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王国简称“比利时”,位于西欧,北连荷兰,东邻德国,东南与卢森堡接壤,南和西南与法国交界,西北隔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 比利时海岸线长66.5千米。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陆地面积3·0688万平方公里,领海及专属经济区3454平方公里,全国分为10个省和581个市镇,首都布鲁塞尔,1939年时,人口800万。 一战时,比利时因为遭到德国入侵,所以一直对德国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积极防备德国入侵,一方面竭力避免卷入战争。 而法国为了防止德国入侵,希望将比利时纳入马奇诺防线,但是,比利时害怕会因此卷入法德的全面战争,表示反对。 同时,英国也经常忽略比利时的诉求,因此,一开始比利时与英法并不和睦。 1935年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后,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比利时因此对英法更加怀疑,认为它们不会为了比利时的利益,对德国开战,于是退出了与英法的联盟。 随后,比利时加强了在德比边境的防御,做好了单独对德作战的准备,构筑埃本·埃马尔要塞。 埃本·埃马尔要塞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和维斯之间,与荷兰相邻,同时也是法国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北面延伸部的强大筑垒和重要支撑点,比利时倾尽全力,经过3年施工,终于构筑完毕。 ![]() 埃本·埃马尔要塞示意图 要塞的东北和西北,都是几乎垂直的40米高悬崖峭壁,悬崖下是奔腾而过的艾伯特河,东部的马斯河构成天然屏障,河上的桥梁均在要塞设置的炮火射程之内,要塞周围还挖掘了反坦克壕和大量障碍物。 在要塞各个阵地,比军设置有炮台、旋转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等结合起来的防御体系,并由总长度达4.5公里的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外围构筑了多个地堡和掩体。 要塞里面,配备有射程可达16公里120mm口径火炮2门,75mm口径火炮18门,高射炮6门,60mm口径反坦克炮12门,重机枪37挺,所有武器的射界,都经过精心测量,可以发挥出武器的最大威力,此外,还修建了一批假炮台,用来迷惑敌人,守军为比利时陆军第7师的1185名士兵,储备的粮食、水和弹药可以维持守军长期作战。 1936年,比利时宣布中立,使得法国大为不满,随后,比利时因为感到德军入侵的巨大威胁,又主动改善了与法国的关系。 1937年,英法发表公开声明称:比利时的战略地位重要,英法会保卫比利时免受任何入侵。于是,英法与比利时加强协同防御,比利时则加强了战争动员。 ![]()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堡垒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比军由10万人增加到60万人,负责保卫本土的共20个师,其中,有18个步兵师(其中6个为后备师)和2个骑兵师,另有还有2个阿登猎兵师及其他作战单位,但是,比军重型装备严重不足,只有42辆轻型坦克可用,火炮和反坦克炮加起来不到1000门。 针对德军的进攻,英法联军的作战计划有两个方案:一是如果德军进攻比利时,法军2个集团军和英军1个集团军应迅速进入比利时,在比军配合下,坚守代尔河一线;二是如果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则以1个集团军依托工事进行防御,再以1个集团军为二梯队,随时增援。 1940年5月10日5时30分,由龙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和科莱斯特指挥的装甲集群共40万大军,对比利时发动突然袭击。 8时30分,德国驻比利时大使向该国外交部递交照会,声称为了在西方大国入侵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前先发制人,德国政府“被迫”用武力来“保证”它们的中立。 德国政府建议,比利时应为自身的利益着想,停止一切抵抗,德国将保证比利时在欧洲和在殖民地的领土完整,否则将丧失独立。 比利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威胁和侵略,提出强烈抗议,决心保卫自己国家。 与入侵荷兰一样,德军对比利时的进攻也采用了地空协同。第6集团军迅猛突破比利时的边防线,渡过马斯河及其以西的阿尔贝特运河南段,给英法联军造成这里是德军主攻方向的假象。 但是,德军的真实的主攻方向是埃本·埃马尔要塞。 