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54)鏖战斯大林格勒(12)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1942年11月28日傍晚,正在加里宁方面军司令部讨论即将实施的进攻战役的朱可夫,接到了斯大林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打来了电话:

“你是否了解斯大林格勒的最新情况?”

“了解!”朱可夫回答道。

“请你考虑并尽快提出有关肃清斯大林格勒附近被围德军的意见。”斯大林命令道。

于是,12月初,苏军对向被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第二阶段进攻开始了。

11月4日晨,胸有成竹的朱可夫向斯大林发了如下电报:

在目前情况下,被合围的德军如无敌人由下奇尔斯卡亚、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实施的辅助突击,是不会冒险突围的。

很显然,德军统帅部将竭力固守斯大林格勒、维尔佳奇、马里诺夫卡、卡尔波夫卡、“高山旷地”国营农场地域的阵地,用最短时间,在下奇尔斯卡亚、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集结突击集群,在卡尔波夫卡总方向上突破我军防线,从而在我军防线上打开缺口,形成向其被合围部队供应各种补给品的走廊,尔后,再利用这条走廊实施突围。

在对敌有利的情况下,这条走廊可能在马里诺夫卡、利亚皮切夫、上奇尔斯卡亚地段形成其对北正面,在齐边科、泽特、格尼洛夫斯卡亚、舍巴林一线形成其对东南正面。

为了不让德军下奇尔斯卡亚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与斯大林格勒集团会合,并形成走廊,必须:

一、尽快击退敌下奇尔斯卡亚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并在奥布列夫斯卡亚、托尔莫辛、科捷利尼科沃一线建立密集的战斗队形。

在下奇尔斯卡亚、科捷利尼科沃地域保持两个坦克集群,每一集群中至少应有100辆坦克作为预备队。

二、将斯大林格勒附近敌被围集团分割为两部分。为此……应在大罗索什卡方向上实施分割突击。

同时,在其对面杜比宁斯基、135高地方向上实施突击。在其余地段上则转入防御,只派出独立的支队进攻,以消耗和疲惫敌人。

将被合国的敌人分割为两部分后……应首先消灭较弱的那部分,尔后再集中全力突击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敌军集团。

朱可夫

第02号,1942年11月29日

朱可夫给斯大林发出电报后,又用高频电话与华西列夫斯基通了话,华西列夫斯基完全同意朱可夫的见解。

正在集结,准备反击的苏军部队

与此同时,他们还交换了西南方面军当前行动的意见,华西列夫斯基同意暂时放弃“大土星”战役,而使西南方面军向敌托尔莫辛集团翼侧实施突击,苏军总参谋部也是这样的意见。

“大土星”是指苏联红军于1942年12月开始的收复高加索北部及顿河平原的战役。

接下来,苏军西南方面军为策应斯大林格勒方面的作战,受领了代号为“小土星”的作战任务。

12月16日,他们以一个钳形攻势以进攻德军解围部队,由苏军第1及第3近卫集团军从北面进攻,在顿河流域包围了拥有130,000名士兵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并进至米里罗夫

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命令德军第6装甲师救援意大利军被包围士兵,只有45,000人生存下来,他们于12月17日在切尔特科沃与第6装甲师会合。

这时,德军统帅部急需预备队来改善其部队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上的危险处境。

为了制止德军由“中央”集团军群调动部队,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反攻的同时,组织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进攻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军。

而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从11月20日至12月8日,进攻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完全就绪。

12月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给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下达了如下训令:

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应共同努力,于1943年1月1日前粉碎勒热夫、瑟切夫卡、奥列尼诺、别雷地域的敌军集团,并在亚雷吉诺、瑟切夫卡、安德列耶夫斯科耶、列宁诺、新阿热沃、坚佳列沃、斯维特一线牢牢地巩固下来。

西方面军在实施战役时,应遵照下列事项:

一、12月10~11日,在大克罗波托沃、亚雷吉诺地段突破敌人防御,12月15日前攻占瑟切夫卡、12月20日至少有2个步兵师进入安德列耶夫斯科耶地域,协同加里宁方面军的第41集团军封锁被合围之敌。

