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康后,对身体的影响需要慢慢消退

 老威小屋 2023-02-16 发布于北京

新冠疫情的转折,是以刚刚过去的春节为标志的。

之前,坊间有一种担心,在春节恢复正常化后,要担心出现新一波小高峰。今天已经农历正月廿六了,不要说春节,整个正月都安全度过了。

对身体的影响,需要慢慢消退。

之前闹阳闹得最热闹的时候,有不少说法,无论是就应对之策各抒己见的(即使专家学者,也不能说面对一个没有遇见过的事物所表达的,就一定是标准答案,所以说法有各种各样),也有预计这种病毒对人的后续影响的,大部分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给出了这种影响的消退周期的预判。

大家一定还记得,第一批阳“过”(我后知后觉,到继发的事件出来后,才觉得症状消失那时候,其实不应该叫阳“康”)的人们,在自己认为“康”了的时候,参加一些行为而导致死亡的悲剧。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跑步、打球、登山等运动类,也有洗澡等生活类。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过身边的朋友,在阳的症状消失后一周内,进行快速度奔跑半程马拉松的。

两种表现截然相反。

老威自己是在阳的症状结束(现在都不敢用“阳康”这个词,因为实在不能断言是不是一定叫“康”)一周后,进行运动,随后的运动,以低心率的抗阻性训练为主,间或也有高强度有氧运动(因为是间歇形式,平均心率则呈现为3区左右)。

从症状结束、开始恢复运动,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了五个星期。从表面来看,很多行为正在逐渐恢复过程中,与12月初之前相比,仿佛运动也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个人感觉,经过一轮“阳”,影响还是有的,似乎要用更长的时间来消退。

1、对睡眠的影响。之前在网上看到最集中的所谓“后遗症”,是失眠。老威倒是没有明确感到失眠的现象,但是与最近几年几乎恢复到婴儿态的睡眠相比,还是有了“易醒”的特征。

虽然每天的睡眠总时间得到保证(起码保证八小时),但是,其中的深睡部分,没有过去两三年那么多,是一个很显著的变化。

2、易出汗。这在症状结束后的那段时间相当明显。基本上吃顿饭(饭量依然那么好),就会把贴身的棉毛衫都湿了一大片,每天要换好几次。在有症状的那一周,最多的一晚上换了六件贴身衣衫,换了三次被子的方向(因为被口湿了,头脚位置倒过来盖,后来又里外反过来盖)。症状结束后的恢复期里,当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三顿饭后,都要换一件棉毛衫,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昨天看一位南方(嘉兴附近)的朋友的文章,说到汗出如浆后,换衣服又怕受凉,只能用干毛巾在贴身衬着,我对江南冬天的湿冷感同身受,所以,对于在有暖气的北方,可以一天换无上限次贴身衣服,感到幸福。在此慰问一下不方便在冬天里随时换贴身衣衫的朋友们。

现在出汗的情况已经大大改善,日常生活中几乎到了与之前没有什么区别的地步。

但是运动时,出汗还是比以往厉害。

3、晕乎。这个症状是这样的:休息透彻了以后,与以往没有任何不同,但是维持良好清醒状态的时间,比以往短。仿佛电池的续航力缩短了一样。很容易犯困,困起来就晕晕乎乎。只要休息十分钟,哪怕在沙发上静坐一会,就能得到“充电”。

这种现象,在网上看新闻,似乎很普遍,刚刚度过高峰期那阵子,很多人说每天晕乎乎,甚至发明了“脑雾”这个词。的确,刚才还好好的,忽然脑子跟起雾了一样,模模糊糊,听身边人说话也感觉很遥远一样。

活脱脱一台充电量只有额定容量80%以下的手机的续航状态。

这种现象春节前比较明显,正在逐渐淡化,但是,至今也没有完全消退。

与之相伴的,是一旦脑雾起来,就会有脚下发虚的感觉,“充电”慢了以后,就消失了。

4、运动能力有所下降。以5公里,10公里的跑步距离为例,以过去的速度为标杆,心率大概高10-15的样子,以过去的心率为标杆,配速大概慢20-30秒的样子。

我知道,这种慢跑能力的衰减,与禁跑了两个月有关系,但是与新冠后的影响,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经过12月到2月这三个月的印证,有一个观点,应该可以坐实:

新冠不是大号感冒!