此前,德国方面在该要塞构筑完毕之后,就倾尽全力搜集相关资料,到了1939年,德国间谍甚至得到了要塞内部详细的设计图,为了一举攻克要塞,还仿造了两个,在格拉芬弗尔基地按照1:1的比例仿建了一个,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建造了一个按比例缩放的浓缩版,经过仔细研究,德军后得出结论,即使付出巨大损失也无法攻占埃本·埃马尔要塞 就在德军无计可施之时,闻讯此事的德国女飞行员汉娜·莱普突发奇想:用滑翔机搭载士兵从空中进攻。 这个提议正中要塞的软肋,因为比利时修建要塞之时,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进行过空降和滑翔机降作战,所以,没有考虑到敌人从空中进攻的可能,而空中进攻,将使要塞的绝大部分武器失去用武之地。 于是,德国空降兵沃尔特·科赫上尉被任命为占领要塞的指挥官,他潜心研究作战计划,经过反复对比各种情报和要塞设计图,计划采用偷袭的方式,利用夜色掩护,伞兵乘滑翔机在要塞顶部机降,为了保密,行动之前不对要塞进行轰炸和炮火打击。 这次行动的部队大约500人,由4个突击分队组成,科赫率领一个分队,负责占领要塞,其他3个分队负责夺取艾伯特河上的3座桥梁。为了一击必胜,科赫对参战部队进行了严格训练,并编成火焰喷射器组、机枪组、迫击炮组、爆破组等,分别担负不同的作战任务,先后进行了12次模拟攻击演练。 10日凌晨,德军开始进攻比利时,科赫和突击队搭乘每架可搭乘8名士兵的DFS230滑翔机出发,先取道荷兰,再进入比利时,但途中意外出现,滑翔机被荷兰军队发现,遭到高射炮攻击。 炮击虽然没有给突击队造成损失,但惊动了埃马尔要塞内守军,他们做好了战斗准备。 但是,过了良久,比利时守军也未听到飞机发动机轰鸣声,以为是虚惊一场,就在这时,9架德国滑翔机落在要塞顶部,德军伞兵迅速行动,几分钟就摧毁了要塞顶部的炮位。 ![]() 德军伞兵空降 另外三支分队,也成功占领了三座桥梁,同时,德军装甲部队发动了进攻,由于要塞火炮被突击队摧毁,无法开炮阻止德军地面部队推进。 不久,德军伞兵第二梯队300余人赶到,和突击队一起攻击要塞内比利时军队。 5月11日凌晨,德军工兵营赶到要塞,对这里的地下工事逐个爆破,到下午,比利时守军宣布投降,德军仅以死6人、伤19人的代价,轻而易举地攻克了这个号称欧洲最难攻克的工事。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失陷,预示着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马斯河的防线全面瓦解。 在地面作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第16装甲军在马斯河以北,向日昂布鲁方向猛攻,11 日,德军在阿尔贝特运河左岸取得立足点,德军第4装甲师快速通过突破口,向通格尔挺近,形成对整个运河阵地的合围之势,12日,迫使守卫该地的比利时第4 师和第7 师后撤至安特卫普—那慕尔一线,准备与进入比利时增援的英法联军合流。 此时,英法联军误以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迪尔河防线上,于是,按预定的“D”计划向迪尔河防御阵地机动,协同从第一道防线撤下来的比军,坚守科林斯霍特—瓦夫尔防线。 5月12日~14日,法军第1集团军先头装甲部队同德军第16装甲军在日昂布鲁遭遇,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大规模坦克战,即日昂布鲁缺口战役。 双方总共有1085辆坦克参战,德军总计有674辆坦克和112辆装甲车,法军方面也有411辆坦克和147辆装甲车,同时,德国装甲部队的行动还得到了德国空军第8航空军的有力支持。 当时,法军与德军的装甲部队有着明显的区别,法军装备着大量着雷诺R-35、索玛S-35坦克之类的轻型坦克。 R-35坦克装甲防护较好,装备一门37毫米短身管火炮和一挺机枪,足以对付德国薄皮的一号坦克绰绰有余,而索玛S-35坦克更是当时设计最先进的坦克之一,全重将近20吨,炮塔正面装甲厚度55毫米,装备了一门47毫米L/40加农炮,火力和防护都比德军的三号坦克要强,对德军的一号、二号坦克,更是形成了碾压之势。 但是,法国坦克的炮塔都是单人的,这个人必须兼任车长、炮手的角色,索玛S-35坦克也是如此,不仅要观察敌情,还要操控主炮,大大降低了法军坦克的作战效率,而且,由于后勤和维护工作薄弱,再加上发动机性能较差,法国坦克的机动性,不如德国坦克。 德国坦克虽然在火力和防护上不如法军坦克,但是,所有的坦克都装备有无线电设备,在战场上可以灵活沟通,协同作战,同时,德国的坦克都是三人炮塔,车长、炮手、装填手可以配合作战,大大提高了德军坦克的作战效率。 开始的时候,法军的侦察部队和德军第4装甲师的侦察营和摩托化步兵交战,随后,蜂拥而来的德军主力便和法军装甲部队遭遇,双方爆发激战。 由于法军坦克主要是作为支援步兵使用,装甲强悍但机动不足,于是,在战斗中,法国坦克倾向于先进入固定的位置,被动依靠强于对手的装甲和主炮,而德军坦克则充分运用了在机动性上的优势,不断绕到法军坦克的侧翼,从薄弱的地方发起攻击,同时,切断法军坦克之间的联系,迫使他们各自为战。 但是,双方在坦克性能上的优势还是让德军进展缓慢,在法国索玛S-35坦克面前,德军二号坦克装备的小口径火炮无法形成多大的威胁,而后者随便一炮,都有可能让德军的一号、二号坦克完全报废或者退出战斗。 