耸的纪念碑,记载着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大青山的故事。


我们的父辈亲历过八年抗战,艰苦的抗战岁月给他们留下太多的记忆。数年前,我们去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大青山,去瞻仰,去缅怀。

在广场的纪念碑下,在先烈的塑像前,在大青山突围纪念馆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温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斗历程。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高19.14米,正面 刻“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碑阴碑文记载着大青山突围战战斗的经过,以供游人瞻仰和凭吊。


纪念碑亭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


1941年底,日军集中五万多重兵,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疯狂大“扫荡”,妄图将山东抗日首脑机关一网打尽。在中共山东分局和115师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扫荡斗争。

大青山突围战发生在1941年11月,是这次反扫荡斗争中的一次著名战斗。11月30日拂晓,日军独立混成十旅及各据点日伪军5000余人对大青山地区清剿。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相当于省政府)、 115师机关的6000多非战斗部队人员陷入包围,其中有抗大一分校、医院、大众报社、剧团、被服厂和后勤等。在危机时刻,抗大一分校的学员、机关警卫部队以劣势装备与强敌英勇拼杀,掩护大部队突围……。阻击部队以伤亡近千人的代价换取了4000多人的胜利突围。

纪念馆展出的作战场面

阻击部队顾全大局,浴血奋战,即使粉身碎骨也决不后退一步,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牺牲的将士中,有一对年轻夫妻——陈明和辛锐,他们同日血洒大青山。

 陈明和辛锐烈士生前合影


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带队突围时遭敌重机枪火力封锁,双腿被打断。危机时刻,他严令警卫人员撤离。然后,击毙数名敌人后,用最后一颗子弹对自己开了枪……。

安放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的陈明烈士塑像


陈明的妻子辛锐当时任山东分局姊妹剧团团长。她在战斗中负伤后藏在山洞里,出来找水时被搜山的鬼子发现,她用手榴弹反击包围上来的日军,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数名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辛锐烈士高举手榴弹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塑像


突围战牺牲的烈士中还有一位国际友人——汉斯· 希伯。他是在山东帮助抗战的记者、作家,波兰籍的德国共产党员。希伯在同日军的遭遇战中奋勇拼杀,身旁的翻译和警卫员都牺牲后,他隐藏在巨石后向敌人射击,不幸中弹身亡。据当年收拾烈士遗体的同志回忆,希伯的遗体弹痕累累,手中仍紧握着枪。

安放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的希伯塑像


当时,我的二姨夫谷牧任山东军分委秘书主任兼分局统战部长和115师统战部长。在第一次突围成功后,与敌军“转圈” 中又同敌人遭遇,谷牧指挥阻击敌人,掩护机关人员撤退。在战斗中他被子弹击穿肺部。当时他的伤口鲜血淋漓,剧烈疼痛,他觉得自己活不成了。为了不拖累部队,谷牧让战士把他藏在高粱秸垛里,严令警卫战士离开他去找部队,一个不留,必须服从。他昏迷了很久,半夜醒来,挣扎着爬到石门村的老乡门前,一位老汉给他喝了一碗高粱粥后,又把他藏在村外高粱秸垛里。后来,分局派人四处打听,找到了他。因伤口严重感染,分局机关还在不断转移,只得把他安排到敌占区一个“堡垒户”家里养伤。在房东大娘和护理员精心照顾下,半个月后能拄着拐杖下地活动了。

后来他得知自己负伤后接替他指挥机关转移和突围的陈明以及辛锐等一批老战友,特别是罗荣桓让他照顾好的希伯均已牺牲,他悲痛不已……。

谷牧1940年9月到山东分局时的留影


谷牧养伤时居住的民房


我二姨牟峰是谷牧的夫人,她和辛锐同在山东分局姊妹剧团,是非常要好的战友,还有我的公公张锐在山东分局机关工作,他们都参加了大青山突围战。

张锐在抗战时期留影


他们的战友郭虹隽、邵剑也在突围中牺牲。

郭虹隽烈士,时任山东分局大众印书馆负责人,牺牲时年仅29岁。郭虹隽烈士和其胞弟郭梦家曾是诸城的教师,引导许多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邵剑(吴华民)烈士。这张照片是我公公留下的,当时他在照片后面注明:邵剑同志真名吴华民,于1941、11月沂蒙区大扫荡受伤为日寇刺刀穿死!现把这张尘封了八十年的照片发出,希望他的亲属能看到。


照片背面



临沂华东烈士陵园展馆陈列着谷牧书写的题词 “我想念着沂蒙山区” 。那是他真情的流露。在沂蒙山区留有他和战友英勇抗敌洒下的鲜血,留有他们一批亲密战友的英灵,更有千千万万真心实意拥护八路军、共产党的人民群众。

2005年5月谷牧重访临沂大青山



2005年5月,谷牧重访临沂时祭扫战友陈明、辛锐之墓。墓碑上“陈明、辛锐烈士之墓” 是谷牧的手迹。



谷牧凭吊国际友人希伯


大青山还是红色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在距大青山胜利突围广场不远处,有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白石屋村。抗战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军政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和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长期驻扎在这儿。

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姗在白石屋村根据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

这首悠扬的小调经过战争岁月的洗礼,凝结着沂蒙山人民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切热爱,现在堪称红色经典。

《沂蒙山小调》作者李林、阮若姗


村里镌刻着《沂蒙山小调》的石碑


白石屋村三面环山,依山傍勢,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群峰,极为隐蔽。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印刷所也曾驻扎在这里,从这里印刷出的《大众日报》,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党的指示和抗战消息。

印刷所的遗址至今犹存

如今,当地的学校仍沿用“费县薛庄镇抗大小学” 校名。

小山村石头屋,石板路保存完好,古朴幽静。



英雄传奇构筑了沂蒙山人丰富的精神宝库,沂蒙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沂蒙儿女不断进取。沂蒙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