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65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登基,这位才19岁的成化皇帝具有弥足珍贵的大度——虽然当初叔叔朱祁钰费尽心机废了他的太子位,又让他过了七、八年憋屈难捱的日子,但是他却选择放下仇恨,一登基给朱祁钰恢复了被父亲废除的皇号,并给于谦一案昭雪。天日昭昭,公道始白! 杭州西湖的西面有三座隽秀的小山峰,居中者海拔156米,称为中台山;居北者海拔86米,称为左台山;居南者海拔87米,称为右台山。这就是三台山——尽管对于英雄来说“何处青山不埋骨”,但是英雄的追随者和后代还是设法将其遗骨迁回故里,埋葬在三台山的于氏祖茔。 于谦刑场遇难之日,他的儿子于冕、养子于康、女婿朱骥等都已经谪戍龙门,无法为父亲收殓遗体。此时,搜捕于谦“同党”的行动还在继续,刑场周围到处都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的爪牙,但是,当英雄伟岸的身躯在刽子手的鬼头刀下轰然倒下时,勇敢的追随者毅然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陈逵。《明史》等史书记载,于谦遇害后,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动,也为他的冤死鸣不平,贿赂刑场的守卫,秘密掩埋了于谦的遗体。陈逵作为京营军中的一个军官,直接受制于石亨、张軏,收葬于谦遗体需要面对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无疑是很大的,可以说是在拿生命在冒险。但是,当英雄含冤横尸刑场,他已经顾不得自己的前程乃至生命了。人们将永远记住并感戴这个心怀正义的陈逵,如果不是他,我们将去何处缅怀于谦?衣冠冢抑或空冢? 陈逵秘密将于谦遗体安葬于北京城西郊,并托付给附近居民看守。三年后,养子于康将于谦的遗骸扶归杭州三台山安葬。 “青山有幸埋忠骨”——一代民族英雄魂兮归来,三台山幸甚,杭州幸甚! 于冕从偏远的龙门获释回来后,于成化二年(1466)上书朝廷,请参照宋岳飞之例,赐给谥号,春秋庙祀,明宪宗朱见深即恢复于谦生前官爵,并派遣行人司行人马暶南下杭州,谕祭于谦墓,并特赐诰谕,高度褒奖了于谦的功绩。 为了表彰于谦的功绩,也为了让京城百姓有纪念于谦的场所,明宪宗将北京城那处“仅蔽风雨”的于谦故宅改为“忠节祠”。 于谦雪冤的消息传到杭州,百姓莫不感奋,他们要求按成化帝诰谕中的“朕心实怜其忠”之语,将太平坊南新街的于谦故第改为“怜忠祠”,这就是杭州“怜忠祠”的由来。于冕手录先父一生的辉煌功绩,并请同乡、大理寺卿夏时正撰《怜忠祠记》,勒石刻碑。 弘治二年(1489),67岁的于冕上疏,请求朝廷以相应之礼安葬先父,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个仁厚的皇帝,他恩准了于冕所请,复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朝廷又令有司在三台山于氏祖茔立祠,赐额曰“旌功”,这就是“旌功祠”的由来,于谦墓地祠墓合一的格局也由此形成。 转眼到了万历十八年(1590),当时的浙江最高行政长官、巡抚傅孟春以谥号“肃愍”不足以概括于谦平生之功绩,特上《请改谥疏》,奏请改“肃愍”为“忠愍”,万历皇帝朱翊钧赐谥“忠肃”,就这样,于谦的谥号从此确定为“忠肃”。 万历四十二年(1614),御史杨鹤到杭州,看到于谦祠如陋巷矮屋,于是捐出俸禄,令人鸠聚工料,加以修建。 经过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到了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于谦祠已经衰败不堪,满目疮痍,墓前尽是残垣断壁、碎石朽木、杂草茅茷;连同于谦坟茔在内的于氏墓群荒蔓蓁芜,几成废墟。由于所占基址狭窄,当时的杭州知府李铎考虑如果在原地重葺,很难有根本性的改观,于是在故祠的右面营治新祠。建成后的新祠巍峨壮观,朗然开畅。 