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子时,时间像停滞了一般,一分一秒慢慢地流淌着,整个苏德边境上的情形完全一样。 串起整个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连绵1488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士兵彻夜未眠,他们隐蔽在森林中、草原上、玉米地里,在黑暗的笼罩下等待着。 德军对苏联发起的攻击正面,分成三个区域:北部、中央和南部。 “北方”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冯·莱布统率,辖两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他们将从东普鲁士跨过梅梅尔向前推进,其目标是歼灭波罗的海的苏军部队并夺取列宁格勒。 冯·莱布集团军群的装甲先头部队是霍普纳大将的第4装甲集群,该集群下辖两个摩托化军,分别由曼施泰因和赖因哈特指挥。 配属给该集团军群的空军是科勒尔大将的第1航空队。 “中央”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冯·博克率领,其作战区域从洛林特纳荒原一直延伸至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以南,战线长达400公里。 “中央”集团军群是三个集团军群中最强大的一个,辖两个集团军和两个装甲集群,第2装甲集群由古德里安大将统率,第3装甲集群则由霍特大将指挥。 凯塞林元帅第2航空队的大批斯图卡轰炸机联队将为这支庞大的装甲部队提供额外的打击力量。 “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是在布列斯特—维尔纽斯—斯摩棱斯克这个三角形地带歼灭苏军强大的有生力量,包括其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一旦德军装甲部队通过大胆的推进夺取斯摩棱斯克后,他们再决定是向北攻击前进还是直扑莫斯科。 南部,位于普里皮亚特沼泽与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是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德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辖三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群。 其作战目的是将基尔波诺斯上将统率的苏军部队歼灭在加里西亚和第聂伯河近端的西乌克兰,确保第聂伯河渡口,并最终夺取基辅。 勒尔大将的第4航空队将为他们提供全部的空中掩护。 伦德施泰德元帅麾下的罗马尼亚军队以及德国第11集团军将作为预备队,在北部,德国的另一个盟友芬兰,也已做好了进攻的准备,7月11日将加入德军向列宁格勒推进的行列。 德国人的进攻阵容清楚地表明,他们的兵力重点是“中央”集团军群所处地区。 尽管这一地区的地形条件并不算有利,遍布着许多河流和沼泽,但德军在这里配属了两个装甲集群,以便能迅速取得决定性战果。 很显然,苏军情报部门没有发现对方的这一配置,他们的防御重点在南部,针对的是伦德施泰德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 在那里,苏军集中了64个师和14个坦克旅,而在中央地区,只配属了45个师和15个坦克旅,北部地区,苏军有30个师和8个坦克旅。 苏军统帅部判断,德国人的主攻将放在南部,针对的是苏联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这就是苏军将其坦克主力排列于这一地区实施弹性防御的原因所在。 不过,坦克是一种进攻性武器,苏军将强大的坦克力量集中于南部,也使得他们同时可以对德国重要的石油来源地——罗马尼亚发起攻击。 