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 | 术】国医大师梅国强治疗产后汗出经验撷华

 一元堂中医张 2023-02-16 发布于辽宁

产后汗出是以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活动或饮食后加重,或寐中汗出湿衣,醒来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前者称为产后自汗,后者称为产后盗汗。部分产妇在新产后(产后1周)汗出较平时多,此为生产时耗气伤血、阴阳失调、人体阴阳自我调节的一种生理机制,不作病论。但若汗出不止,日久不瘥,影响正常生活者,则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根残留,气随津脱,变生他疾。

国医大师梅国强系全国知名伤寒学家,旁通温病学说,临证五十余载,擅长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治疗疾病。现介绍其治疗产后汗出的经验。

图片

1.病因病机

图片

梅教授认为,产后汗出总责之营卫失调,然营卫失调又有营卫气弱和营卫运行不畅之分。气血耗伤所致营卫气弱产后汗出病机,前人均有描述,此不赘述。营卫运行受阻,主要责之湿(痰)热邪气。营卫之气来源于中焦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太阴脾运化不及易生湿邪,阳明胃易从燥化,加之现代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产后饮食不节,盲目进补,中焦易生湿(痰)热邪气;营卫之气、湿热同出于中焦,或素体即为脾胃湿热体质,则营卫运行尤易受湿(痰)热邪气阻滞。营卫运行不畅,湿热弥漫三焦,向外蒸腾,迫津外泄,见自汗或盗汗。《景岳全书·汗证》云:“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证有身重困倦……多属湿证”,薛生白《湿热病篇》曰:“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无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分别从内伤杂病和外感温病角度,说明了湿(痰)热邪气能致汗出的观点。

图片

2.主要治法

图片

2.1 调和营卫

对于自汗、盗汗明显者,无论虚实,总与营卫失调有关,梅教授常以桂枝-白芍药对1∶1合用来调营卫、和气血、平阴阳。此药对之用,舌象当为苔薄白、舌质淡。若舌象为白苔绛底,而自汗、盗汗明显者,则常在此药对基础上佐以清热化湿方药,如温胆汤以及竹叶、荷叶、丝瓜络、芦根、滑石等。若患者汗出时伴有燥热、乍热等体内热象严重的症状时,则不用桂枝-白芍药对,因桂枝偏于温燥,有助邪热之弊。

图片

2.2 益气固表

对于自汗、盗汗者,若患者汗出后恶风畏寒,平素易反复外感、声低气怯、少言懒语、面色淡白或淡黄、舌苔薄白、舌质淡红、淡白等,梅教授常辨主证为产后气血亏虚、卫气不固之虚象,常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而止汗。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白术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助黄芪益气固表实卫之功;防风辛润祛风,为风中之润药,使黄芪固表而不留邪。三药相伍,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临证中,梅教授不过分执著于自汗、盗汗的鉴别及区分治疗,正如《景岳全书·汗证》云:“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图片

2.3 清化湿热

对于汗出伴有燥热感、心烦易怒、大便不成形等症,舌质红或绛,苔白腻、白厚、黄腻、黄厚者,梅教授常辨主证为湿(痰)热阻滞。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说明舌质绛或红、苔白亦可为湿(痰)热内蕴之象。三焦是全身津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要使湿热从体内去,必须宣畅调理三焦,利用三焦运行水液、气化功能,使湿热去,梅教授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

温胆汤理气化痰、清热化湿、分消走泄,能使湿热去。若患者无恶心、反胃症状,常去竹茹。荷叶清暑化湿、升发清阳,竹叶清心火、利小便,丝瓜络除湿通络,三者轻清宣透,化湿通络,使湿热离脉络去,无力向肌表、腠理蒸腾,使汗出止,为梅教授治疗湿热汗出的常用药对。外阴汗出多者,多为湿热下注所致,常加二妙散清下焦湿热止汗。

图片

2.4 收敛止汗

产后汗出不止若不及时治疗,易留病根,变生他证,梅教授常使用麻黄根10克、浮小麦30-50克、煅龙牡各30克,以收敛止汗,及时改善汗出带来的不适。需指出的是,收敛止汗为治标之法,使用时要以辨证为基础,适当加用此法。单纯收涩,不能治本,使疗效有所欠缺;倘若疾病为实邪所致,还有闭门留寇之弊。

图片

3.验案举隅

图片

3.1 湿热弥漫,热郁胸膈证

王某,女,32岁。初诊:2021年9月24日。

主诉:产后汗出伴燥热感1个月余。患者顺产后44d,汗多怕热,头汗、下半身汗出较多,上半身燥热感明显,体温正常。伴有指关节晨僵,子宫脱垂。平素饮食尚可,大便1d2次,偶尔不成形。舌红,苔白厚,脉缓。诊断:产后汗出(湿热弥漫三焦,上蒸头颈,热郁胸膈)。治法:清利湿热,分消走泄,清透郁热。方拟温胆汤合凉膈散加减。