当时收藏着一张新冠奥密克戎和感冒及流感的症状对比图,来自网络,如果涉嫌侵权,请告知,我会删除。但是这张图,我觉得留着做个纪念,很有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可以看出,新冠和流感的症状特点,几乎没有区别。而和普通感冒则区别比较明显。

其中赖以做区别的“味觉嗅觉异常”,现在有的说法,新冠也未必导致味觉嗅觉一定丧失。我自己对于饭菜的香味和好吃,就从来没有丧失过感受。

也就是说,新冠和流感(不是感冒)几乎从症状上没有办法区别了。

循序渐进,是善待自己。

1、从慢跑开始。对我来说,既然禁足了两个月,那就踏踏实实跑一个月的慢跑,这是过去多少年得以验证的有益模式。

具体是这样的,距离以10公里为限。心率以2-3区为靶心,由于刚开始复跑的时候,心率容易飘高,那就尽量放慢速度,真的还要偶尔飘高,那也就算了。毕竟不是从零开始——在禁足期间,肌肉耐力训练毕竟没有停止,恢复阶段,心率拉高了(虽然主观上不想拉高),但是肌肉耐力足够与之匹配,而且这个所谓高,也不过是“与自己设定目标比”、且持续时间不长,因此,也不必纠结于一丝一毫的差异。

频率为跑一休一。现在休一的那天,交叉训练执行得比以往更严格,更有效。

2、关注健康数据,远远重于关注运动数据。

将注意力注重于智能手机的“健康中心”,在这里,运动只不过是被标识为“体能训练”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构成“健康”的数据,远远超过“运动数据”。这些数据很多,可以挑选自己最关注和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数据在一屏显示,这样每天都可以随时查看。

对我来说,健康数据才是最关注的。至于跑了多少公里,跑了多快,都引不起我多大兴奋。在跑步活动中,如果说有关注的,大致就是动态数据里的“左右平衡”。此外,在动态数据里的离地高度、触地时间等,都不是很重要的。

3、不要把自己搞得无端紧张。

有的人简直因自己的业余爱好,搞得跟专业运动员似的。

实际上,专业队的训练,也不是“一天到晚”在练,更不是一天到位练同一个科目。

有的人甚至怀抱战天斗地的豪情,我始终不能理解。

譬如,严寒中实在不适合人类剧烈运动(要这样做的人,是没有办法,要么为糊口,要么因职业所驱使),普通人偏偏在冬天要在最冷的清晨去晨跑,搞这些干什么?

老威自己有过在严寒中剧烈奔跑的惨痛教训,导致呼吸系统受伤害,随后发展为支气管的慢性损伤,折磨了我许多年。从2019到2022这四个冬天,因为老老实实依据科学运动了,才慢慢得到康复。过去那些年,一到冬天,就让家人紧张万分。

在冬天的清早,在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我宁可以静静地喝一通淡茶,来开启美好的一天。

4、平衡发展。

有的人不愿意安排跑休,是因为担心浪费时间,担心休的那天,是荒废了。

这个道理我们说过多次:运动的成效,要靠休息来巩固。

而且,对于运动手法多样化的人来说,压根没有浪费的说法。因为跑休日的交叉训练科目,本来就是必须,而不是将就。

对老威来说,运动就是生活的业余爱好,而跑步是运动中的业余爱好。

我的最主要运动手段,不是跑步。跑步本身是为了求得平衡发展的一个交叉训练。如果跑步也不小心收获了一些进步,或者让他人看来好像跑得还不错(起码跟同年龄组比比,可以认为还不错吧),那也是合理安排运动后,顺理成章取得的,我本意并没有去追求跑得多好。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