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虚空济 2023-02-15 发布于山东

《里仁篇第四》①-②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我们在里仁第四的时候,介绍过,何为里仁,时时刻刻处在仁上,安于仁上,这个时候称为里仁。里仁为美,当我们时刻安住于仁之上,这个时候内在才是美的。里仁为美这四个字,很好地阐述仁的作用,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里仁为美呢?

一定是自己实证过的人,我们现在有很多一起学习的朋友,已经跟着学习一年,跟着修行一年,这个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里仁为美,如果没有实证过的人,会怎么讲,里仁怎么会为美呢?我觉得里仁为亏啊,我自己还没有过好自己的日子,我怎么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呢,我自己都没有生活得更好,你让我去帮助他人,这怎么可能?我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没有实证过的人,不会理解,为何里仁会是美的,当我们内在有仁爱之心,再去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是美好的。

我们喝水,会觉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下雨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它是很美好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内在没有仁爱之心,去看待万事万物,很容易生抱怨、生恨、生烦恼,看什么都不顺眼,我们的分别心太重了,别人说的话我们不高兴了,别人看我们的目光不友善了,别人做事情的行为,没有达到我心中理想的样子,别人没有更好地对待我,我们都会不开心,都会抱怨,都会觉得是别人对我不够好,是别人对我不公平,经常感叹,为何世界不能温柔地待我?

世界对每个人何曾有过偏差,天地对每一个人,何曾有过不公?只不过我们的内在不同,我们的心境不同,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去力行仁,去实证仁,你才能体会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如果不去选择,时时刻刻让自己处在仁爱之中,不能处在仁德之中,焉得知,怎么会有智慧呢?我们看古代的智慧的智,就是知道的知,通智,后来随着文字的变化,智慧的智,改成了现在的智。

首先说智慧从哪里来?先从知道,才能演变成智慧,择不处仁,焉得知?如果我们不能时时刻刻安于仁,我们怎么会提升智慧,我们又讲了一遍这句话,我们首先要知道里仁为美,我们才能知道,让自己选择于处在仁之上。

这个时候才能不断地去增长我们的智慧,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不相信里仁为美,没关系,因为我们学习了《论语》,我们知道了里仁为美这句话,我们不相信可以去力行,我们可以尝试着,在生活当中去帮助他人,你看看内在是不是美的。

比如说,在生活当中,我今天走在了路上,有一个陌生的人向我问路,问我前方某一个地方,该怎么过去?这个时候我们告诉给他,对方说谢谢你,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内在有没有成就感,是不是突然觉得,我很高兴,我内在都是美妙的,为什么?在你告诉他那一刻,是我们有仁爱之心的体现。

我们这个时候,是没有任何所图的,我们也没有希望,得到任何的回报,而只是我愿意告诉他这件事情,就这一点事情,内在有没有觉得美好,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们通过举手之劳,帮助了他人,看看我们内在美不美好,当我们通过自己的所学,别人在问到我们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给予对方解决了,某一个困惑和烦恼,你看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美的。

我们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给别人让一个座。看到他坐在那里,一个老人,一个抱着孩子的女士,你看看这一刻,我们内心美不美好,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都是仁爱之心的体现,都是仁字的外用。

我们不停地去行善,不停地去帮助他人,用仁爱之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用仁德之行,去和世界的万事万物相处。如果我们不去力行,怎么会增长如此的智慧呢,怎么会明白天地之道,万物之德呢?

所以我们要去身体力行地去做,当我们选择处在仁之上,我们就会得智慧,越是得了智慧,我们就会越变得有仁爱之心,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仁则有智,有智则有仁,互为增长,互为作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是贫困之意,如果一个不仁之人,不能长久地安于贫困之中,我们只有懂得安于当下的现状,我们才会努力地进取。

比如说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即使是我们一个最基层的员工,我们先要懂得,安于在自己的岗位之上,才可能积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比如说我们生活,现在当下是比较拮据的,比较贫困的,我们只有安于自己的贫困,我才能积极向上,努力地修正自己。不安于贫困之中的人,就会生抱怨,就会怨恨天地不公,怨恨领导不公,怨恨父母,没有给我更多,怨恨他人不帮助我,怨恨他人不包容我,这个时候何谈积极进取。

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听到,安于贫穷,好像是一个负能量的词,好像是不进取的状态,其实不然,我们如果不能安于当下的状况,无论是贫穷或者富有,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无论经历了什么事情,只会不停地生抱怨,或者以不正当的手段和行为,让自己脱离贫困,以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让自己去晋升更高地职位。

所以只有一个内心有仁的人,才会安于贫困之中,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我们学习和修行也是一样的,要懂得仁字重要性,我们有了这个仁,才能安住在自己的当下。

有的人说,我学习很笨,有的人说,我也跟大家一样,修了这么久,可是没有他人修得好,有的人说,我怎么学习都记不住,是不是我要不学了?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内心没有仁的体现。

