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平会议:红军长征胜利的起点

 guiyanggao 2011-05-25

□文/图 蒋兴黔

  今年12月18日,是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召开75周年纪念日。
  黎平地处黔、桂、湘三省交界处,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个县城。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县城,17日中央军委进驻黎平,红军总司令部设在城内二郎坡胡家店铺内,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就是在这幢房子里召开。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1、3、5、8、9军团、红34师以及中央纵队从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计划到湖南湘西与红军2、6军团会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出发时的总人数据1934年10月18日中革军委关于《野战人员武器弹药供应统计表之一》的数字是86859人。当时,天上是敌机的轰炸狂射,地上是敌军的尾追和堵截。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战是突破第4道封锁线(即湘江战役。这与后来的西路军蒙难和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在湘江(湘江战役主战场在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沿岸300里长的地段布置第4道封锁线,严密封锁湘江。当时,投入湘江战役的红军和国民党部队接近50万人,敌我兵力为5比1。这一战后,出发时的8.6万多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余人。“血战湘江,死的人那个多啊,满江都是。几十架飞机不停地轰炸,炸完了就飞得低低的,用机枪扫射,两岸和江中密密的全是人。”当地老人提起那场血战,还心有余悸。湘江之战后,老百姓说,他们在江边掩埋了3天的红军战士尸体,而更多的红军战士尸体则沉没在江底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湘江战役之后当地流传的民谣。可见湘江战役之惨烈,死人之众多。
  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到达湖南通道,蒋介石再次调集16万大军在红军前进方向湖南的城步、武岗、绥宁、芷江、黔阳、洪江、靖县一带,布成口袋战,妄图一举全歼红军。同时又命令广西军阀的5万多军队从红军后面追来。湘江战役使红军受到很大损失,现在又处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如果不寻找正确的进军路线,红军就有覆灭的危险。但是面对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左”倾领导人一筹莫展,博古、李德仍然坚持去湘西与贺龙的红2、6军团会合的原计划,硬要率领3万多红军战士与强大的敌人决战。其后果就会使红军陷入重围,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在湖南通道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向敌军薄弱的贵州进军,创建新根据地的意见,虽未说服李德等人,却得到多数同志赞成,放弃了会合红2、6军团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一举攻占黎平。
  为进一步确定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1934年12月18日,长征以来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黎平县城二郎坡胡家店铺内,由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博古(政治局委员、党中央总负责、长征开始时为“三人团”成员)、周恩来(政治局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长征开始时为“三人团”成员)、朱德(政治局委员、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毛泽东(政治局委员、中革军委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张闻天(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王稼祥(政治局候补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德(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长征开始时为“三人团”成员)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红军向何处进军这一重大问题为中心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九年后的1943年11月27日,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黎平会议的主持人周恩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道:“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张闻天)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
  周恩来的回忆见证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即“黎平会议上李德和博古还是坚持去湘西与贺龙的红2、6军团会合的错误意见,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大多数与李德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据周总理当时的警卫员范金标回忆:“……会上吵得很厉害,总理批评了李德。总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起来,灯都熄了,我们又马上把灯点上。”“开会解决什么问题,当时我不知道,是以后才知道的,主要是解决向贵州进军的问题。因为李德很主观、很机械,他主张硬打硬拼。”自恃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一直在红军队伍里实行个人专权,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李德坚持自己“与红2、6军团会师建立湘西根据地与强敌硬拼的错误主张”,毛泽东与之针锋相对,斗争异常激烈。据周总理当时的警卫员吴生开回忆:“当时我在开会的院内搞警卫工作,听到毛主席对李德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毛主席说,‘李德,照你这样做,实际上是帮助了蒋介石……’”
  “会上争论得很激烈。军事顾问李德要在黔东北和敌人硬拼,毛泽东则主张向黔北走(见《中共党史资料》第六辑22页)”,毛泽东有理有据驳斥和批判了李德等人的错误军事路线,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同意毛泽东“放弃去湘西同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北部进军”的正确主张。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黎平会议否定了“左”倾领导者去湘西会合红2、6军团的原定计划,改道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前进,把蒋介石的十几万大军甩在了湘西,避免了中央红军全军覆灭的危险。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以来党中央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标志着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为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创造了条件。
  附记:2006年7月29日,开国元勋后代“情系长征路”到达黎平。7月30日上午,董必武之子董良羽、博古之子秦铁、刘伯承之子刘太行、罗荣恒之子罗东进、彭德怀侄女彭钢、粟裕之子粟茂生、张云逸之子张光东、陈赓之子陈知建、黄克诚之女黄梅、左权之女左太白等开国元勋的后代们,在“黎平会议”会址追忆历史、缅怀先烈,他们说,黎平会议是挽救红军绝处逢生的重要会议。没有黎平会议,也就没有遵义会议。博古之子66岁的秦铁先生应笔者之请,欣然留言:“风展红旗如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