乾隆皇帝曾经在乾隆十六年(1751)春下江南驻跸杭州时,来到于谦祠墓,亲自祭奠前朝英雄,御书“丹心抗节”匾额,以示褒扬。遗憾的是,乾隆题字匾已经不知去向,仅留下对此事的书面记载,现今于谦祠大厅的“丹心抗节”匾额乃集字而成。 雍正七年(1729)、乾隆十一年(1746)先后对于谦墓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修葺。但是到道光元年(1821),于谦祠又显破败迹象。当时的杭州府花费银800余两重修祠宇。次年,时任浙江盐运使的林则徐怀着对于谦的崇敬,捐献自己的官俸,又倡议募捐集资,整修了于谦祠墓。林则徐所作的“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成为于谦祠墓的著名楹联,他还撰写了《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字里行间浸透英雄相惜之情。 至清代晚期,于谦祠已经破败不堪,几近废墟。同治八年(1869),吴煦、濮诒孙等请款重建旌功祠,现存三进建筑以及南北厢房即同治八年所建旧迹。民国初年,虽然兵燹连连,生灵涂炭,但是,于谦祠墓并没有遭遇多少战争的浩劫。光绪三十四年(1908)浙江布政使颜钟骥、民国三年(1914)浙江都督朱瑞先后修建过于谦祠墓。 1962年,于谦墓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修,加宽墓道,整修墓门、石坊和碑亭,对墓园内原有7座坟墓也作了比较全面的修缮。其后几年,于谦祠墓遭到了破坏。 1982年,于谦墓修复。1989年,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的于谦故居修复并对外开放。1998年,于谦祠正式开放。 开放后的于忠肃公祠陈列大厅前殿陈列前言、年表、世系表、于谦夫妇画像等;大殿突破了祠庙陈列泥塑加神龛的窠臼,正中即为于谦全身塑像,总长度约60米的三面墙用大型壁画浮雕形式展现了“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两大历史场景,而后殿由“少年壮志”、“勤政廉明”、“保卫北京”、“名垂青史”等版面组成,介绍了于谦“为人刚正”、“为官清廉”、“为国忠贞”、“为民办事”的生平事迹。 于谦墓墓道周围栽种了桧柏、银杏、桂花等植物,铺设了草皮,配置了明式石翁仲、石兽、牌坊等。 2001年,杭州市大刀阔斧地将于谦祠墓景区的建设开发工作推向深入,新建了诗碑廊、休息亭、管理用房等580.9平方米,整个景区占地面积从6000平方米扩大到了31000平方米,而占地110.9平方米的诗碑廊,立碑17块,既有于谦本人所撰之诗,也有时人或后人如文征明、王思任、朱彝尊、姚鼐、翁方纲等人缅怀于谦的诗。2003年,于谦景区又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展,其范围东至眠牛山与乌龟潭坟山间的山谷线,西达三台山路,南到八盘岭路,北及眠牛山脚,占地面积已有42000平方米,若加上乌龟潭水系,总面积共92000平方米,栽种了桂花、杜鹃、五针松、乐昌含笑等植物,绿化面积32272平方米,新建了眠牛山脚乌龟潭边码头、“丹心托月”牌楼、休憩亭廊等。 至此,从政府的投入以及由高投入产生的美丽环境和富丽建筑而言,于谦祠墓已经堪与岳飞庙一起称为西湖伟观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三台山,来到于谦祠墓景区,对这位杭州籍的民族英雄表达敬意;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于谦不仅是保卫北京捍卫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个拯救数十万饥民的卓越的地方官员,更是一个两袖清风、死无余资的清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于谦“血不曾冷,风孰与高”的传奇人生…… 编辑 | 吴义全 刘俊萍 责编 | 刘万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