二、突破敌人防御并待主力进到铁路线后,方面军快速集群及至少4个步兵师应向北进攻,突击敌勒热夫一切尔托利诺集团的后方。

三、第30集团军应在科什基诺、布尔戈沃东北的交叉路口地域突破敌防御,并于12月15日前进到切尔托利诺地段的铁路线上,进至铁路线后应与方面军快速集群协同,沿铁路线进攻勒热夫,并于12月23日攻占勒热夫。

加里宁方面军在完成受领的任务时,应遵照下列事项:

一、第39和第22集团军继续向奥列尼诺总方向发展进攻,以粉碎敌奥列尼诺集团,并于12月16日前进入奥列尼诺地域。

以第22集团军的部分实力,在叶戈里耶方向上实施辅助突击,协助第41集团军粉碎敌别雷集团。

二、第41集团军应于12月10日前粉碎突入齐齐诺地域的敌军集团,并恢复奥科利查地域的原态势。

12月20日前,应以部分实力进入莫利尼亚、弗拉基米尔斯科耶、列宁诺地域,协同西方面军部队从南面封锁被合国的敌军集团。

最高统帅部

斯大林

朱可夫

第170700号

由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这两个方面军实施的这次战役,对于粉碎勒热夫突出部的敌人,具有重要作用。

普尔卡耶夫中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执行了这次任务,在别雷以南进攻的苏军第22集团军,顺利地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向前推进与加里宁方面军部队会合,以便闭合对德军勒热夫集团的合围圈。

正在反击中向前推进的苏军坦克

但是,西方面军未能突破敌人的防御,于是,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立即前往西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处。

朱可夫抵达西方面军指挥所,了解情况后认为:继续进行这次战役已不适宜,因为德军已猜透苏军意图并从其他地段向该地域调来大量兵力。

与此同时,在苏军突破的地域中,加里宁方面军的情况也复杂起来,德军的猛烈的翼侧突击切断了索洛马京少将指挥的机械化军与主力之间的联系,使该军陷入德军合围。

苏军最高统帅部不得不从其预备队中抽调一个步兵军,协助该机械化军实施突围,该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奋战了3个多昼夜。

第4天夜间,赶来援救的苏军来自西伯利亚的部队突破了德军防线,该机械化军的官兵才得以突围,但已精疲力竭,不得不撤往后方休整。

在这里,苏军尽管未能达到最高统帅部规定肃清勒热夫突出部之敌的目标,但却以积极的行动,使德军统帅部不能从这个地段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调动大量援兵。

而且,德军统帅部为了保住勒热夫-维亚济马基地,还被迫从维亚济马、勒热夫地域调来4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

西方面军进攻何以受挫?最主要的是对所选定的实施主要突击地段的地形的困难条件估计不足。

众所周知,若德军防御配置在视界良好、没有防炮火的天然遮蔽地的地形上,则炮兵和迫击炮火力易于破坏这种防御,通常在该处进攻时会获得胜利。

倘若敌防御配置在视界不好的地形上,在高地的反斜面上及与防御正面平行的峡谷内,还有良好的遮蔽地时,则这种防御很难用炮火加以破坏,也很难突破,尤其在使用坦克受到限制时更是这样。

而在西方面军进攻时,恰恰是没有估计到德军配置地点的地形影响,在该处起伏地的反斜面上有良好的遮蔽地。

西方面军受挫的另一个原因是,保障突破敌人防御所需的坦克、飞机、火炮和迫击炮的数量不足,方面军首长曾力图在进攻过程中弥补这些缺陷,但未能成功。

12月上旬,苏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消灭被围敌军的战役,也发展极为缓慢。

而德军则等待着希特勒亲自答应的支援,他们为固守每一个阵地而顽抗,苏军的进攻由于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力量去消灭由科捷利尼科沃地域转入进攻的德军集团,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对于德军来说,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溃败可能发展成为战略规模的大失败。德军统帅部认为,为了改变总的态势,首先必须稳住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防线,并在斯大林格勒德军的掩护下,由高加索撤出其“A”集团军群。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希特勒给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赋予的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南向前推进,为第6集团军解围。

为了挽救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的部队,“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元帅打算在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和托尔莫辛地域建立两个突击集群。

