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三)

 新用户5616Y0eR 2023-02-16 发布于辽宁
图片

01      

上一节,简希还是从能量观的角度,来说明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行”。

特别是从一年中,太阳辐射的变化趋势来理解阴阳和五行的能量特性,显得尤为丝滑贴切。

一年中,能量的升降沉浮,构成了阴阳五行的转换模型。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就是一个个相同的太极图。

在这种运动不止的,循环往复的能量交换模式中,古人为了概念上、信息上的交流方便,将这种动态模型进行分割,从而产生了“阴阳”、“五行”等名词。

但是,毕竟这种能量交换是运动不止的。

所以,还要在各类名词之间,增加描述它们之间关系的说明。

于是,就有了“生克制化”的概念。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春日属“木”,因为经冬储于地下的辐射,温暖水土,令草木生发,所以“木”这种能量阶段,有生发、疏泄的宏观特性。

夏日属“火”,因为一年中太阳辐射的照射强度最大,大气中能量最充盈,光照最明亮,热力上膨,所以“火”这种能量阶段,有宣通、盈张的宏观特性。

长夏属“土”,因为大地是太阳辐射升降沉浮运动,交合的中枢。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一天,在大气中的能量达到了顶点。所以古人说“至”,也就是“极点”的意思。

夏至之后,就是我们俗称的“三伏天”了。

“伏”就是“往下去”的意思。实际上,这个“三伏”的名字,十分直接的描述了太阳辐射逐渐由上而下,经过大地,逐步被吸收的过程。

伏天的特点,就是高温+高湿。

这是热量逐步接近地表,引起地表水分蒸发,给人的气候感觉。

每年一旦出了伏天,就会感觉天清气爽,闷热的气候一扫而空。

出伏,就意味着大气中的热能,已经由大地,被吸入进入地下了。

长夏在古代历法中,位于农历六月。

节气上,在“大暑”之后。

“大暑”、“立秋”、“处暑”三个节气,基本上在三伏天覆盖范畴中,到了“处暑”,就出伏了。

长夏属“土”,意味着大地在地球热辐射的循环中,起到运化的能力,是能量升降沉浮的枢纽和中心,所以“土”这种能量阶段,有运化的宏观特性。

虽然“土”的特性,在长夏最为显著,但实际上,我们以大地为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能量的进出升降。

所以古人说“土旺四季”,意思是能量进出升降,转化时刻都在进行。

秋日属“金”。

“处暑”以后,便是“白露”、“秋分”。

这时候,大气中的热能进一步减少,气候逐渐凉爽,直至“秋分”时节,地上地下的热能均等,故名“秋分”。

“秋分”之后,地上的热能便日益减少。所以“金”这种能量状态,有肃降,收敛的宏观特性。

冬日属“水”。

因为此时,气候最为很冷,太阳辐射也最少。绝大多数的热能,被大地吸收后,藏于地下的土与水中。所以“水”这种能量状态,有封藏的宏观特性。

五行相生,就是一年中,能量运化的顺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就是能量圆运动的自然次序。

古人从太阳辐射的能量交换模型中,衍生出能量状态的转化模型。

能量状态不同,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也相应不同。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很惊艳。

简希以前刚接触中医的时候,也很困惑。

五行如果只是五个元素,五个东西或五种物质,那你怎么用五行来解释万物?

这不合理啊。

五行相生就更牵强,木生火还能想象,土生金还有水生木怎么理解?

这不符合现代人的常识和逻辑啊。

这一切,如果说把五行附会在具体的物质上面,就显得荒诞不羁。

五行,以及五行的关系,只能从能量运动、能量状态以及所观测到的宏观结果,来解释,是最让人信服的。

这样看来,五行就是天地能量观的至理。

图片

02      

五行相克,则是古人对能量圆运动的另一个规则的描述。

能量的升降出入,太阳辐射的转化,宏观上构成了寒来暑往,春去秋来。

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能量的圆运动,周而复始,是什么原因?

古人是无法由当代的科技水平,获得现代物理学、天文学知识的。

所以古人肯定也无法解释引力、斥力、行星运行等一系列天体运动的原理。

但是古人通过经年累月的观察,能够通过海量的宏观现象,验证一点:

能量之间,既有顺序转化的规律,也有相互制约的规律。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斗转星移,花谢花开,为什么都有其极限,为什么都有其时限?

那就是因为能量状态之间,存在相互制约。

只有相互制约,才能让各种状态往复但不失控;只有制约,才能在运动中达到平衡。

我们的宏观世界中,充满了能量之间的制约。

有散有收,有升有降,有寒有热,有润有燥。

所以,阴阳五行本是一体,都是在谈能量,以及能量所带来的宏观效应。

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讲阴阳的关系,总结为四类: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五行,作为阴阳所衍生出来的“分解动作”,也一并继承了这四类基本关系。

那么假如阴阳分离,五行崩坏,结果又如何呢?

很显然是能量散逸,不复循环存在,所有的生命,也便无法利用能量生存发展,一切终结。

所以古人对世界的理想状态的描述,就是阴阳平衡,五行圆润如轮。

对生理健康的描述,也是阴平阳秘,五行顺治;而对于病理的描述,就是阴阳五行,各有盛衰;对于灭亡的描述,就是阴阳离决。

宏观上看,地球的生态固然是能量循环往复,升降沉浮,这种动态平衡造就的。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我们这种动态平衡,如果精确到一年、一季、一月甚至一天,那还是会出现波动和短暂失衡状态的,而且这种波动,也是始终存在,无休无止的。

古人通过漫长岁月的观测与分析,总结了能量失衡与自然物候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阴阳五行六气等概念为载体,构建了一套复杂完备的能量模型体系。

然后,从能量模型体系出发,再来指导生活中的各类事务,就避开了科技水平造成了壁垒,直达核心。

因为只要符合能量运动特性的,存在于能量循环之中的,无论是什么,都必须依从能量而存在(否则就会被消灭),也就能够为系统所解析。

这就是古人的终极智慧。

简希连篇累牍,反复的强调阴阳五行是能量观,一是因为这方面黄元御和彭子益说的最透彻明了,二也是因为这能为中医学爱好者,扫清概念上的理解障碍。

中医是好东西,但如果从根本上就无法对应,无法理解,那注定成就不会高,顶多就是对名家名医的临床模仿,遇到不断变化的疾病,也就无从分析下手。

图片

简希医话

灯下读书   心中问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