德军的进攻计划沿袭了在西线获胜的经验,当时,在法国完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德军迅速突破了阿登山区不利的地形,插入到其极为虚弱的马其诺防线,从而使这场战役迅速结束。 希特勒打算采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苏联,将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投入他所有的部队,撕开对方的防线,并在迅速取得突破后,彻底击败对手,同时夺取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罗斯托夫这样的重要城市,如果顺利的话,这一切都将在第一波攻势中实现。 ![]() “巴巴罗莎”行动示意图 凌晨三点,夏夜笼罩着苏联中部边境布格河的河岸,四下里依然一片漆黑,黑夜的沉寂偶尔会被防毒面具罐的碰撞声所打破。 河边传来了青蛙的叫声,6月21到22日的这个夜晚,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突击队或先遣支队里的士兵,埋伏在布格河边高高的草丛中,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河边青蛙所发出的哀怨鸣叫声。 布格河近端14公里处,沃利卡·多布良斯卡村外的158高地上,伫立着一座木制瞭望塔,过去的几个月里,这种瞭望塔在边境两侧,出现得很多。 第2装甲集群的前进指挥部设在158高地山脚下的一片树林中,它是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大脑”。 德军士兵们称该集群为“白色的G”,因为该集群所有的车辆上,都涂着一个白色的大大的G字母,以此为他们的战术识别标记。 G代表古德里安,只要朝车辆扫上一眼便能识别出“这是我们自己人”。 法国战役期间,古德里安引入了这一构想,它被证明非常成功,因而克莱斯特大将也欣然采纳,他已下令,让自己装甲集群内的车辆,都涂上白色的K字母。 前一天夜里(6月20到21日),参谋人员秘密到达了这里,此刻,他们待在自己的帐篷或指挥车上,俯身于地图,书写着命令。 没有任何信号从天线上发送出去,因为已经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免让俄国人的监测站产生怀疑。 电话的使用,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会被批准,古德里安的指挥车——两辆无线电通讯车、几辆桶式车和几部摩托,都已经过精心伪装,停放在帐篷和其他车辆后。 就在这时,一辆装甲指挥车驶了过来,古德里安跳下车,时间刚好是凌晨3点10分。 他和官兵简单地交谈了几句后,跟着他的指挥车,朝158高地上的瞭望塔驶去,他们腕表上闪着亮光的分针,围绕着表盘走动着。 凌晨3点11分,参谋人员帐篷里的电话响了,作训处长拜尔莱因中校拿起听筒,电话的另一端是第24装甲军的作训处长布吕克尔,没有任何问候或客套,他直截了当地说道:“拜尔莱因,科登的桥梁已被夺取。” 拜尔莱因看了一眼对面的装甲集群参谋长弗赖赫尔·冯·利本施泰因,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很好,布吕克尔。祝您好运,再见。”说罢,他放下了听筒。 ![]() 德军进攻苏联境内的桥梁 科登的桥梁是装甲部队抢渡布格河,迅速扑向布列斯特的关键,行动开始的几分钟前,第3装甲师的一支突击队奉命突袭这座桥梁,消灭桥梁另一端的苏军守卫,并将桥上的炸药移除,这一袭击获得了成功。 在指挥部里,参谋们长长地松了口气,尽管他们已做好相应的准备,以防这一突袭未获成功。 而且,第4集团军做好了在布列斯特上游和下游的布格河上搭桥的准备。 在距离布列斯特北部大约80公里处的德罗西琴,第178工兵营经过一番艰难而又漫长的秘密行军后,悄悄地到达了预定地点,以便为第292和第78步兵师的重武器及装备搭建一座浮桥。 