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春节,38军流血最多的日子!(一)

 鲁梅鲁冰花 2023-02-15 发布于北京

1951年春节

38军流血最多的日子!

(一)

作者 李海龙







   目 录

1.彭德怀想要休整,计划两个月!

2.李奇微实施进攻,只给了7天!

3.112师背靠汉江,死守硬拚!

4.彭德怀想要撤退,是否可行!

5.毛泽东要求进攻,打到三六线!

6.春节来了,38军也豁出去了!

7.横城战役赢得胜利,歼敌一万多!

8.38军部队奉命撤了,汉江也化了!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动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以南,占领了汉城,将战线从鸭绿江推进到三十七度线附近。胜利了,有人高兴,有人忽悠,有人愁;失败了,有人沮丧,有人挨骂,有人斗。此时,中美两军的头儿在想什么呢?

一、 彭德怀想要休整,计划两个月!

      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连续进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战役,减员未得到补充,各军编制兵力已严重不足。第38、第39、第40、第42军在入朝时,均有4.5至5万人的编制。而到第三次战役结束时,第38军只有3.4万余人,第40军只有3.5万余人。特别是第三次战役未能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联合国军”似在有计划的撤退,企图诱使志愿军和人民军向南深入。

      韩先楚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上说:第三次战役“打得都是老骨干。在前面作战的部队极度疲劳,困难太多。三八线以南沿途群众跑光,敌人把房屋烧了,粮食抢光,使部队吃饭、休息都很困难,体力大大减弱,加之后勤供应跟不上,前面部队急需粮食、弹药、鞋子等补充。”

      1951年1月8日,志愿军党委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指出:“两个多月战斗,西线六个军三个战役,共伤亡约近三万人,冻伤、病、逃约两万至两万五千人。东线九兵团伤亡、冻伤、病、逃约四万人。目前情况:战斗单位兵员不足,给养很差,体力削弱,非休整补充,改善运输、供给,难以继续作战。”

  早在第三次战役开始前,1950年12月26日,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就指示: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全军主力…均就撤至利于休整的适当地区,休整一个至两个月,补充新兵,恢复体力,总结经验,筹备粮弹,修通道路,补齐衣被鞋袜整顿纪律,改善中国同志与朝鲜同志的关系……。”12月29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再次指出,打完这一仗“然后休整两个月,准备春季攻势。”

      于是,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便按原定计划,从1月8日起,立即转入了休整,并部署和准备春季攻势。

      志愿军和人民军的休整部署是:以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第112师控制汉江南岸桥头阵地,以第42军第125师位于南汉江以东,警戒当面之敌,以人民军第1军团2个师位于汉江以南,负责警戒海防,其余各部队分别集结于汉城、高阳、东豆川、磨石隅里、加平及金化地区休整。

      但是,面对三个战役打得均比较顺利,战场形势发展如此之快,这连中共中央在决策出兵时都没有料想到的。因此,在部队中,甚至高级指挥员中,不但刚入朝能不能打的顾虑早已消失,而且较普遍地产生一种轻敌速胜的心理,认为美国人也不经打,朝鲜战争很快就有胜利结束。在部队中较普遍地流传“从北到南,一推就完”,用完一管牙膏就可胜利回国。

     苏联驻朝鲜的军事顾问,甚至当面指责彭德怀:打了胜仗为什么不追击?世界上哪有这种打法?

     朝鲜的金日成对彭德怀放弃对敌人的追击更是想不通。作为朝鲜的领袖,他惟一渴望的就是把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实现统一全朝鲜的理想,但眼看着中朝军队已经打到三七线而停止了攻势,这令他无论如何睡不着觉,强调要继续南进。

  中国的相关活动和各种媒体反映出速胜的情绪,中国和社会主义民主阵营的人们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在第三次战役解放汉城时,北京燃放了鞭炮,全市进行了热烈庆祝。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祝汉城光复》的社论中指出:“汉城的光复,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强大。美国绝对优势的空军、海军、坦克和大炮,在伟大的中朝人民面前,无论在进攻和防御中,都已证明无能为力。中朝人民军今天已经向全世界表明了自己是强大的和平力量。他们完全有力量消灭与赶走美国在朝鲜的侵略军,恢复朝鲜的和平。”社论最后提出的口号是:“前进!向大田前进!向大邱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朝鲜的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 可见,当时的媒体也是一片忽悠之声。

