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薄弱区域火灾事故防控感知平台思考 摘要:通过物联网信息技术,强化对区域内薄弱环节火灾事故的云服务、云预警和快速处置,从时间和空间上提升处置的速度和效率,最大程度预防小火亡人的事故发生。平台运行后,提升了初起火灾事故的预警时间和事故处置效率。本文以南京建邺区消防物联网感知平台建设为例,阐述平台的建设的背景、运行方式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薄弱区域;消防;平台建设 文字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伴随民生百姓的实际需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日常百姓的生活必须;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原住民、老人为主的留守人群所居住的老旧小区大量存在。上述特定区域面广量大,如何加强防范,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存在当前消防监管的薄弱环节,南京市建邺区自2017年以来,就寻求通过智慧手段,强化智慧防控,解决处置上述特定区域所存在的难题,通过南京市建邺区消防物联网感知平台(以下简称感知平台)的建立,旨在能够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火灾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平台建设以来,从预警、确认、处置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闭环处理,平台大数据的及时传输,高效处置了多起燃气泄漏、冒烟等事故,因处置及时,未酿成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平台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设感知平台的背景分析 (一)大数据发展需要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纲要》指出要“推进构建智能防控、综合治理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2017年全国消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深入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积极建设智慧消防”的要求。《消防信息化“十三五”总体规划》也明确了2017年是“十三五”信息化建设的启动之年,要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二)基层状况实际需要 南京市建邺区地处南京河西新城,是南京市“城市客厅”,定位为南京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通过对区域分析,北部片区的莫愁湖、南苑板块,南部片区的莲花新城保障房板块,孤寡老人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出租屋多,已经成为区域性火灾防控的难点和重点;全区沿街商铺业态丰富,小餐饮、夜排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火灾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加强上述区域的监管和防控工作,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区政府关于“智慧建邺”的建设要求,迅速启动智慧消防建设工作,旨在提升薄弱区域的火灾防控能力。 (三)数据分析的需要 通过对南京市2017-2019年火灾数据分析(表1),火灾起数、亡人数大量集中在老旧小区居民家庭、沿街九小场所内,亡人均不同程度存在年龄大、身体弱等实际状况。小火亡人教训极为惨痛。通过对2017-219年火灾数据进行分析,居民火灾及九小场所火灾发生率占全市火灾总数的50%以上,亡人数更是占全市总数的90%。加强对居民和九小场所火灾的职能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表1南京2017-2019占比
二、感知平台的建设过程 (一)感知平台的建设依据 利用移动互联网、NB-IOT物联网技术、Netting通讯技术为载体,实现对辖区物联消防设备终端的安装、部署、通讯、报警、通知、分发、警情确认、整改闭环、数据分析、状态监测为一体的综合型消防物联网预警云平台。同时,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和收集,利用平台进行展示,建成一个“底数清、情况明、风险知、响应快”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对城市薄弱环节进行风险研判防控,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二)感知平台的功能模块 主要有两大块功能:一是服务于九小场所 (指除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外的小商店、小学校、小幼儿园、小型社会培训机构、小医院、小诊所、小餐馆、小旅馆、小娱乐场所、小棋牌室、小歌舞厅、小网吧、小美容店、小洗浴、小足浴、小生产加工作坊等场所)和弱势居民群体,系统在研发初期,就抓住重点,不搞大而全,瞄准小而精,紧盯薄弱环节,紧盯民生事项,以着力解决监管薄弱、隐患显著、事关民生的区域的防范为核心,强化对弱势群体和九小场所的智慧防控。通过在这些区域加装具有无线传感功能的烟感、燃气等报警设备,提升对重点防控对象预警信息的快速处置;二是通过增加电气火灾监控、水压在线监测、简易喷淋、电动车智能充电桩、固化水带、微型消防站等消防安全智能前端设备的安装和数据接入,搭建了大数据平台,初步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分析(表二,图一、图二、图三)。 表二 建邺区消防物联网感知平台数据接入统计(截至2022年1月)
