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彪提一建议,众人都赞高明,唯独毛泽东反对:这么办就中计了

 风声之家 2023-02-16 发布于江苏
1935年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致电中央,面对当前国民党军东、南、北三面围攻的被动局势,唯有集中兵力向西,夺取要塞打鼓新场,才能突破包围圈,与红二、六军团汇合。
电文送到苟坝,获得20余位政治委员的一致同意,到最后的表决环节,只有一个人投了反对票。
“我反对!”毛主席站起身,指着地图痛心疾首地说道:“蒋介石严守东南北,唯独留下西面,这就是一个圈套,要是这么办就中计了!”


生死攸关

1935年1月28日,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红一、三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终于击溃吴奇伟所部,再次夺取贵州重镇遵义,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争取了休整的时间,也为红二、六军团的撤出做好准备。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获悉这一情报后有些猝不及防,他还沉浸在第五次“围剿”取得全面胜利的喜悦中,未料到红军的在这种情况下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
看来是自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有些掉以轻心,蒋介石暗自反省。他即刻调遣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地方军团和薛岳领导的一支中央军嫡系部队向遵义集结,企图在红军主力休整阶段再次形成包围圈,将这支历经万难的队伍彻底断送在遵义。


按照蒋介石的部署,川军固守长江,在北面阻拦红军的退路,何键率领湘军防御东边,彻底切断红一、三军团和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可能,而薛岳则带着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盘踞南方,以乌江为界,将红军困在两江之间。
细细看来,只有西面,留守的是小部分黔军,无需主力出动,只要红一军团几个小时就可以拿下。
这就是所谓的“网开一面”“请君入瓮”
按理说这样简单的圈套,以林彪的骁勇善战和政治局各位委员的聪慧很容易就能看得出来,为什么他们还是执意要走这一条路呢?
因为无路可走。


南北两面是长江乌江,渡江作战,又要和战力精悍的川军、中央军正面遭遇,以现在红军主力的折损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胜算,连尝试的必要都没有,更何况就算侥幸赢了,真的从南北方向冲出去,随即就要落入大片的国统区,正有天罗地网等待着,到时候想找个地方歇歇脚都不可能。
再说东边,虽然可以和其他红军力量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但那本就是红一军团的来时路,东行无异于重蹈覆辙,还是会陷入到之前那个包围圈里去。
如此看来,西面似乎是最合适的一个方向,考虑再三,也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于是在1935年3月10日,林彪、聂荣臻联名向在苟坝休整的政治局发来电文,详细陈述了西行夺取打鼓新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林、聂二人认为,既然已经无路可退,不如从西面突围,先占领打鼓新场,再夺取三重堰,只要集中主力进攻同一方位,可以赶在国民党军来援之前冲出去。
随即在张闻天的主持下,政治局以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对这一提议进行了决断。
“既然大家都赞同林彪的同志的提议,那不如就。”
“我反对!”就在张闻天即将最终定调的时候毛主席突然站出来,他高声回应道:“这分明就是一个圈套啊,闻天同志,各位,这么办就中计了啊!”


会议表决

在众人焦虑的目光中,毛主席走到台前,他指着地图细致地讲解起来:“蒋介石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布置重兵,没道理在西面放松警惕,而且请诸位看一看打鼓新场的地形,国民党一旦在山谷埋伏,沿三重堰一线我们都无法行军,到时候只会更加被动。”
主席有些痛心疾首:“若我所料不差,滇军与黔军都在三重堰外围防守,只要我们攻打打鼓新场,即刻就要被包围在狭长的阵地里。”
这一假设是很有可能成立的,政治局委员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终大家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毛主席身上问道:“那以你的意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认为应当打运动战,出其不意,声东击西。”


“这不好办,”刚才有些松动的几个人再一次蹙眉,他们固然可以看出林彪建议的弊端,但毛主席这个提议显然更加冒险。
“润之同志,我们现在很被动。”张闻天长叹一口气。
在重重包围下进行运动战几乎是不可能的,主力部队一旦行动,敌人的包围圈只会越缩越小,一旦运动战开始,不仅会被国民党军沿运动路线封锁,一不留神还会被挤压生存空间后直接吃掉。
更可怕的是,蒋介石如今采用了侦察机这样更加先进的手段来监视红军的一举一动,一切行踪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很大可能要被追着咬了。


在场20多名委员一致反对,并且要求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直接通过林彪、聂荣臻的提议。
毛主席心头火起,又急又气,他了解林彪,知道林彪这个时间提出这么冒险的建议,是乘胜追击的老毛病又犯了,但他没有想到那么多人和林彪一个看法。
“你们要是通过了我就不干了。”
第一次,力不从心的主席在政治局大会上发了脾气。
此刻主席在前敌委,还不是政治局的核心地位,很多人也都气愤地表示:“不干不干,不干拉倒!”
眼看着两边要吵起来,还是张闻天最后站出来拉架,他提议会议暂停,大家都回去想想,明天再进行新一轮表决。