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枳实2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郁金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荷叶20克、丝瓜络10克、浮小麦50克、麻黄根10克、煅龙牡各30克

14剂,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2021年10月1日。燥热感、汗出减轻。手腕及颈部刺痛,无压痛。基于初诊方加刘寄奴20克、徐长卿20克。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1年10月8日。汗出不明显,右手指关节仍晨僵,身痛,晨起口苦,打喷嚏,流涕(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大便日1-2次,不成形。舌质绛,苔白略厚,脉缓。基于二诊方加苍耳子10克、红景天20克。14剂,煎服法同前。

图片

【按】本案患者产后汗多,伴有燥热感,为体内湿热邪气弥漫三焦,向上蒸腾,热扰胸膈所致。头为诸阳之会,湿热向上蒸腾,两阳相加,故见头汗多;湿邪趋下,见下半身出汗也多。湿性黏滞,热扰胸膈,阻滞营卫气血运行,故见上半身燥热感、怕热,而体温正常。梅教授认为,产后汗出、燥热,看似属肾阴津不足,阴虚火旺,迫津外泄所致,治当滋阴清热。然阴虚火旺者,其舌苔应薄而干,或少苔,舌红,燥热亦多见于午后,而此患者舌虽红,但苔白厚,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故不能诊断为阴虚火旺证。否则,用滋阴生津药治之,则湿热病邪愈重。治以清化湿热、分消走泄、清透郁热,处方以温胆汤合凉膈散加减,前者清利湿热、分消走泄,后者清透胸膈之热、除上半身燥热。石菖蒲、远志、郁金亦能化湿清心凉血,荷叶、丝瓜络化湿通络。最后佐以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收敛止汗以治标。二诊时患者诉燥热感、汗出减轻,手腕、颈部刺痛,效不更方,按一诊方加刘寄奴、徐长卿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三诊时汗出不明显,说明患者病情已好转,身痛,晨起口苦,为湿热阻滞经络之象,继用前方;伴打喷嚏、流涕症状,加苍耳子以通鼻窍、红景天益气活血扶助正气。



3.2 营卫不和,湿热弥漫证

董某,女,36岁。初诊:2022年2月18日。

主诉:产后间断汗出4个月余。患者4个月前行剖宫产术,后出现自汗、盗汗症状,活动后加重,汗后伴恶风畏寒。平素口干、心烦,梦多易醒,耳鸣,咽喉异物感。产后33d月经来潮,月经周期21-22d,经期7-8d。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红,苔白厚,脉缓。诊断:产后汗出(营卫不和,湿热弥漫,热扰心神)。治法:调和营卫,清化湿热,清心除烦。方拟桂枝汤、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

桂枝10克、白芍10克、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茯苓50克、枳实2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郁金10克、煅龙牡各30克、泽泻10克、荷叶20克、麻黄根10克、浮小麦50克、焦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酸枣仁50克

14剂,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2022年3月4日。汗出不明显,大便日1-3次,成形,易醒,夜间干咳,偶尔嗳气。舌绛,苔薄白,脉缓。基于初诊方加浙贝母20克、桔梗10克。14剂,煎服法同前。

图片

【按】患者产后自汗、盗汗明显,活动后加重,伴恶风畏寒,看似属营卫虚弱、腠理疏松、表阳不固之虚象,然其舌红、苔白厚、脉缓,说明体内还有湿热实邪,治疗上则不可只专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还应清化湿热,攻补兼施,使正邪兼顾,防止湿热邪气在体内滋生。口干,心烦,梦多易醒,为热扰心神所致。处方以桂枝汤、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桂枝汤只取桂枝、白芍两药,寓调和营卫之意,生姜、大枣、炙甘草过于滋腻,故舍去;温胆汤加减合石菖蒲-远志-郁金药对、泽泻-荷叶药对清化湿热、分消走泄;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收敛止汗;栀子豉汤清宣郁热,清心除烦,亦可针对失眠;另加大剂量酸枣仁,茯苓用至50克(常用剂量为30克),法半夏用至15克(常用剂量为10克),以养心益肝、健脾化痰而安神。二诊时汗出已不明显,舌绛,苔薄白,说明患者体内湿热十去其七。伴夜间干咳,效不更方,继用一诊方加浙贝母、桔梗以祛痰止咳。



本文摘自黄蓓、周健华、曾祥法《国医大师梅国强治疗产后汗出经验撷华》,特表致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