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曾给邓小平做翻译

 闲之寻味 2023-02-16 发布于广东

她曾给邓小平做翻译,让柳传志“为她打工”,2019年去世时才66岁

顺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其中有一家科技型企业,成为第一批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也是这批民营企业的代表,就是联想集团。

联想抓住了一个重要的时代机遇,就是个人电脑的兴起与普及。

刚开始的时候,联想从汉卡做起,并同时开始成为计算机整机与配件的进口贸易商,在积累了原始资本之后,开始了自主品牌个人电脑的生产与经营。

在中国巨大市场的支撑下,再加上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联想自创立以来,一直站在风口之上,顺着这种大势,联想自主品牌的电脑业务,很快便在国内成为行业龙头。

但是,作为联想集团领头人的柳传志,并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他希望联想能够走出国门,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个人电脑企业。

这个目标最直接的障碍,就是联想自主品牌时间短,虽说在国内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但放在全球市场上,却并不为客户所认知。

为了摆脱这一困局,形成对全球市场的突破力,联想集团不惜耗尽集团的所有现金,甚至融资举债,收购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通过借船出海的模式,打开国际市场业务。

正是这一步步顺势而为又敢冒风险的大胆行动,让联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企业,最终发展成为全球一级的个人电脑巨头。

许多人都会把联想的成功,归结到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身上。

其实,除了柳传志的正确决策、大胆行动、有效经营之外,联想的发展还离不开另外一个关键人物。

此人就是被称为中国商界“花木兰”的马雪征,联想集团在发展中的每一次跃迁,都有她的巨大付出与功劳。

她不仅隐身在幕后,也时常走到台前。

中科院最年轻女处长果断抉择

马雪征,1953年出生在天津,1976年在她23岁的时候,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刚毕业的时候,顺应当年的形势,她没有留在城市,而是被分配到了农村,走了一波知识青年下乡的路子。

马雪征

在乡下待了两年之后,因为中科院的人员扩编,马雪征非常幸运地被调到了中科院工作,对于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她十分珍惜,自然很是尽职与投入。

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1981年的时候,马雪征作为中科院重点培养的年轻人才,被公派到英国进行留学深造。

这次英国留学,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对马雪征来说,她最大的收获,就是熟练地掌握了英语,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非常专业的高度。

正是得益她的英语水平,不仅中科院的外事工作中,她成了一名主要的陪同翻译人员,甚至一度为邓小平同志在外交事务及外宾接待,承担翻译任务。

1989年时,36岁且正当年富力强的马雪征,已经成为中科院的最年轻处级干部,而且,也是中科院少有的女性处级领导。

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马雪征在中科院的发展与成长,将顺风顺水,一路高升,只需几年时间,便可进入到中科院的高层,甚至可能还会有更大的向上发展空间。

可是,一次偶然的香港之行,却让她突然改变了人生规划。

1988年,马雪征在香港因为中科院与联想集团的合作关系而会晤,这次会晤联想集团一方并非只有柳传志,而是汇集了联想一大帮管理与技术骨干人才。

与其说是会晤,倒不如说是马雪征参与了由柳传志主持的一次联想集团的高层会议。

而这个会议非常开放地把马雪征也融入了进来。

这次民营企业的会议,对一直处于中科院这种事业单位的马雪征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触动。

她没有想到,竟然还有这么一种充满激情的工作氛围,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某种理想、某个目标而如此兴奋与投入。

这与她所在的中科院的工作氛围与感受完全不同,一瞬间竟然激发了她沉寂多年的热血,仿佛让她又回到了青春勃发的岁月。

此时,她便有了离开中科院加入联想集团念头。

“我当时觉得,这才是我应该选择的人生,虽然我是一名女性,但是,我骨子里却有一种不安分。”

马雪征回忆的时候,曾坦承自己当时的心态与变化。

但是,她并没有马上做出决定。

因为,中科院的正处级干部的身份,是她奋斗了十年才辛苦得来的,其中有权力、有名誉、有待遇,还有未来看得见的发展。

一下子放弃这么多,丢掉的不仅是眼下,还有未来。

如果去到联想集团,虽说那种充满着奋斗激情的工作很让人期盼与心动,但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而且风险更是不可预知。

可是,即便处于犹豫之中,马雪征在中科院的每一日,都不免进行对比,而她躁动的心也一直没能平复下来。

最终,她还是决定换个环境,即便没有承预期的结果,也可品味那轰轰烈烈的人生感受,这就足够了。

当她下了决定之后,有一件事当时并不敢确认,就是,柳传志会不会收留她。

她是敢想敢做之人,心思确定之后,便直接约了柳传志面谈。

柳传志听说马雪征想进入联想,他第一反应就是不可思议,甚至还让她不要盲目做决定,希望她冷静地考虑一段时间。

“我可不是冲动,对于这个决定,我已经考虑了许久,只要你愿意收留,我马上辞去中科院的职务,加入联想,跟柳总您共同创业。”

面对马雪征的坚决态度,柳传志开心地笑了。

在他眼里,马雪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般情况下,他可没法直接从中科院挖人,如今这种人才主动送上门来,他哪有不受之理。

于是,马雪征非常顺利地进入了正在快速发展中的联想集团。

让联想成为首个全员持股公司

联想集团,最早是在1984年的时候,由柳传志带着10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一起结合个人电脑市场的发展预测,而创立的。

因为联想集团创立的时间,在民营企业中算是比较早的,甚至早到当时还没有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私营企业只能个体户或者戴着红帽了的集体企业的形式,才能进行工商注册。

所以,联想公司严格地来说,就是柳传志的个人公司,并没有管理层或全员持股的概念。

1989年开始进入联想集团的马雪征,她最初的职务是柳传志在香港联想的总经理助理职务。

一个中科院的处长,本是一个在所属部门说一不二的处长,是一个标准的管理者的角色;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助理,每日的主要工作都是配合柳传志处理一些杂务,这让马雪征多少有些不大适应。