实际上,这样的计划是注定不能实现的,德军极端缺乏预备队,能够拼凑到的部队在漫长的交通线上像蜗牛似地艰难地、缓缓地前进着。

希特勒预感到德军将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面临灭顶之灾,一再催促曼施泰因不要等部队全部集中完毕即发起进攻,为第6集团军解围。

实际上,只要看一看地图,便可以看出苏军的作战企图,德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认为,苏军显然正以大量兵力从南北两面夹击,企图切断斯大林格勒德军的退路,逼迫德军第6集团军不是仓皇向西退却,就是束手就擒。

于是,蔡茨勒向希特勒建议同意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撤退至顿河弯曲部一带,恢复被突破了的阵线。但这一建议惹得希特勒火冒三丈:

“我决不离开伏尔加!我决不从伏尔加后退!”希特勒大声吼叫着,并亲自下令:

第6集团军务必坚守斯大林格勒周围阵地!

接着,希特勒催促“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尽快发起进攻。

12月12日,霍特的集团军级集群发起了进攻,这位经验丰富、足智多谋而又大胆的装甲指挥官所面对的任务非常艰难,但并非毫无希望,与奇尔河防线一样,经过激烈的战斗,霍特的右翼已获得掩护。

德军派驻支离破碎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联络官德尔上校,依靠临时部队和拼凑起来的部分德国机动部队,与温克上校在北面所采取的措施相同,构建起一道薄弱的防线。

绍韦特少校所率的第14装甲师一部组成的战斗群,冯·潘维茨上校所率的哥萨克部队,以及高炮单位和临时部队,在惊慌后撤、散布恐慌的罗马尼亚部队以及德国后方机构中,恢复了一定的秩序。

第16摩步师从卡尔梅克草原撤至既设阵地,通过这种方式,该师还证明了在南翼挫败苏军从东面对高加索集团军群后方发起打击并将其切断的企图的可能性。

大家可能会认为,希特勒现在应该把一切可用的部队都投入到解围进攻中,以便让霍特以最大的气势和速度穿越96公里的苏联领土,实施这次解救行动。

可是,希特勒再次在兵力问题上吝啬起来,除了第23装甲师靠自己的力量赶来外,希特勒没有从高加索前线腾出任何部队。

分配给霍特唯一满编的部队是劳斯将军配备着160辆坦克的第6装甲师,该师从法国调来,12月12日,就在霍特发起攻击的同一天,这个师带着136辆坦克赶到,而第23装甲师到达时携带着96辆坦克。

为斯大林格勒德军解围的霍特军级集团军群必须穿越96公里距离,这是苏军严防死守的96公里,不过,德军的进攻进展还是非常顺利。

第6装甲师第11装甲团,在冯·许纳斯多夫上校的带领下,在第一天的进攻中,不费吹灰之力便击退了苏军,使他们朝着东面退去。

此时,苏军放弃了阿克赛河南岸,冯·海德布莱克中校带领着第23装甲师的一部在河对岸建立起一座桥头堡。

苏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叶廖缅科上将打电话给斯大林,焦急地报告道:“这里存在着一种危险,即霍特可能会对我们第57集团军的后方发起打击,该集团军封闭着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西南边缘。如果包围圈内的保卢斯同时向西南方发起进攻,那么我们将很难阻止他突出包围圈。”

斯大林发怒了。“您会守住的。我们正为你们派去预备队。”他做出了新的指示,“我给您派去近卫第2集团军,这是我手上最好的部队。”

但在近卫集团军赶到前,叶廖缅科还得自己想办法守住阵地,他从包围斯大林格勒的部队中,调出了坦克第13军,投入到对付霍特第6装甲师的前进道路上,并把方面军最后的预备队,坦克第235旅和步兵第87师也调出来,以此来对付霍特的攻击矛头。

争夺阿克赛河北部高地的战斗持续了五天,对霍特来说幸运的是,希特勒最终提供的第17装甲师在关键时刻赶到了,结果,苏军在12月19日被击溃。

经过一番令人难忘的彻夜行军,第6装甲师的装甲战斗群于12月20日清晨在瓦西里耶夫卡抵达了梅什科瓦河地区,但斯大林的近卫第2集团军已在这里严阵以待。

不过,劳斯将军的部队还是成功地构建起一座2英里深的桥头堡,霍特的先头部队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前哨,直线距离只有48至56公里了。