     作为朝鲜战场的最高指挥员彭德怀并没有被当前的“大好”形势所迷惑,头脑十分清醒。按理说,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他是最有发言权的,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判断应该比较符合实际。他认为虽然前三次战役打得比较顺利,但并未消灭美军的重兵集团,敌军仍然占有武器装备上的巨大优势,况且志愿军伤亡减员已达10万人,后勤运输极为困难,必须经过长期的作战,才能胜利。同时,对国内某些行动和观点持有保留看法。他说,假如以后因战争需要,我们又撤离汉城怎么办?

      但是,在志愿军胜利完成第三次战役之后,毛泽东和彭德怀有了新的设想,提出经过两个月充分准备之后,再经过几次战役,可以根本解决朝鲜问题。1月8日,志愿军党委电报指出:今后的中心问题在于全党全军努力克服困难,准备充足的作战力量(体力、物力、战术、技术等项),很好地总结历次战役经验,特别是第三次战役经验,提高战术、技术,争取下一战役开始,连续作战,一气呵成,全歼敌人,全部解放朝鲜。

     1951年1月14日,就春季攻势准备问题致电彭德怀并转金日成,对战争形势进行了分析。15日,毛泽东将这个电报的内容通报给斯大林。电报全文如下:

彭德怀并转金日成同志:

      在东北境内训练的约十万朝鲜新兵,应在目前开始的两个月至三个月休息整训期内补进人民军各个军团里面去,使人民军各师的连队充实起来。每个连队要有一百多人,每个师要有一万至一万五千人。朝鲜人民军师和旅的单位太多,应当合并为十五个师左右的单位,并将苏联的武器装备这些单位,以便更有力地配合中国志愿军在春季(四月和五月)根本解决朝鲜问题。

电报还分析了敌人的两种可能性:

      一是在中朝两大军队压力下,敌略作抵抗,即退出韩国。二是敌人在大丘、釜山地区作顽强抵抗,要待我们打得他们无法再打下去了,方才退出***。从以上电文的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不赞成速胜的,要充分准备。但是对形势的发展判断还是比较乐观的,设想的两种情况似乎一厢情愿、过于简单,甚至还要准备经过不长的时间(4—5个月)“根本解决朝鲜问题”。

      为统一抗美援朝作战思想,彭德怀于第三次战役发起前(1950年12月31日)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提出要召开一次中朝两军干部会议。他在报告中说:“此结束后我们司令部前移二三百里,拟开一次全军(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会。并请金日成同志及朝党中央以及其他某些同志出席”,以求在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以夺取更大的胜利。

     1月25日,中朝两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在朝鲜成川西南君子里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召开,至29日结束。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志愿军首长,志愿军各兵团、各军首长和一部分师的干部,志愿军领导机关的各部门领导人,第19兵团前来朝鲜参观的军师干部;朝鲜人民军方面金雄,朴一禹及人民军总部各部负责人和各军团长。

     会议开始后,由金枓奉(朝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致开幕词;

     彭德怀作了题为《三个战役的总结和今后任务》的主报告。

     金日成作了《朝鲜劳动党今后工作方针》的报告。

     邓华、高岗、朴宪永(朝鲜副首相兼外相)、杜平、解方、金雄(朝鲜人民军前线司令官)、韩先楚、洪学智均作了专题报告。

     在中国辽宁沈阳,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准备举办联合兵种协同作战教育短期训练班。由东北军区苏联顾问和志愿军司令部参谋长解方同志主持,由苏联顾问担任教员,前方各师、团各抽一名正职或副职军事指挥员及参谋人员参加,时间1个月至40天。

     在志愿军准备休整,召开会议,集训前线主官之际,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能给你两个月的休整时间吗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