有仁德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好,我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可能我的年纪有一点大,可能我的记性也不是特别好,我的智慧也没有那么好。可是我是一个有仁的人,我是一个有内在的人,我是看什么都美好的人,首先我安于自己的现状,接下来才能积极进取,不急不躁,从容不迫。

可是如果我们很急躁的状态,就会抱怨,我要早十年,学习儒家文化就好了,如果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就好了。你看诸多的抱怨,这个时候只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没有仁德,看世界只会更加灰暗,进入了恶性循环。

不可以长处乐,乐就是喜乐自在的状态,如果一个内心没有仁德的人,是不可以长期的安住于喜乐自在的状态,为什么?永不满足何谈美好呢,如果我们不能安于贫困之中,积极进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了财富,获取了地位,这个时候我们怎可能喜乐自在?每天都在担惊受怕。

因为不是靠自己,真正的本领所得到的,我靠自己不好的手段,上了一个位置,可是我的仁德和能力,不足以驾驭这个位置,只会让我们更加地焦虑,只会让我们更加地担忧,只会担心事情的败露。

如果我们通过欺诈等手段,获得了财富又如何呢?每天担惊受怕,怕他人找上门来,怕被人发现,怕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个时候怎么可能喜乐自在呢?人人皆有良知,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所担心,都会有所忧患,都会有所恐惧,即使一个孩子在家里玩手机,没有写作业,你会发现,孩子在玩手机的时候,都是提心吊胆的。

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偷偷地打游戏,当有人路过的时候,我们都是担心被发现的,当我们做了一件亏心的事情,总是担心被别人发觉,因为我们人人的良知都在。

所以说,只要我们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我们都不会坦荡荡,都不会一直处在喜乐自在的状态,所以要想喜乐自在,要想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内心要有仁,当我们内心有仁的时候,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境界,都可以悠然自得地去生活。

所以人们常讲,安贫乐道,有的人会说安贫乐道,是不是开始不进取,不努力,社会该如何发展?不是这样的,安贫乐道之后才能恬于进取,很悠然自得地进取,而不是通过激烈的方法,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通过拿自己不该拿的东西,通过欺骗他人而快速得到,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不争的手段,而去得到,我们之前讲过,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我们可以有君子之风范,我们不需要和任何人去争,只需要不停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有仁爱之心,有仁德之行。这个时候,我们就是恬然进取的状态,很多结果,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得到。

如此我们才可以久处约,长处乐,仁者安仁,仁者是安于仁的,安住在仁之上的,仁者安仁这件事情,它是一个常态,本应如此,自然而然。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人很善良,经常做善事,别人可能会说,这个人真的很善良,经常去帮助他人,可是这位善者,他说,没有,我没有刻意去帮助任何人,我们看到他人有困难,不应该去帮助吗?在他的心中,本应如此,自然而然。

比如说每当国家有危难,人民的财产受到了损失,各种自然灾害,看到这样的困难,都是这些勇敢的军人冲在前面。所以我们觉得好伟大,可是在军人的心中,本应如此,自然而然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在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我们说这个人好大爱,可是在这样的人心中,就本该如此啊,这就是我该做的事情,所以这就是仁者安仁,时时刻刻安住在仁的状态,自然而然所散发出来的就是仁,无需刻意,无需假装,不需牵强,本能的反应即是如此。

再看看我们很多人,可能是安于抱怨的,遇到事情就开始抱怨了,条件反射。

可是这个时候别人说,你怎么如此的抱怨,你的负能量太大了,这个时候抱怨的人怎么讲,不是的,我从来都不抱怨,这件事情,确实是他的错,确实是对我不公平的。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你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旁观者看得清清楚楚,因为他平时就是安于抱怨的状态,但是不自知,不知道修正自己,不去学习圣贤的文化,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不足呢?

所以看看我们自己的当下,安于什么状态,安于什么样的思维,看看我们的内心在装着什么,我们就是安于什么状态,而这些,可能是我们自己不曾察觉到的。

在随着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大学》,学习《中庸》,学习《四书五经》,乃至学习儒释道的文化,让我们内心不断地装着圣贤,教给我们的道理。

我们学习了《论语》,心中装着仁、义、礼、智、信,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安于仁,安于礼,安于智,安于信。

知者利仁,利是有利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有利于增长自己内在的仁。所以越有智慧的人,自己就会变得泛爱众,就会变得有仁爱之心,就会变得有仁德之行,当你内在有了仁,就会不停地增长自己的智慧,相辅相成,我们再来总结这句话,如果我们的内在是有仁的,首先里仁为美,接下来仁者安仁,安于仁的状态,无论处在富贵或者贫穷,无论经历逆境,或者顺境,我们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长期的处在喜乐自在的状态。里仁,内在是美的,外在时时刻刻安于仁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