于是,德军高层亲临前线,监督德军坦克部队作战,其中包括了第6集团军指挥官赖歇瑙,集团军参谋长保卢斯和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上将,而负责指挥第第16装甲军霍普纳将军根本不敢懈怠。 德军坦克在无线电和空中优势下,不断地对法军坦克侧翼和背后发起猛攻,使得战局逐渐向德军一方倾斜,经过5月12日~14日的三天时间的激战,法军第2和第3轻骑兵师被霍普纳的装甲军击退,但战斗结果出人意料,法军不畏强敌,以己方损失105辆坦克的代价,击毁德军坦克164辆。 5月13日至14日,由于后撤的比利时军队,没能抢占附近的战略阵地,法国第1集团军只能孤军奋战,他们沿着纳穆尔-布鲁塞尔铁路沿线的陡峭堤防和堤道修筑防线。其中第15摩托化步兵师、摩洛哥师和第1摩托化步兵被部署在左翼,其中摩洛哥师和第1摩托化步兵师将直面霍普纳的第16摩托化军。 法国人仿照他们在凡尔登使用的防御模式,拉起了纵深,用反坦克枪、迫击炮,机枪和步兵营,加强了邻近村庄的防御,近百门重炮也将为法军一线提供火力支援。 同时法军还将来自第35坦克营的45辆R-35轻型坦克作为机动预备队待命。 5月14日上午,德军第4装甲师的装甲战斗群不等空军侦察和霍普纳的命令就急忙出击,结果在让布卢西北约三公里的铁路沿线的纳格村附近遭到了法军的重击。 第4装甲师被打得连忙后退,装甲兵试图在铁路以外重新集结,而法军的炮火直指重新集结的德军,将第四装甲师试图继续进攻的计划完全打乱。 第3装甲师被霍普纳派去协助战斗,但在法军的火力面前,第三装甲师不仅没能帮助第四装甲师实现突破,自己还在法军的炮火面前损失惨重,霍普纳召来了德国空军加入战局,企图遏制了局势的恶化,但是在空军掩护下突破法军阵地的德军,却与顽强而老练的法国摩洛哥步兵迎头相撞,双方展开激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霍普纳甚至亲自参战,他一面连连吼着指挥部队摆开战斗队型迎战,一面令自己乘坐的坦克车尽量朝前靠近射击,但德军装甲部队还是未能突破法军防线。 在法军的顽强抵抗之下,已经鏖战数日的第16摩托化军遭到了重创,霍普纳只能在15日下午命令他的部队撤出战斗,后撤重组,之后转头前往阿登地区,配合A集团军群向色当地区发起猛攻。 5月15日,联军后续部队进占日昂布鲁和瓦夫尔之间的防御阵地,将德军阻在勒芬及日昂布鲁两地。 虽然法军在日昂布鲁防御住了德军的装甲部队,不过,德军主力A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从5月10日开始进发,仅用2天就突破了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粉碎了比利时边防部队的抵抗,迅速向前推进,击退了掩护法军第2、第9集团军主力的法军骑兵师,于5月12日攻占色当,13日,前出至马斯河,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已经形成了对英法军队的战场分割,并即将形成合围。 英法联军这才意识到,德军主力集中在比利时的那慕尔至法国的色当一线,主攻方向在色当。 强渡马斯河后,德军向索姆河口迅速推进,位于比利时的英法联军随时可能被德军从南面包围。 5月15日上午,荷军投降的消息传到比利时,下午5时,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命令英法联军从比利时迅速后撤,5月16日,英法联军开始撤离比利时。 在此情况下,比军只好放弃安特卫普—那慕尔—线既设阵地,仓促退守到后方没有准备好的阵地上,不久,比军的新防线被德军突破。 5月17日,德军占领布鲁塞尔,5月19日,英法联军指挥官甘末林因指挥混乱、优柔寡断造成大溃败被撤职。 但是,比军没有放下武器,而是且战且退,企图通过梯次防御,为英法联军新任总司令的马克西姆·魏刚将军实施其从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南部南北夹击的反攻计划创造条件。 然而,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魏刚的计划难以实现,比军陷入困境。5月26日,比利时国王要求英军反击德军侧翼,以减轻比军的压力。而此时,戈特勋爵正准备向敦刻尔克撤退,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5月27日,比军的抵抗开始全面瓦解,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接受德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于次日凌晨4时,命令比军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 比利时虽然只战斗了18天,比利时军队伤亡1.6万余人,但德军伤亡1.8万余人,英法军队也有大量伤亡,此战,德军对于比利时军队的评价却很高,称其战斗“极其勇敢”,是强劲的对手。 比利时的失败并非偶然,从1936年起该国就奉行中立政策,幻想德国会恪守条约和尊重“中立”,而没有进行积极的反侵略战争准备。 当德军准备大举侵犯时,比利时政府仍然拒绝同英法进行军事合作,直到德军向比利时发动进攻后,比利时政府才匆忙向英法求援,同意英法联军开进比利时,而且,比军同英法联军未能协同作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