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托马斯•品钦小说中的熵

 置身于宁静 2023-02-16 发布于浙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文学家常以熵来隐喻造成社会衰败和世界消亡的力量,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作品中描述熵,体现出个体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对现代社会里科学独断危险的时刻警惕。而信息学范畴里的熵,其演变趋势又是不断减少的。所以为了对抗信息熵化,品钦有意打破传统的叙事秩序,引入某种混乱而增加文本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托马斯·品钦 熵 人文关怀 不确定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的经验总结。它告诉我们在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封闭系统中,功可以完全变为热,但要把热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不可能的;当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互相接触时,热量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科学家引进函数熵来描述以上不可逆过程里初态和终态之间的差异,即对于绝热可逆过程,熵不变;对于绝热不可逆过程,熵单调增大。此结论称为熵增加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而熵的增加表示系统从几率小、有规则、有秩序的状态向几率大、无规则、无秩序的状态演变,所以熵也被视作系统混乱程度的量度单位――一旦它增至极点,系统将陷入温度相同的热平衡状态。
  根据这个定律,物理学家推演出能量有限性和自然结构可毁性的观念,比如“热寂说”,文学家则把熵作为造成社会衰败和世界消亡的力量的隐喻。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便是其中的代表。品钦是当代重要作家里罕见地同时接受过理工科和文科训练的人物。他在康奈尔大学就读前期主攻工程物理学,喜欢钻研数学、热力学、控制论等方面的内容,后来转到英语文学专业,做过纳博科夫的学生。全面的受教背景无疑使品钦能得心应手地把大量艰深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更加深刻地在反映熵主题。
  一、内容上的熵主题
  品钦于上世纪60年代发表于《肯庸评论》上的短篇小说《熵》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学解读。作者以华盛顿特区的一幢上下两层的公寓楼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混乱的熵化世界:楼下,狂欢派对进行到了第四十个小时,摇滚乐手还在歇斯底里地演奏,不管大家相识与否,形形色色的人纵情地唱歌、跳舞、斗殴、吸毒、调情,“就像他们说的,正是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才够味儿”①。同样的生活状态还出现在品钦的首部长篇小说《V.》的主人公普鲁费恩的身上,“从海军退伍以来,普鲁费恩一直在修筑马路,当无活可干时,他则像一个溜溜球,在东海岸一带上上下下地游荡。这种情况已持续了约一年半”②。与他关系密切的“全病帮”成员大多来自社会的最底层,由于不务正业,终日沉湎于嘈杂喧闹的聚会,他们不过是一群脱离了正统社会生存轨道的失败者。品钦通过刻画这些“荒诞的反英雄”形象,揭示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刚刚历经二战的浩劫和麦卡锡主义的清洗,正经受着民权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冲击和越南战争与政府丑闻的考验;而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于是年轻一辈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面对压抑的时代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颓废的疯狂,形成以毒品、摇滚、嬉皮和性解放为标志的“青年亚文化”。《拍卖第四十九批》里有多处“亚文化”的表现,比如“偏执狂”乐队竟在奥狄帕和律师梅兹格偷情时为他们伴奏;奥狄帕的丈夫和精神病医师服用迷幻药成瘾。品钦感性地把握“当下”,随后用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再现失去中心的社会和人类“破碎的自我”。
  本能体验之外,品钦更冷静地思索着现实与人生。熵主题不但抒发出作家对一个时代的政治和权力关系的感慨,更凸显了他个人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品钦控诉无休止的战争和冲突。他在《万有引力之虹》里说二战是战争疯子、科学狂人和投机商人的“表演”。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法西斯对伦敦狂轰滥炸,可保卫家园维护正义的盟军官兵只顾放纵情欲;主人公斯洛索普和他遇到的每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并把自己发生性行为的地点绘制成图;巴甫洛夫专家波因茨曼一心角逐诺贝尔奖,不惜用士兵做反射实验。而在《V.》中,品钦用“天空中肮脏的斑点”、“粪便的颜色”(《V.》,362)形容那些狂轰乱炸的纳粹飞机;还费了不少笔墨来描写“冲动号扫雷舰”及“断头号驱逐舰”上美国大兵的空虚、无聊,甚至性变态。战争在品钦看来己没有明晰的善恶之分,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混乱的漩涡。战争是世界熵化的一大祸根,世界的熵化却不会因战争的结束而停止。
  品钦将爱看成人类抵御世界熵化的方法。不过,《熵》里卡里斯托试图用自己的体温救活的小鸟还是死了;他楼下的邻居“肉球”为了不让狂欢派对恶化为完全的混乱,一直忙乎到夜幕降临都说明抵制熵增加的爱还要搭配耐心和艰苦努力。《V.》的第十二章结尾处,爵士演奏家麦克林蒂克·斯费亚意识到,“唯一避免冷静/狂热反复发生的方法很明显地是缓慢的、有挫折感的、艰苦的工作。爱,但是紧闭你的嘴巴,帮助,但无需全力以赴或广为宣扬:保持冷静,然而予以关心。” (《V.》,401)看来从倒退中倒退出来,返归人性,至少能减缓熵增值。《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马克斯韦尔小精灵”是物理学家马克斯韦尔针对“热寂说”提出的反驳。女主人公奥狄帕贯穿全书的调查求索使她承载了与“马克斯韦尔小精灵”相同的使命。尽管假设并不可行,但从文学象征意味上看,奥狄帕何尝不像那目光炯炯的小精灵,仔细辨别,认真探索,努力使生命的流动、情感的交流充满意义。而在《万有引力之虹》那满是离奇荒诞、琐屑低俗的情节中,罗杰·摩西哥是最多显露独创思想和人文关怀的人物,他和杰茜卡的爱情故事可说是最富温情、最具人性、最有希望的部分。