图一 平台运行数据统计界面 图二 物联网监测点位布点图
(三)感知平台的研发进展 从2017年开始,从最初的搭建一个平台,对保护端的传输设备有个预警状态的展示开始,到平台3.0版本,平台的研发经历了以下的过程,功能不断完善,实现了预警-确认-处置-平台闭环-研判的流程(表三)。 表三 平台建设的阶段发展
(四)感知平台的工作机理 以孤寡老人家中发生消防智能前端设备报警为例,通过物联网感知平台自动生成事件,依照平台的推送流程,进行预警信息的智能化传输、判断、处置,最终在平台端接受处理的最终结果,形成预警信息的闭环处理(表四)。 表四 九小场所和独居老人火灾监管处置流程图 (五)感知平台的数据维护模式 感知平台依托于后台云计算中心存储数据,只需要在任何一个数据终端打开平台,就可以实现数据的监管、处理和展示。建邺区感知平台研发之初,就考虑了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按照区、街道、社区进行划分,分级设置监管和展示权限。在平台建设中,可以通过增加图层模块,方便消防安全智能前端设备的数据采集和接入,目前平台设置了8个不同类型的数据演示,后期可以随意增加。在服务于民生项目和强化日常监管的可传输数据上,随时将数据传输信息接入系统,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监管和运用,实现了实时监控、智能预警、终端展示、数据分析等智慧功能。 三、感知平台取得的成效和不足 平台建设以来,2万余个前端智能设备分布在居民住宅小区弱势群体、九小场所、重点场所内,24小时不间断运行,对信息进行采集、预警,提升了弱势群体和火灾高发区域的预防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平台运行以来,加装前端预警设备的住宅和场所,未发生一起有影响的火灾事故,全区九小场所火灾发生率下降50%以上。平台的使用,极大的保护了最需要保护群体的消防安全,大数据条件下的城市火灾风险防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特别是2019年,平台强化了风险预警的处置,自2018年6月份消防特勤、公安警务站参与预警信息的处置以来,260余起真实燃气和烟感报警设备的预警信息均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没有一起酿成火灾事故和燃气爆炸事故。 与此同时,平台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责任的划分,建邺区消防物联网消防感知平台均为政府投资,群众受益,在预警设备的预警下,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如何界定,尚且有所争论;二是群体的接受,在实际推广中,我们根据收集的一些基础信息,逐一上门解释,部分群众不理解,认为自己的隐私得不到保障,导致覆盖面不够;三是财力的支撑,该平台建设为政府民生工程,无需受益对象承担费用,终端数据收集装置的购置、传输信号的费用、数据的维护均需要政府财力的支撑;四是数据的维护,前端采集设备一部分是采用电池供电的方式,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还有一些设备的位置因为信号覆盖问题,需要采取技术手段确保设备收集的信号及时传输。 四、结束语 加强智慧运用,加强智慧消防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大的智慧消防建设工作,需要从决策、制度、研发等方面来统筹考虑,南京市建邺区消防物联网感知平台,从建设初期,就着力于解决基层消防监管的薄弱区域,事关民生发展的基层组织,把一些消防监管的盲区和薄弱区域,通过智慧手段加以防控和预警,把急需的区域做好做精,不搞大系统研发,只求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事项,用智慧手段解决居民住宅和九小场所火灾高发的实际问题,用智慧手段解决小火亡人的尴尬防控局面,服务于民生、服务于基层。 智慧消防的运用,不是搞什么高大上,也不是搞什么高精尖,着力于解决基层消防监管的盲区,着力于帮助最需要的帮助的群体,着力于“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综合运用,“破局突围”、“事故可报、风险可控、调度可视、管理可判”,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充分运用的今天,南京市建邺区消防物联网感知平台仅仅是一个探索,一个尝试,随着智慧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群众对智慧消防的不断认知,平台研发的不断科学,未来,组建一个智慧的消防防控网络,必将会实现,也必将成为消防监管划时代的精彩之作。 参考文献 [1]陈竹津:《大数据在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探索》,《信息化建设》2016年第2期. [2]吴瑞山:《全面拥抱大数据 开启“智慧消防”新模式》,《公共消防安全调研文集》2018年4月. [3]李寅:《关于加强福建消防工作智慧化的思考》,《公共消防安全调研文集》2019年5月. [4]王国平,吴益镜等《基于消防感知设备的“九小场所”和独居老人住宅火灾处置规程》,南京市地方标准,2020年. [5]吴益镜,陈浩榕《“九小场所”和独居老人住宅火灾处置规程》,南京市建邺区基层综合治理标准,ZF/JYXF001-2020. [0] 吴益镜,男,1977年6月,江苏仪征,南京市建邺区消防救援大队。 [1] 崔予宣,女,1988年8月,江苏淮安,南京市建邺区消防救援大队。 原文刊登在消防科学与技术2022年8月增刊 本文获得:20230206国家局优秀论文评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