此刻是凌晨3点12分,每个人都在看着时间,每个人都觉得喉咙发紧,所有人的心都在砰砰地跳动着,此刻的沉寂令人难以忍受。 3点13分,现在更改事情的进程还来得及,尚未发生的事情,没什么是不可以取消的,但是,随着分针在表盘上的移动,针对前方处在一片寂静和黑暗中的苏联的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地逼近了。 3点14分。沃利卡·多布良斯卡的木制瞭望塔幽灵般地映衬在天际中,第一道苍白的曙光出现在地平线上,死一般的沉寂,依然笼罩着“中央”集团军群的整个区域,森林沉睡着,田野一片寂静。 此刻,德军一个师接着一个师,沿着漫长的前线排列着。 指针跳到了3点15分。 突然,就像是一个电闸,猛地抛出了一道剧烈的闪光,撕裂了夜空,德军各种口径的大炮同时喷吐出火舌。 曳光弹的轨迹划过天空,目力所及之处,布格河前线已变成火焰和闪光的海洋。 片刻之后,隆隆的炮声像压路机那样席卷过沃利卡·多布良斯卡的木制瞭望塔,迫击炮射击时怪异的尖啸声也一并混杂在隆隆的炮声中。 布格河对岸已变成一片火海,浓烟冲天,云层遮蔽着一轮镰刀状的弯月。 和平不复存在,战争吐出了第一道恐怖的气息。 位于苏军布列斯特要塞对面的,是施利佩尔少将率领的德军第45步兵师,该师的前身是奥地利第4师,其下辖的第130团和第135步兵团,将对桥梁和要塞发起首轮攻击。 在夜色的掩护下,构成第一波次的攻击部队小心翼翼地逼近了布格河,横跨河流的铁路桥像一个黑色的幽灵。 就在当天凌晨2点钟的时候,一列货运列车喷吐着蒸汽,大灯雪亮,隆隆地驶过了这座桥梁,这是斯大林运送给他的盟友希特勒的最后一列运粮列车。 此刻,突击营和尖刀连趴在庄稼地和草丛中,隐蔽在铁路路基旁和西岛对面,他们不知道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有多少列火车驶过这座铁路桥,他们也不知道斯大林是多么认真地履行了苏德贸易协议。 从1940年2月10日到1941年6月22日的这一时刻,斯大林交付给希特勒的粮食多达150万吨,苏联因此而成为了德国主要的粮食供应国。 但跨过布格河上的这座铁路桥送往德国的物资,不光是黑麦、燕麦和小麦,在16个月的蜜月期间,斯大林严格遵守了双方的合同,为德国送去100万吨石油,2700公斤铂金,还有大批锰矿石、铬矿石和棉花。 与认真履行合同的苏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从一开始就是个拖拖拉拉的供应国。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价值4.67亿马克的货物被送至苏联,其中包括建造了一半的重巡洋舰“吕佐夫”号。 到最后这一列运粮火车由东向西驶过布格河时,希特勒欠斯大林的债务已达2.39亿马克。 但埋伏在布列斯特铁路桥两侧的德军军官和士兵们对这些一无所知,在他们上方,铁路桥顶端的一座小木屋里,依然是一派和平的气氛和毫无戒心的常态。 两名德国海关官员攀上火车,哨兵向俄国司机挥着手,就算有任何狐疑的目光从远处投来,他们也发现不了任何可疑或不正常之处。 火车喷着气,慢慢地驶向德国一侧的泰雷斯波尔车站,然后,这里也迎来了凌晨3点15分,“开火!”地面震颤起来。 德军第4特种迫击炮团其辖下的9个重炮连,半个小时内,就发射了2880发火箭弹,它们带着可怕的呼啸掠过布格河,落入布列斯特镇内和其要塞里。 第98炮兵团的600 mm口径重型臼炮和210mm火炮也朝着对岸开火了,炮弹落入要塞的壁垒内,准确地击中了苏军的炮兵阵地。 遭到这样的轰击,要塞里还有可能剩下一砖一瓦吗?很有可能! 第135步兵团第3连的聪佩少尉,看着手表上的秒针走完了3点15分前的最后几秒,炮声刚一响起,他便从铁路路基处的战壕里跃了出来,随后,一顶顶钢盔从高高的草丛中升起。 这些德军士兵像短跑运动员那样冲过了铁路桥,少尉冲在最前面,他们从被遗弃的德国海关小木屋旁经过,沿着桥梁两侧高耸的护栏,他们猫着腰朝桥对面冲去。 在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担心:这座桥会不会被炸掉?