这场会议不欢而散。
事关党的前途和成千上万战士的生命,毛主席怎么也放心不下,于是当天晚上,他跑到隔壁周恩来居住的村子里,希望老战友能够理解自己的意思。
周恩来此刻是党内军事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他和毛主席就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彻夜的交流。
在毛主席的极力劝说下,周恩来终于答应愿意帮他在政治局会议上斡旋,为了加大胜算,第二天天不亮,两位一起出发,找到了当时在军事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朱德总司令。
说来也巧,就是在毛、周、朱三巨头商议的时候,红军联络人员破获了蒋介石发往云贵两省的最新情报。


原来蒋介石已经动身飞往惠阳,打算亲自在薛岳军中督战,并且调集滇军、黔军向遵义西南合拢,一旦共产党采取行动,立刻扑灭。
这一连串情报彻底佐证毛主席的担忧,周恩来迅速召集政治局委员,立刻就红一、三军团的行动进行新一轮商议。
中午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和朱德坚决支持毛主席的主张,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采用灵活运动战的方式“围魏救赵”。
值得一提的是,在瑞金苏区刚建立的时候,军事方面的决定由“三人团”负责审核和发出,决策思想高度统一,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三人团”的决策权被收回,军事方面的大小行动,生产建设方面的事无巨细通通由政治局的20多位委员投票表决。


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决策的偏差,保证了决策的公平和理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事效率,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和类似今天这样的争议时,大会只能被迫暂停。
于是在3月12日,以周恩来牵头,政治局吸取教训,再次成立了“三人团”,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全权负责军事,最终决策由周恩来下达。

围魏救赵

远在贵阳的蒋介石得知毛主席再次恢复军事指挥权后,一反往常地紧张了起来,他们两位是多少年的老对手了,在风云变幻中知己知彼,他深知这一战势必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他料想的不差,毛主席正打算利用他蒋介石唱一出“围魏救赵”


既然滇、黔两地的军队已经在西线打鼓新场集结完毕,以逸待劳等待红一军团自投罗网,毛主席就反其道而行,他下令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尽快从西线撤出,调头向南,直奔贵阳。
这项任务事关重大,做的天衣无缝了遵义的困境即刻可解,但要是干不好被蒋介石发现了破绽,那场面将会变得更加被动,甚至连本就损兵折将的主力部队也会被国民党分割之后围歼。
正因为事关重大,毛主席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林彪。
作为一颗成长迅速的将星,在战争年代林彪的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毛主席对此也颇为赞赏,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此猛将就要承担重任。


不过毛主席也知道,林彪有个老毛病,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喜欢乘胜追击,像这次的提议就是头脑发热的产物,他不仅自己发热,还带得20多位委员一起发热,还在这不是大问题,只要有更稳重更高一级的指挥领导就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林彪收到命令之后即刻率领红一军团出发,全军将士日夜行军,几乎没有一刻停歇,为了把戏做全套,保证部队行踪的隐蔽性,战士们专走小路,走山间树林,把贵州丰富的地理特征运用到了极致。
第一天的时候连真侦察机都没有发现他们,直到大部队走到地势低矮的平原,没有什么遮挡的时候,才拍了一系列照片传到薛岳手上。


只见黑白照片上,密密麻麻的人流朝贵阳方向移动。
蒋介石不愧是洞察人心的老狐狸,他随即告诉薛岳,这可能是毛泽东“围魏救赵”的打法,只要严守西南出口,计划就能自然化解。
可是他刚信誓旦旦地说完,贵阳守城的军官就冲进来报告: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到达贵阳远郊,正在村落中和国军激战。
如此神速,如此勇猛,看来不是“围魏救赵”那么简单,蒋介石心里略沉,开始思考毛泽东的行动里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然而他还没想明白,贵阳机场宣告失守,这下子想走也走不掉了。


蒋介石当场大惊失色,他终于确定这不是演戏,红军是要杀过来和自己决一死战了:“毛泽东这是要釜底抽薪啊!快!快把滇军调回来,驰援贵阳!”
“救驾”是何等紧急的事情,搞不好还能混一个“从龙之功”,滇军收到电报后连夜就出发了,当隐蔽在打鼓新场附近的红军侦察兵发现敌人转移的行踪后立刻上报中央,毛主席正和周总理开会,听到之后大笑三声。
“只要滇军撤退,遵义之困可解!”
毛主席下令,驻守打鼓新场附近的红三军团立即采取夺塞行动,遵义城中的主力部队包括政治局、前敌委等职能部门迅速向西撤离,尽量保证在红三军团拿下打鼓新场后第一时间冲出包围圈。


随后他又致电林彪,让红一军团迅速向西,沿原路线返回。
此刻滇军正在半路上,蒋介石心里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没想到一瞬间战局巨变,聚拢在贵阳城外的红军撤得干干净净,一个也找不到了。
到这时候蒋介石才知道自己中计了,他气急败坏地命令滇军调头,务必保证把红一军团阻截在半路上,还派薛岳率中央军追出去,打算前后夹击。
红一军团是沿原路返回的,轻车熟路,速度比来时还快,等蒋介石的命令传达到滇军,滇军和中央军分别行动的时候,林彪所部已经逼近打鼓新场,此时正好有红三军团在外围接应,红军主力顺利突围,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口袋阵。
这一战惊涛骇浪,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的部署和战力,走错一步都是满盘皆输,是真真正正事关生死存亡的较量,而毛主席算无遗策,知己知彼,坚持自己的判断,有惊无险地将红军主力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一代伟人的智慧和眼光实在让人佩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