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十一年前的今天——志愿军38军老兵回忆出国作战第一个晚上

 鲁梅鲁冰花 2023-02-15 发布于北京

【 作者孙秀德前辈是志愿军38军老战士,原国防大学后勤教研室主任,少将军衔。】

《七十一年前的今天》

 作者  孙秀德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打响的一天,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其实最早出国的部队是在10月19日。我是10月22日从辑安(集安)跨过鸭绿江的。25日我们已经到到了别河里。我还清楚的记得。过江那天晚上心情很紧张,走到江心,回头看到祖国农村灯光闪闪,小声说:“祖国再见了,”!“妈妈再见了!”
过了江到与辑安对面的满浦,朝鲜人惊奇的看着志愿军。再往前走,到了江界,远远的就看到火光冲天,孩子哭,大人叫。都在忙忙碌碌救伤员,惨不忍睹。可恨的美国鬼子,你们等着,血债要用血来还!
天拂晓,前边传过来命令,就地露营。北风吹,雪花飘,按划分的区域,各自或几个人找个背风的山洼,头枕着石头,上面盖着蓝天,鼾声四起!不一会冻醒了,起来活动活动。几个战友在一起,有的拿出大生牌香烟,点燃,刚放到嘴边,有人喊”掐死”!怕暴露目标,美国”黑寡妇”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烟瘾大的骂几句,解解气。
炊事班在附近老百姓家做了一锅粥,大家拿出粮袋里装的饼干。吃了到朝鲜战场的第一顿早餐。我的一位战友张宪邦看到山坡上有一个独立家屋,他拉着我和老栾。爬到山上轻轻的敲了一下门。屋里出来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妈妈。抬手把我们让到屋子里,朝鲜进门就上炕。把鞋都要脱到屋外的木台阶上。老妈妈比划着让我们睡觉。我们枕着自己的背包躺下呼呼的睡起来。消除了一夜行军的疲劳,感到非常暖和。醒来一看,身上都盖着一个厚厚的棉被。实在令人感动。
老妈妈拿着墙上挂的穿人民军军装儿子的照片,看着我们每个人,摸摸张宪邦的脸蛋儿,指着照片。意思是说他和他的儿子长得差不多。老人流下了眼泪。我们几个人也都流下了眼泪。妈妈想儿子了。我们的妈妈也一定会想我们的。大家都各自擦擦眼泪,我去给老妈妈擦掉她脸上的泪水,老人紧紧的抱住了我,我已经泪流满面,差一点没哭出声来。老栾说:我们该走了!老妈妈走到她家厨房掀开锅盖。一锅冒着热气的水。指着我们的水壶,意思让我装上热水。这再一次的深深的感动了我们。灌满水壶。我们想怎么样感谢老妈妈呢?我们有一位同志提议,把我们粮袋的饼干倒给老妈妈。老妈妈摆手说什么也不要。我们倒下来把鞋穿上就上路了。老妈妈站到门外向我挥手,我们回过头向老妈妈挥手。
这是入朝后上的第一次课。中朝人民是一家亲,到今天我也没有忘。
今天是10月22日。夜深了,怎么也睡不着。想起了出国作战的第一个晚上!

孙秀德和妈妈合影

孙秀德,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曾毕业于原松江省立行知师范。1947年参军,在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后勤部(第三十八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在后勤学院、总后勤部、军事学院、国防大学从事后勤教学、后勤政治工作。在军事学院曾任党史政工教员、战役教研室教员、战役教研室副主任;在国防大学任后勤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应邀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被全军高职评委评为教授,国务院十二次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国防大学工作期间主编撰写《军事后勤学》、《战略后勤学》、《战役后勤学》、《军队后勤领导学》和《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保障理论丛书》,《战场内外交量---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2000年离休。2008年撰写读《毛泽东传》学习心得《感悟集》2013年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决策与信息》杂志发表《炎黄子孙三场梦》提出中华民族复兴三个发展阶段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