而它没被炸,苏军哨兵来得及做的仅仅是用手里的冲锋枪打了个点射,然后便中弹倒地。 就在这时,苏军守桥卫兵的防空壕中,一挺机枪吼叫起来,第87工兵营第1连的一个清障小组已配属给聪佩的突击队,他们朝目标冲去,伴随着沉闷的爆炸声,硝烟四起,一切都结束了。 少尉和工兵们冲过被炸得支离破碎的防空壕,随即从桥梁的左右两侧,下到铁路路基处,架设好他们的机枪。 苏军已在桥梁的中墩上绑缚了炸药,德军士兵迅速将其拆除,聪佩用手电筒的光束检查着桥墩,以确保其他地方没有隐藏着另外的引爆装置。 然后,他将电筒上的一块绿色玻璃滑下,光束变成了绿色,像车站站长那样,将电筒举过头顶朝德国一方挥舞着:桥梁已被占领! 随即,第一辆装甲侦察车迅速驶过这座桥梁。 在普拉图林森林,“中央”集团军群第17和第18装甲师将从这里强渡布格河,但这里没有桥梁,4点15分,突击分队跃入他们的橡皮艇和冲锋舟,迅速朝对岸而去。 德军步兵和摩托车部队携带着轻型反坦克炮和重机枪,河对岸的苏联守军用冲锋枪和轻机枪开火射击,但他们立即被打哑。 随即,可以被送入桥头堡的一切都被渡过河去,工兵们刚一下船便开始搭建浮桥。 用驳船或搭建应急桥梁将坦克和重装备渡过河去的办法极其困难,于是,德军首次运用一种新式武器——水下坦克,又被称为潜水坦克。 凌晨3点15分,第18装甲师防区内的5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开火了,以便为潜水坦克在河对岸开辟出一条通道。 4点45分,维尔辛中士驾驶着1号潜水坦克驶入布格河,河水立刻淹没了坦克,只有为坦克组员及发动机提供新鲜空气的细长的钢管暴露在水面上,水面上也出现了一些排气水泡,但很快便被水流冲刷掉。 一辆接着一辆,第18装甲团的整个第1营,在营长曼弗雷德·格拉夫·施特拉赫维茨的带领下潜入了河中。 不一会,第一批潜水坦克已经像神秘的两栖动物那样爬上了对岸,伴随着轻微的噗通声,炮口上的橡胶盖被吹掉了,装弹手们放掉填塞在炮塔四周的自行车内胎里的空气。 炮塔上的舱盖被推开,车长们探身而出,一条胳膊向空中连举三次,这个手势意味着“坦克前进”! 80辆坦克从河底渡过布格河,在对岸的桥头堡处,苏军的装甲侦察车正在逼近。 为首的德军坦克立即发出了开火的命令:“炮塔,一点钟方向……穿甲弹……800码……敌装甲侦察车群……自由射击!” 随后,几辆苏军的装甲侦察车起火燃烧,剩下的仓促后撤,“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先锋,朝着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的方向扑去。 布列斯特的南面亦是如此,科登的桥梁被成功夺取后,第24摩托化军在盖尔·冯·施韦彭堡男爵的率领下,正按照计划实施着突袭。 坦克冲过被完整夺取的桥梁,莫德尔中将第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通过迅速搭建的应急桥梁渡过河去,车长们站在坦克炮塔里,查看着战场的状况: 后撤中的苏联边防军的后卫部队、被攻克的苏军反坦克炮阵地、第一批被押送至后方的苏军俘虏……他们离当天的目标——穆哈韦茨河上的科布林,越来越近。 布列斯特北面靠近德罗西琴处,第178工兵营逼近了第292步兵师作战区域内的布格河河段,为第9军辖内各个师的重装备,搭设一座浮桥,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 德军乘橡皮艇渡河 在重炮的掩护下,获得加强的第507、第509步兵团、第508团在右侧稍远处搭乘橡皮艇和冲锋舟冲过了布格河,不到半个小时,对岸苏军的守卫队便已被消灭,一个桥头堡被建立起来。 第一轮炮击刚刚打响,工兵们便跳起身,将第一座浮桥推入水中,上午9点,浮桥完成了,这是第4集团军战区内的第一座浮桥,重型装备隆隆地驶过摇晃着的浮桥。 第78步兵师也已排列成密集的队形,抓紧时间过河。 沿着800公里长的布格河,德军夺取河上桥梁所有的奇袭计划无一落空,同样,搭设应急桥梁抢渡的行动也都获得了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