在此期间,包围圈内的大约230000名德国和轴心盟国士兵的补给情况相当凄惨。

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无法在严冬中,设在塔特辛斯卡亚的临时机场身处斯大林格勒腹地,他们要为一整个集团军提供充足的补给,没有足够的运输机,不得不以轰炸机来代替。

在斯大林格勒临时机场看护飞机的德军士兵

但是,这些轰炸机所携带的货物不超过一吨半,另外,他们是从作战任务中撤出,在前线的各个地段造成了令人不快的后果。

战役的关键问题再次清楚地表明:对这场战争,德国的物质力量远远不够。

第51步兵军冯·赛德利茨将军曾将每日所需的补给量定为1000吨,这个数字确实太高了。第6集团军认为,600吨比较理想,为使集团军保持某种作战能力,300吨是最低限度,因为包围圈内的守军,光是每天的面包就需要40吨。

第4航空队试图每天为包围圈送入300吨补给,经验丰富的第8航空军军长菲比希中将被赋予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起初,这个任务看上去似乎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很快,霜冻和恶劣的天气,被证明是无法克服的敌人,这比苏军的战斗机或重型高射炮更加危险。

结冰、糟糕的能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事故所造成的伤亡比与苏军的作战行动所造成的更多,大约有550架飞机彻底损毁,这意味着投入行动的飞机中,三分之一遭到损失,连同那些机组人员,成为了恶劣天气、苏军战斗机和高射炮的受害者。

每三架飞机中就有一架损失,世界上没有哪支空中力量,能持续承受这种可怕的伤亡率。

德国空军只有两次交付了最低限度的300吨补给物资,或者说,非常接近这个数字。

据第6集团军军需长的日志记载,12月7日,188架飞机降落在皮托姆尼克机场,交付了282吨货物。12月20日,这个数字达到了291吨。

据赫尔胡德·冯·罗登少将出色的文章声称,按照德国空军的记录,空运数量达到最高峰的是12月19日,154架飞机在皮托姆尼克机场卸下289吨补给物资,并运走了1000名伤员。

可是,平均起来,11月25日至1月11日,每天空运来的物资只有104.7吨,在此期间,总共有24910名伤员被疏散。

在斯大林格勒临时机场降落的德军运输机

按照这种补给率,包围圈内的德军士兵不得不忍受饥饿和弹药的短缺。

但德军的各个师仍在坚守,有两个摩步师和一个装甲师的部队正在包围圈南部防线处待命,准备等霍特的部队靠近后,朝援军所来的方向发起进攻,“冬季风暴”的命令已经下达。

12月19日的下午,寒冷而又晴朗,是个适合飞行的天气,皮托姆尼克机场上空传来了一连串运输机的轰鸣声。

它们着陆,卸下货物,装上伤员,然后再次起飞,汽油桶堆得高高的,货运箱垒在一起,炮弹被逐一分配出去。

24小时前,曼施泰因的特使飞入了包围圈内,以便让第6集团军了解曼施泰因元帅的突围构思。

这位特使是“顿河”集团军群的情报官艾斯曼少校,当天他又飞了回去。

时至今日,没有人怀疑他的这次拜访,成为了斯大林格勒悲剧中的一幕,因为所进行的交谈没有文字记录存在,而少校本人在十年后撰写的回忆录中,又出现了许多矛盾的说法。

直到今天,尚无法确定保卢斯、施密特和艾斯曼说了些什么,他们的意思是什么,艾斯曼是否清楚而又准确地转达了曼施泰因“目前的状况只能提供残酷的选择,要么尽早突围,要么被歼灭”的观点。

同时,他是否清楚地表述了奇尔河上的霍特集群正忙于自身防御,对付苏军的反击,因而毋庸置疑地需要这里发起一次进攻以支援霍特。

他是否汇报了苏军投入了越来越强大的部队去对付霍特。

最重要的是,他有没有明确指出陆军元帅完全清楚的一件事,无论冠以怎样的名义,突围行动必须分阶段撤离斯大林格勒,以免过早引起希特勒的怀疑。

保卢斯和施密特对此的回答是什么?这些问题和更多的问题,至今,他们当中没人能回答,艾斯曼的任务,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起军事历史学家们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