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孩虐打孔雀上热搜: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自这3种家庭

 富书 2023-02-16 发布于北京



进化妈:愿每个父母都能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的手,让规则与爱齐行并进,收获一个温暖友爱的孩子。


作者:余生暖暖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前段时间,男孩摔打孔雀的新闻上了热搜。

无锡动物园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把孔雀园改为开放式,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孔雀。这本是好意,没曾想到却为“熊孩子”提供了便利。

一男孩越过步道,上前抓住一只孔雀,不顾孔雀的挣扎,双手死死拽住孔雀的羽毛,往上一抬,再恶狠狠地摔下。

接着又是一来一回,反复摔打。

外围游客的怒斥,也没能阻止孩子的暴行,直到工作人员赶来,把孩子带离了园区。

  

短短十几秒视频,让人看得触目惊心,网友纷纷留言:

这哪是拔毛,明明是想掰掉孔雀的头!

真离谱,小孩没父母吗?不会在哪儿给他拍照吧!

这么小就这么暴力啊?长大以后不一定会怎么样呢?

一个年龄尚小的孩子,却如此暴力。不得不让人反思,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有暴力行为,或许要追溯到他的成长环境里。

生活中,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自这3种家庭。

暴力教育的家庭

很多时候,孩子的暴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会的。

《超级育儿师》有一期曾上演了母子互殴一幕。

8岁的辰辰不好好写作业,妈妈对着辰辰的脸连扇几巴掌。

辰辰立马撕咬,扑打妈妈,用棍子砸,拳打脚踢各种方式还手。眼看着一场管教变成母子大战,一旁的育儿师赶紧拉开母子二人。

辰辰脾气暴躁,一点小事就能把他情绪点燃,和妈妈日常沟通都是靠拳脚。

看似辰辰是个不服管教的施暴者,实则也是受害者。

在辰辰4、5岁时,不善言辞的妈妈就总是打他,辰辰一惹事,妈妈直接上手就打,一直打到他服软为止。

随着辰辰长大有了能力反抗,他便把所有积压的情绪和拳头都还给了妈妈。

这是一些家庭的缩影:靠暴力解决问题,比谁更狠,比谁拳头更硬。家长觉得自己在履行教育的职责,打痛了孩子才会长记性。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在家庭暴力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悄悄地学会了用拳头解决一切。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做过一项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

实验者将48名3-6岁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观看成人各种攻击行为,用木槌猛击,拳打脚踢等暴力手段,殴打一个接近儿童体型的充气玩具波波玩偶。

另一组则观看成人安静地玩拼图,没有任何暴力对待波波玩偶的举动。

之后,再把这些孩子带到一个房间里,里面有各种攻击类和非攻击类玩具,波波玩偶也在其中。

结果发现:观看了成人暴力行为的孩子,明显比没看过的孩子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他们模仿成人踢踹、暴力殴打波波玩偶,就连女孩也不例外。

孩子是在模仿中成长的,父母用过的那些暴力手段,就像一本“教科书”,无形中让孩子从小学会了如何使用暴力。

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滋生了暴力,无休止的暴力行为,只会让这个悲剧无限轮回。

语言暴力的家庭

当然,生活中还有一种暴力更加隐蔽。

《双向养育》一书中说:“语言暴力同身体暴力一样可以造成伤害,并可能贻害一生,损害别人自尊也是一种暴力行为。”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认为,说孩子两句怎么了,谁小时候不挨骂。


父母明明是希望收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却总是用否定、辱骂等语言,打击孩子的自信,挫败孩子的锐气,以贬低他们价值感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进步。

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曾在街上做过一场体验语言暴力的活动,不同身份职业的大人坐在椅子上,接受路人的指责,打击,甚至辱骂:

“除了玩你什么也不会,长大以后能干什么”

“长得漂亮又怎么样,可以当饭吃吗”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还教不会,你是猪脑子吗”

体验者的心情越来越沉重,明知道对方说的都是气话,却还是很难过,一名女大学生更是被骂到当场落泪。

这只是一次短暂的体验活动,大人都受不了这样的言语谩骂,更何况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

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语言暴力环境中长大,他们所承受的伤痛可想而知。

第57届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向公众展现了这些伤痛。

谢勇导演采访了沈阳少年管教所的6个孩子,他们说出了被父母精神虐待的故事。

父母对他们长期辱骂,打击贬低,哪里痛戳哪里,怎么难听怎么说:

“你是猪”

“是人都比你强”

“你怎么不去死”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默认自己就是个没用的垃圾人,开始破罐子破摔,把所承受过的父母的辱骂和情绪,以偏激暴力的方式发泄到他人身上,在外惹事砍人,最终走向犯罪。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尽管语言暴力不像身体暴力那样显而易见,但来自父母们的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的话语,却成为插在孩子们心头上的一把刀。

日积月累,这个伤口越来越大,大到也许孩子得用一生去填补和治愈。

缺乏敬畏生命教育的家庭

就像文章开头男孩虐打孔雀,这几年孩子“虐待动物”的新闻并不少见。

很大一个原因,是这些孩子通常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对生命的逝去没有一丝怜悯。

当一个人对生命没有敬畏心,做起事来从不考虑后果,自然做事会没有底线。

199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反虐待动物联盟和东北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中表明:

虐待动物者对人类进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5倍,对财产犯罪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4倍。

可有的家庭,却觉得动物的生命不足挂齿。

还记得南京11岁孩子虐猫事件吗?

男孩用刀戳猫眼睛,用门夹猫脖子还不过瘾,追着猫用鞋子殴打。

事后父母却拒绝道歉,袒护他还只是个孩子。

生活中,孩子拔掉蜻蜓的翅膀,用手掐猫、用脚踹狗,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

这种不表态,默认的态度,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认同此行为,从而变本加厉,胆子越大,做事越狠。

马东曾在《奇葩说》中说过: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刘墉女儿4岁生日时,朋友送了一卷《雪人》的卡通录影带。

影片结尾,阳光融化了雪人,地上只剩下围巾和帽子。

雪人消失了,女儿有些难过。

刘墉便说:“很多我们心爱的东西,就像雪人一样,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后来,刘墉问朋友为什么送这么伤感的卡通片给孩子看。

朋友解释着:“就像养宠物一样,孩子学会了有爱心,但随着宠物的死亡,孩子会懂得伤心。他们会明白什么是死亡,就是再也回不来了。”

了解过死亡,才会对生命存有敬畏。体会过失去,才会格外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没有任何人可以随意践踏别人的生命,在孩子成人之前,请教会孩子尊重生命。

《原生家庭》一书中指出:有毒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恶劣的影响会代代相传。

家庭中每个人的言行,都在用隐蔽的方式刻画在孩子心中。我们都不愿孩子,变成打人不眨眼的恶魔。

点亮在看,愿每个父母都能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的手,让规则与爱齐行并进,收获一个温暖友爱的孩子。


作者简介:余生暖暖,富书专栏作者,家有6岁男孩,与他共成长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