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脏腑都有一个对应的原穴,什么是原穴呢?中医认为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难经·六十六难》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也就是说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协助诊断该脏腑的疾病。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也可以是说原气源于肾间动气,以三焦为别使,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 十二经每经有一个原穴,为了便于记忆,可以记住这个原穴歌。十二原穴歌 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 心出神门原内过,胃经冲阳气可通。 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是太渊同。 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包大陵。 每个脏腑所对应原穴的位置和作用1、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按揉本穴有舒筋活络、理气止痛、清肝利胆、清热明目的作用。 可以用于治疗足下垂、足内翻、目赤肿痛、胸胁痛、颈项痛等证。 简单取穴法: 脚掌尽力背伸,足背可见明显趾长伸肌腱,其外侧、足外踝前下方凹陷处为丘墟穴。 第2~5趾抗阻力伸展,可显现趾长伸肌腱。 ![]() 2、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部,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按揉太冲穴具有平肝息风,疏肝健脾,利胆化湿的作用。 ![]() 3、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穴 腕骨穴位于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握拳,沿小指外侧手掌赤白肉际向腕部推,遇到的第一个凹陷处,即为此穴。 中医认为按揉腕骨穴能祛风止痛、舒筋活络、并有清热增液功效。 ![]() 4、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 神门穴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凹陷处。 简单取穴法,在腕横纹上,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交点处,即为此穴。 中医认为,按揉或针刺神门穴具有清心调气,宁心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 5、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穴 冲阳穴位于足背的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的搏动处。 简便取穴法可以采取仰卧位或正坐垂足,在足背的最高点,两筋之间,可以触摸到一个凹陷处,按此处会感觉到搏动感,那么就就是冲阳穴 按揉或针刺冲阳穴,具有清热和胃、化痰、通络凝神的功效。 ![]() 6、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太白穴 太白穴位于脚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单取穴法,足大趾后方内侧突起一块高骨,此高骨后缘凹陷,赤白肉际处,即为此穴。 按揉太白穴具有健脾化湿、活络止痛、益气和胃的功效。 ![]() 7、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单取穴法,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对准拇、食指间指蹼缘,拇指尖下即为此穴。 中医认为按揉或针刺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 8、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穴 太渊穴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简单取穴法为:仰掌,在掌后第一横纹上,有脉搏处。 太渊属于为肺经原穴,八会之一脉会,按揉或针刺太渊穴具有止咳平喘,通脉理血,健脾益气的作用。 ![]() 9、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穴 京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按揉京骨穴具有生发止脱、清热解毒、祛湿解痉的作用。 ![]() 10、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穴 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阳池穴主生发阳气,沟通表里,对消渴症、前臂疼痛麻木、腕关节痛有作用。 ![]() 11、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按揉针刺太溪穴具有培土生金、滋阴益肾,纳气补肾的作用。 ![]() 12、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穴 大陵穴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揉或针刺大陵穴具有通经活血、宁心安神、宽胸和胃、清热的作用。 ![]() 注:本文为家庭健康知识参考和科普知识,不作为治疗依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并科学治疗,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声明:文本所用的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和文献,仅作医学知识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