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铁涛(1916.10-2019.01)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摄像 陈安琳) 每天18时,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某女,31岁,护士。 【发病过程】 患者自小有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史。于1985年3月因“心悸、气促、咳血丝痰”就诊于中山二院及省人民医院,经×线吞钡、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房右室增大、食道受左房压迫,肺淤血。多次劝告其手术治疗,并认为若不抓紧时机,病情容易恶化成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衰。因患者害怕手术而请余诊治。 【首诊证候】 患者心悸怔仲,短气乏力,步行稍快则喘咳甚而需停下休息片刻,时咳咯血丝痰,平时易惊善恐,失眠梦多,反复感冒难愈。两面颊红而带黯,舌淡稍胖黯,苔薄白,脉细数涩时促,重按无力。 【辨证论治】 治则治法:治宜益心气、活血祛瘀为主,拟方应紧守此法而兼顾其他。 处方:五爪龙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2克,云茯苓15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当归12克,丹参18克,红花5克,甘草5克。 【随诊过程】 以上方为基础,气血虚甚时,加吉林参10克(另炖),黄精18克;血瘀严重时,于短时间内加三棱、莪术各10克活血化瘀,注意中病即止,恐其太过,正气不支;出现下肢浮肿时,加茯苓皮30克,泽泻15克;咳血时,加仙鹤草、白芨各15克;阳损及阴而有心阴虚表现时,加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关节不适时,加桑寄生、豨莶草各30克等。 患者服药后,日渐好转,诊治达一年多,从不间断。一年来,很少感冒发热,关节疼痛与水肿,咳血等也很少发生,逐渐走路甚至上二楼也不觉气喘,面颊和舌质的黯红也渐消失。一年来能够上日班坚持工作,从事一般的家务劳动如煮饭、洗衣服等。惟仍不能适应跑步和较重的体力劳动。经检查,病情稳定,仍然是单纯二尖瓣狭窄。 【按语】 辨证思路: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炎病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多属中医“心痹”范畴。邓教授认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在人体正气内虚的情况下,风寒湿三气杂至侵犯,引起痹证,痹证迁延不愈,或复感外邪,内舍于血脉、心脏,反复日久,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成。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以心病为本,他脏(肾脾肺肝)之病为标。邓教授治疗风心病,以治本为主,在补虚的基础上标本同治。自拟“治风湿性心脏病方”。 基本方: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甘草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五爪龙30克,鸡血藤24克,桑寄生30克。 治疗经验:“治风湿性心脏病方”用四君子汤加减以益气活血,治重阳气。在补气温阳中,可稍佐行气药,如枳壳、橘皮之类,使补而不滞。兼血瘀,加桃仁、红花、鸡血藤之属以活血养血;伴水肿,加北芪、桃仁、红花、鸡血藤、熟附子、茯苓皮温阳利水,养血活血;有心衰症状加北芪、防己、桂枝,丹参以益气利尿,活血祛瘀。水气射肺凌心,心肾阳气大虚,当以独参汤(常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温阳益气利水;急性风湿性心脏炎以心阴虚和风湿多见,而心气虚与血瘀也不可忽视。生脉散益气养阴以固本,酌加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木瓜、防己、鸡血藤、络石藤等以祛风湿,并选加桃仁、红花、丹参、失笑散之类以活血祛瘀止痛。 本案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治以四君子汤为主方,五爪龙,益气健脾,祛痰平喘,行气化湿,舒筋活络,可加强其益气作用。患者有咯血加鸡血藤、桃仁、当归、丹参、红花等以养血活血。 临证体会: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多已有心瓣膜的损害与变形,中药与西药一样,不能使其在解剖结构上恢复到正常,但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补不足,损有余,调节机体在有瓣膜损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达到阴阳平衡,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生活调理。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有效地提高心脏储备力,起到“治本”的作用。要注意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勿食滞胃肠而加重心脏负担。还应注意防寒避湿,防止外感,避免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为害。如此,方能带病延年。 (本案编写:刘成丽 邱仕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