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中大语文 2023-02-16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
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二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对一片土地的极度熟悉,让人们无形中对土地充满了依恋,对于世代定居一处的中国人来说,家已经不单单是人的聚集,而家乡也不再只是和人有关的记忆,从小接触过的所有东西,包括土地上的山水草木,都嵌满了我们深深的情谊,也正是这种踏实和依靠,在劳动人民心中埋下了叶落终要归根的种子。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三
中国社会在传统历史的主体时间段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在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大部分人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以及家所在的乡土之地拥有深厚的情感。"乡土"情结让中国人安土重迁。《论语·里仁》中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列子·天瑞》中说:“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离开家、离开家乡总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在古代、很多中国人终其一生也不会离开几里地大的范围,是纯粹意义上在某处固定的土地上生活。这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中国人对“家”的依赖和依恋。
(摘编自王立刚《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历史文化渊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据亲属差序不断向外扩大,媳妇、女婿都可以包含其中。
B.乡土社会中,因为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所以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C.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是很难读懂的。
D.农业社会中,人们都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和乡土的深厚情感。
2.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人的“家”的内涵.字里行间流露着文化自豪与自信。
B.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中西方家庭社群功能不同,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同。

C.材料二由当前较火的电影引出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进而论述了中国人的恋根情结。

D.材料三用引证法,论证了农业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对“家”的依赖和依恋。

3.下列说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更多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大多选择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
B.王安石远离故乡宦游他乡时,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C.都说带有土气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其实,带有泥土气息的传统才是我们与世界竞争的本钱。
D.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这种不流动性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滞后的封闭性。
4.请结合前两则材料谈谈中西方家庭存在哪些差异?(4分)
5.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你认为当今中国的家庭文化与材料所体现的传统家庭文化相比会有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CA项,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因而媳妇、女婿不包含其中。B项,强加因果,前后是阐释关系,不是因果关系。D项,以偏概全,"大部分人"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
2.A(字里行间并没有体现文化自豪感。)
3.B(材料三的观点是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对“家”的依赖和依恋。)
4.
①家庭功能有差异。西方家庭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中国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担负了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功能。
②家庭成员关系不同。西方家庭夫妇是主轴,家庭成员相对比较平等:中国家庭夫妇是配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③对家的文化认同有差异。家对于西方家庭而言是一个物理空间,成员的恋根情结不强:家对于中国家庭而言还承载着人们所有的情感,成员特别有家国情怀和恋根情结。
④家庭生产方式有差异。西方家庭在工业生产方式下,流动性比较大:中国家庭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特别依恋乡土。
评分细则:每个要点2分,四个要点任答出两个即可,共4分。大意对即可。
5.①社会的转型使家庭成员关系发生变化。由农业社会的血亲主位、父子轴心、男性专权的传统家庭,向工业社会的婚姻主位、夫妻轴心、两性平等的现代家庭转变。
②家庭结构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趋于简单。现代家庭几代同堂居住的比较少,大部分是一代一家,不少家庭孩子长大了会搬出去单独居住。
③当代家庭的功能也在变化。传统家庭的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功能并不一定都由家庭团体来担负。
④家庭的流动性更大。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工作变动比较大,家庭的安置也会相应变化,不再像传统家庭那样安土重迁,祖祖辈辈不离故土。
⑤家庭生产方式改变了。依赖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减少,家庭成员对于乡土的依恋程度在减弱。
评分细则:每个要点1分,五个要点任答出四个得4分。大意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