  另外,品钦时刻警惕着现代社会里科学理性的独断危险。试看《万有引力之虹》中的香蕉意象,尽管战争时期,英军军官普伦提斯在伦敦的屋顶种植它颇有些滑稽,但香蕉那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外形是生命的喻指,是对抗死亡与压制的力量。不可否认,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使人类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可是人一旦盲目地自诩现代性,就极易变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以V-2火箭、弹道导弹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甚至会将人类引向地狱,因而品钦以香蕉为喻也是希望用自然的生命力来抵抗高科技对人类的毁灭,良苦用心反映了他深刻的科学质疑精神。品钦钟情于科学素材,却总在其中寄托着救赎思想,科学在他笔下俨然成了另一种神学。他算不上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宣扬的也并非末日思想。他所寻求的就是以文学的手段放大熵化的现实世界,警示人们到宗教和精神的层面完成自我救赎。“天地间并不见绝灭;只见物物牵连变化。科学所教给我的,且在继续教给我的一切,不过使我当初的那个信念更为坚定:死后,灵魂继续存在。”《万有引力之虹》的题记说明了品钦的生存观――死亡不是绝对的、绝望的,而是相对的、可再生的。
  当然,有关“热寂说”是否成立,人们一直都在争论不休。尽管科学界宣称,唯有依靠科学自身的发展才能正视宇宙的未来,别的都只是清谈,可是人文领域的探求仍然能给人启发。品钦在小说中反复言及熵的主题想必也是出于这一点,这位文坛隐士要在形而上的空间里传谕和布道。
  二、艺术上的反熵化
  以上论述采用的是熵的热力学解释。1948年,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首次把熵的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作为描述信息混乱程度或不确定性的量度。依据香农的计算,信息学里熵的趋势反倒是不断减少的。因此艾柯将熵定义为一个信息的语义的负量,信息的熵化意味着不确定性的减小,而信息越是以明确的方式传播,它提供的信息就越少。所以,品钦小说中的熵表现在艺术风格上就是传统的叙事秩序被打破,作家有意引入某种混乱以扩展文本的阐释可能,增加文学表达的信息量,创造一种对抗信息熵化的美学语言。纵观品钦的长篇作品,无不结构松散,缺乏主线,甚至很难归纳出一段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比如《万有引力之虹》,书的四个部分包括73个用小方框隔开的片段,没有顺序和章节的标记,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跳跃性很大,根本无法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理解;小说的视角大部分是第三人称,但有时突然会转向第二人称,作者直接面向读者说话;有时在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细节,作者会不厌其烦地追踪这个细节,而把正在叙述的事情放到一边。除此以外,自长篇处女作《V.》起,品钦就十分偏好打造穿透生活现实和历史迷雾的文本。阅读他的小说,读者往往能从他所涉及的政治、历史事件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真实”。显然,这种“历史的真实”是对官方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历史英雄丰功伟绩的反写,呈现出现实与历史、真实与想象交相辉映的美学张力。
  鉴于表现形式世界的多样性和表现没有差别的混乱是迥异的,艾柯告诫大家“对混乱的追求,必须是对有控制的混乱的追求,必须是对在一定的场之内的可以理解的可能性的追求” ③。品钦的确是这么做的,其创作印证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特点:小叙事用碎片的形式拆解大叙事,把大叙事的整体性、同一性拆解得七零八落,然后又把碎片随意组装、拼贴,像魔方似的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情节断裂,各不连贯;逻辑混乱,互相矛盾;前因后果互不关联;在语言上,新词迭出,句子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当不确定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后,读者的审美范式、阅读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于是,如果想读懂品钦的百科全书式小说,首先读者自己就要修炼成一部百科全书:必须具备惊人的博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还要熟悉庞杂的多种学科和大众文化。然后在无数参考书的帮助下花费许久的时光才能“啃”完一部“大砖头”。如此自我施虐式的文学阅读肯定不如朗诵简·奥斯丁的作品来得优雅,也不适合那种习惯跳读的快餐文化的消费者。可是阅读小说或许可以不只是一种休闲,而可能是一种殚精竭虑的智力活动,读者在拥抱不确定性的过程中说不定会像禅宗里讲的“拈花微笑”一样,达到破谜顿悟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托马斯·品钦.《熵》[M].载《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杨仁敬等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30.
  ②托马斯·品钦:《V.》[M].叶华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
  ③安伯托·艾柯:《开放的作品》[M].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86.
  参考文献
  [1]董衡巽等著.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陈世丹.论《拍卖第49批》中熵、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迷宫[J].外国文学研究,2007(1).
  [4]刘雪岚.“丧钟为谁而鸣”――论托马斯·品钦对熵定律的运用[J].外国文学研究,1998(2).
  [5]孙万军,严启刚.探究后现代小说《V.》的叙事轨迹[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6).
  [6]叶华年.生活的万花筒,历史的热寂观――评品钦的长篇小说《V.》中的忧患意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3).
  
  作者简介
  仇惠(198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7/view-8611624.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