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汉代,工鸟篆和八分的鸿都门学书家

 三个小布丁 2023-02-15 发布于河南
两句闲话:这篇文章之前,我们还要再强调一点,我们这里的《中国书法史》指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卷本《中国书法史》,涉及两汉的内容,指的是第二册《两汉卷》,作者是华人德,我这里所记述的内容,除了书中的内容外,有我个人对资料的相应搜集、整理、补充,也有我个人的理解。因此,这一系列的文章,实际上是我的读书笔记。

(《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书影)
书归正传,说本文的正题。
东汉灵帝刘宏(156-189)虽然昏庸,但是很有才艺,他爱好文学、书法,却不擅治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皇帝,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比如宋徽宗。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气质与才华,不幸的是,命运把他们送到了一个不合适他们气质与才华的位置上。
灵帝引召太学生中能为文、赋者,待制京城洛阳鸿都门下。以后又将许多善尺牍和工书鸟篆者都加以引召,遂有数十人。后来,在光和元年(178),设鸿都门学。实际上,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高等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在汉代学校的位置)
鸿都门学其实是灵帝以文学艺术与太学之经学对抗的产物。鸿都门学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并进行考试,人数多至千人。学成后多授予高官,到地方者为刺史、太守,在朝廷者则为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赐爵者。
鸿都门学中人的出身都较低微,所以遭到蔡邕、杨赐、阳球等士大夫的反对,上书要求取消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虽然设立的时间并不长,却出了一些著名书家,主要擅长鸟虫篆和八分书。
其中八分书以师宜官为第一。

(师宜官画像)
师宜官(生卒年不详),《书断》称其为南阳(今属河南)人。卫恒《四体书势·隶书序》记称师宜官能写一字径丈的大字和方寸千言的小字。
关于师宜官还有以字换酒的典故,见190页。我就不再详细抄录了。
今山东巨鹿宋子有《耿球碑》为袁术所立,其书甚工,传为师宜官所书,碑至西晋时尚存。南朝庾肩吾《书品》列为上品之中,唐张怀瓘《书断》列他的八分书为“妙品”。
再有,就是梁鹄了,梁鹄是师宜官算是师徒,但是梁鹄人品不佳,备受士大夫之攻击。
梁鹄(生卒处不详),字孟皇,一作孟黄,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他的书法为灵帝欣赏,官选部尚书(这个选部是官署名,在东汉末年,选部其实就是吏部,吴、蜀汉也设置过选部)、凉州刺史。做选部尚书时,曹操想做洛阳令,梁鹄却让他做了北部尉,因此,他于曹操有旧怨。
黄巾起义后,梁鹄投奔荆州刘表,后曹操破荆州,梁鹄十分害怕 ,于是自缚到曹操军门,但曹操却让他代理军司马职务,因为曹操喜欢梁鹄的书法。
曹操平时将梁鹄的字悬挂在营帐中,钉在墙壁上观赏,认为胜于师宜官。《书断》认为:“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

(银川公园里的梁鹄塑像)
此外,梁鹄的弟子毛弘也值得一提,毛弘,字大雅,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献帝时为郎中,教秘书郎书法。建安末卒,魏晋时流行的八分书皆毛弘之法(这时社会地位对书法的影响)。
梁鹄的作品,有记载的是两件:其一为《魏武帝受禅坛记》,已佚;其二为《魏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碑》,也就是《孔羡碑》,作者有争议,但即便不是梁鹄的作品,但也是梁鹄的风格。

(《孔羡碑》明拓本局部)
《孔羡碑》在清人眼里评价不高,孙承泽认为“矫厉方板”,傅山认为“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傍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今所行圣林梁鹄碑(即《孔羡碑》),如墼模中物,绝无风味,不知为谁翻模者,可厌之甚。”实际上是,在清代碑学兴起时,人们对汉隶的偏爱更是倾向于古拙朴茂了(比如《张迁碑》)。
除了身份低微之外,鸿都门学中人被士大夫看不起的原因还有一条,就是这些人所擅长的书体是鸟虫篆和八分书。
这两种书体,鸟虫篆是杂体篆中的一种,有太多的装饰性成分,往往出于造作而非挥写而成,除了在某些特殊场合使用外(比如鸟虫篆印章,极尽精美,但却走向了工艺化方向),缺乏实用性。这些都与书法艺术之本旨相背离。

(鸟虫篆类印章)
也正是这个原因,鸿都门学中擅长鸟虫篆的书家皆名不见经传。
而八分书经三百年的发展、定型,到汉末魏晋时期已渐趋僵化,也失去了生命力,鸿都门学书家的风格正是以方整修饰为特色的,使八分书成为“矫厉方板”而程式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