心中的失落与嘴上的怨言,都在所难免。

柳传志自然看到了她消极的一面,便给她上了“不抱怨”一课,在柳传志看来,一个企业中,任何的抱怨都是消极的,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所有的抱怨都是因为心里的落差与不满造成的,他鼓励马雪征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随着柳传志的开解,马雪征也解开了心中的结,快速地融入了联想集团的高频率工作之中。

其实,不排除柳传志也想磨炼一下马雪征的心态。

广告灭世战神 元宝装备全靠打 灭世战神 开始游戏>>

因为,柳传志当时之所以干脆利落地接受马雪征加入联想的要求,并不是想把她当成助理来用,而是看中了她在中科院多年工作中所积累下来的团队与科技研发等方面的管理经验。

而联想集团的管理人员大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从团队中不断提拔出来的,有点临阵选将的意思。

但是,这种情况却造成了联想集团的管理层,很多人的管理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根本无法适应联想的业务与发展。

而马雪征则不同,她在中科院中,一步一步地成长为正处级干部,不仅熟悉基层业务,而是管理水平也是得到了不断地积累。

对于马雪征的管理能力,柳传志是看得见的。

1992年,马雪征加入联想集团三年之后,她便被柳传志提升到了集团副总经理的职务,一下子成了仅次于他自己的第二位联想实权派高层领导。

就任联想集团副总经理之后,马雪征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起来,因为此时的联想已经开始的筹划在香港上市的工作。

1994年,联想集团在香港正式上市。

1994 年联想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

几年之后,马雪征的职位获得了再一次的提升,她成为联想集团的执行董事,也是当时及时少见的上市公司女性执行董事,而她在联想集团的权力也达到了顶峰。

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之后,马雪征了解到香港市场上市的机制中,有一个员工持股的模式,便将此告知了柳传志。

柳传志一直也在苦苦思索如何在企业做大之后,继续保持企业经营活力与员工斗志的问题,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兴奋,或许员工持股正是他苦思的解决之道。

而马雪征对此也表示十分赞同,她按照香港上市的规则,拟定了一个员工持股的方案,但方案中持股人员仅限于中高层的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

柳传志看到方案之后,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要做就做到全员持股,让联想集团成为一家所有员工都是股东的公司。

广告超変散人打金传奇_三端互通_正版官网入口

这样一来,联想集团公众公司的特性,不仅针对股票对外地公开发行,而且也针对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并以此解决全员在企业中主人翁地位的问题。

于是,在马雪征的全面负责与统筹之下,联想集团突破了管理层持股的模式,将企业内部员工持股放大到了全员的层面,这一创举,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全员持股开了下好头。

直上前台用一年时间收购IBM

在联想集团的发展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突破与转折点。

其一,是从汉卡转向个人电脑及周边的进口贸易。

其二,是从一个贸易商,变成了自主品牌个人电脑的生产商。

其三,是从一个国内的电脑龙头企业,通过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一跃成为全球化的个人电脑国际企业。

特别是最后一步地走出,对于整个联想集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而这一步地走出,则是由马雪征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亲手促成。

在21世纪初期的时候,中国加入了WTO,联想电脑业务不可避免地要与国外的品牌电脑发生竞争,虽说联想在个人电脑业务的规模及发展速度上,在国内一度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但是,相对国外的个人电脑巨头,联想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与欧洲等地,中国市场一旦开放,随着关税的不断降低,国外的品牌电脑必定会蜂拥而入。

联想的自主品牌,不要说国外市场,即便是在国内市场,与日系、韩系、美系等品牌竞争,都毫无还手之力。

柳传志与马雪征都意识到这即将降临的巨大危机,却并没有应对之策。

就在联想集团高层,对“山雨欲来风来楼”的形势愁眉不展时,一个机会却突然从天而至。

IBM突然要出售名下的个人电脑业务板块,而且还主动向联想伸出了橄榄枝。

IBM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在美国及全球市场面临着戴尔电脑的激烈竞争,导致个人电脑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扭亏无望;二是个人电脑市场的竞争,导致这一业务板块利润越来越低,根本看不到盈利的前景。

而被IBM视为鸡肋的个人电脑业务,对于联想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不仅可解决联想自主品牌国内外市场弱势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利用IBM的全球知名品牌效应,既放大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又可以实现联想个人电脑市场的全球化,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对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需要庞大的现金流,不仅会掏空联想集团的现金,还需要融资与借贷,一旦收购后的市场不如预期,联想集团将承担巨大的风险。

马雪征主导完成了联想对 IBM PC 业务的收购和整合

不过,在权衡利弊之后,柳传志与马雪征还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收购,并想尽各种办法说服董事会通过。

最终,在马雪征的运作下,不仅消除了内部的障碍,而且还在花费一年时间的谈判之后,与IBM顺利达成了收购合约,让联想借力IBM的全球品牌效应,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结语

马雪征,是一位不甘于平凡的事业型女性,她在联想集团尚未成功之际,勇于放弃自己在中科院的正处级职位与待遇,放弃未来发展的机会,投身到了一家尚看不到明天的民营企业中,与柳传志及联想集团的同事,为了中国的民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付出。

广告996传奇盒子-电脑版,三端互通,正版下载

她在联想集团重要性及所作出的贡献,通过柳传志一句“我在为她打工”,便可知端倪,她不仅是联想集团快速发展幕后的推动者,也是走向前台的直接决策与运营者。

她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竭力的工作投入,不仅改变了联想集团,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可遗憾的是,2019年,年仅66岁的马雪征便因病离世,但她却给中国留下了一个商界“花木兰”的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