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盖碗泡岩茶,什么才是正确的泡茶方式?是快出水?还是闷泡?

 小陈茶事 2023-02-16 发布于福建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盖碗泡岩茶,快速出汤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泡茶主张。

这些年来,遇到的争议声也不少。

前些天还听到一个相关批评。

“快出水泡岩茶,头三泡有香气,喝着清淡,没回甘生津。不如适当焖茶,泡出来的滋味感更好。”

讲真,类似论调已经不是新闻,但麻花还是坚持这样的看法。

有香无水,没回甘,无生津的岩茶,肯定是茶叶质量问题,不能归给泡茶方法背黑锅。

这些年陆陆续续听到的,关于盖碗快出水泡岩茶的“缺点”。

认真分析起来,更多是源于偏见。

《2》

一、快出水泡岩茶,有茶香,没回甘?

茶香馥郁,源于茶叶内部芳香物质积累充足。

回甘持久,离不开优质岩茶内部的有益成分加持。

因果相关,事出有因。

盖碗泡岩茶,不论茶汤倒出速度是快是慢,都不是影响茶香与回甘的主因。

喝岩茶,为什么一款茶泡出来会出现香气馥郁,但茶味入口却很寡淡的情况?这个问题前两天已经讨论过了。

如果你闻到的香气,是特别高扬冲人的花香,那这极有可能是山场不正的外山高香小品种茶。

喝茶闻香时,花香浓墨重彩,浓郁到让人发腻,但茶味醇厚度、回甘生津等表现,却相当一般般。

不管怎么泡,茶味都不会醇。

不可能随随便便,因为闷了之后,茶汤立马就能变醇,回甘立马“支棱”起来,除非你遇到的是假厚度、假回甘。

茶汤被泡浓闷苦后,喝起来滋味特别重,但茶汤半点不醇柔,这不能算茶汤醇厚。

将浓苦茶水喝下,过了很久,等到嘴巴里的苦味缓过来后,感觉到片刻放松,这种先苦后甜也不算真回甘!

《3》

二、快出水泡肉桂,没法体现茶汤的劲道犀利汤感?

看到网上的观点。

“浓煞口味的肉桂,肯定是闷着喝比较好,能完美体现茶汤的劲道、犀利质感,一口闷,喝起来特别过瘾。”

不知何时起,“浓煞桂”的热度渐渐起来了。

但这种关于浓煞桂的说法,实则是早些年关于肉桂要喝霸道、刺激、苦涩的论调,换汤不换药,如出一辙,一早就被辟谣了。

岩茶肉桂,肯定不是喝重口味、苦涩刺激。

优质岩茶的风味评价标准,不管水仙肉桂,还是铁罗汉、水金龟、北斗这类其他品种,要求都是一样的——重水求香,香清甘活。

肉桂的茶味特色,不是将茶汤咽下后,浓煞抓人,刺激性很强。

而是茶汤闻着/喝着都能感受到独特辛锐的桂皮香,包括桂皮香在内,花香、果香、奶油香等香型层次多元。

坑涧肉桂的茶汤,不是刚劲猛烈的,而是绵柔醇厚为主,茶味刚柔并济。

入口绵柔,但汤水咽入时又能感到辛辣触感。

岩上肉桂的茶汤,刚、猛、直,花香落水明显,桂皮香更突出,茶味风格更犀利,但绝对不是单纯的苦涩刺激。

冲泡岩茶肉桂,没必要将茶汤刻意闷苦,从而去追求所谓的浓煞刺激。

照常冲泡,头5道茶汤先快出水,随后再适当坐杯,更能合理展现每一冲茶汤的风味层次。

《4》

三、好岩茶不怕闷?

喝岩茶,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茶叶好不好,闷一下就知道了。”

“好茶不怕闷,闷苦泡浓了,苦味也能快速化开。”

这样的话的确有道理,岩茶审评时,用的就是闷泡。

但审评时的极端闷泡法,不适合照搬到日常。

要不然,动辄闷一两分钟再倒出茶汤,茶味肯定浓到齁,刺激性太强。浓茶当中含有大量咖啡碱,喝多了会茶醉。

对广大普通茶客而言,当你喝茶喝到醉之后,迷迷瞪瞪的,反而尝不准好坏。

另外,单从“苦味能化开”这个角度看,优质岩茶的确不怕闷。

闷得再浓,苦味快速化开后,也不影响茶汤的醇厚、回甘、生津。

但从试茶角度看,麻花平日更惯用快出水。

某种意义上,快速冲泡出汤,更能测试出岩茶的汤水厚度。

短短数秒内就能泡出醇厚茶味的岩茶,内在茶味积累肯定不会逊。

但快出水泡茶,泡出来的汤水淡薄乏味,很明显是品质修炼不足所致!

《5》

四、盖碗泡岩茶,出汤速度太快不优雅?

不知茶友们有没有关注到这样的细节,许多倾向于茶艺表演的泡茶方式,节奏都是很舒缓的。

说得再直接些,就是一板一眼,动作慢吞吞。

往下注水时,节奏是慢的,要兼顾旋冲,要将水柱细细吊起来。

合上盖子时,也是慢半拍,因为不管茶沫是否明显,都要走完“春风拂面”的刮茶流程。

倒出茶汤时,速度也很慢,先拿起盖碗,再对准公道杯,最后才是出汤。

总体泡茶流程,虽然没有问题,但节奏太慢。

甚至于,能看出刻意停留的痕迹。

这种节奏舒缓的泡茶过程,观赏性的确很好,优雅又美观,但容易将茶味泡浓。

虽然,尽量求快的快出水泡茶,对不少新手茶客有一定难度。

练习不足时,很难做到行云流水、连贯优雅的注水、合盖、出汤。

但这不是难事,仅需多练习就行。

孰能生巧后,动作利落的快出水泡茶过程,同样很有观赏性!

《6》

五、快出水泡岩茶,容易烫手?

有茶友反映,她是一个新手,盖碗泡茶做不到速度太快。

因为心里一想到要快点、再快点,手上的泡茶动作立马就忙乱了。

忙中出错,最容易造成泡茶失误。

要么,泡茶时洒出汤水;

要么,倒出茶汤时特别手抖;

要么,直接将手指烫红一大片……

其实,关于泡茶手抖,洒出汤水等,只是熟练度的问题。

多尝试几次,用习惯盖碗泡茶,形成肌肉记忆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类问题。

至于快出水泡茶会烫手,那就想错了。

同样用盖碗泡岩茶,闷泡比快出水更容易烫手。

要不信,一试便知。

倒入沸水,合上盖后闷一会,沸水热量会迅速蔓延。

从盖碗内部,逐渐扩散到碗沿,等到出汤时,不论怎么拿盖碗,都会感到烫手。

被热量波及到的碗沿,压根没法提供隔热空间。

但快出水不同,快速注水,快速出汤,赶在热量波及到碗沿之前,趁早倒出茶汤。

这样泡法,反而能降低烫到手的概率!

《7》

喝岩茶,节奏不能太急。

单纯用闷泡的方式,闷出三、四冲特别浓重的茶味,后续再泡,茶味立马转淡。

这种将茶味集中在前三冲的做法,不如细水长流,逐道细品好。

刚开始冲泡时,岩茶内在茶味还很充足。

这时,浸泡时间不需太费功夫。

快快泡,才能避免提前消耗过多茶味,泡出合理的浓淡程度。

等到连续快出5冲、6冲茶汤后,再适当坐杯。

泡到尾水时,多闷一会儿,帮助剩余茶味浸出。

先快出水,再适当闷泡,才是合理的浸泡出汤方法!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