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冀南军区及军区部队发展史(抗日战争时期)中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五,冀南军区及军区部队的整训

百团大战后,第一二九师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要求所属部队在加强对敌斗争的同时,抓紧时间进行整训。因为连续几个月的激烈战斗,部队战斗和非战斗减员较大,广大指战员也非常疲劳,急需必要的补充和休整。

1940年12月;根据第一二九师决定,各野战旅不再兼任军分区工作,重建已取消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军分区机构,对第一军分区进一步予以加强。同时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建立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

为了加强各军分区的基干武装力量,冀南军区于1940年11月下旬,撤销新九旅。该旅所辖第二十五团调归第二军分区、第二十六团调归第一军分区、第二十七团调归第五军分区,作为分区基干团。从而使分区武装得到加强。旅长桂干生调第一军分区任司令员,副旅长杨宏明调第四军分区任司令员,政治部主任王贵德调第二军分区任政委,第二十七团团长陈耀元调第五军分区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政委杨树根任分区副政治委员,参谋长张峻峰任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新七旅编为2个大团、1个小团。新八旅编为3个小团,撤销营部。为了充实连队,规定旅、团机关、直属队不得超过总人数的1/8。

冀南军区根据第二九师决定,以清河、武城、德州、恩县、平原、高唐、夏津七县建立第六军分区。1941年2月28日,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正式成立。司令员邹国厚,政治委员夏祖盛,参谋长余品轩,政治部主任赵彩银。

百团大战后,由于部队减员严重,兵员补充又十分困难,在此情况下,将大批地方武装编入正规军。这次升编,共将各分区基干部队、区县游击队5750人编入正规军。

在整顿的基础上,通过地方党动员青年参军和离队战士归队,至1941年1月,冀南全区游击队由整训前的2150余人,很快发展到7850余人。

六,冀南军区部队精兵简政

随着华北日军的扩编补充,驻冀南地区的日伪军兵力亦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

1940年底;敌人在冀南修筑的公路干线和支线共80余条,全长约2000余公里。1941年敌人继续大力修建公路,全长增加到2500余公里。1942年,敌人在冀南区所修之公路总长增加到4500余公里。敌人在积极修建公路的同时,沿铁路、公路线大量修建碉堡、安设据点。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冀南地区的敌据点、碉堡只有50余个。1940年增加到240余个。1941年增至400余个。到1942年上半年即猛增至650余个。年底达到960余个。

1941年4月;除驻平汉铁路、津浦铁路及运东各县的日伪军外,驻冀南抗战基本区的敌人,日军约4140余人,伪军约14000人。到1941年12月,日军增至4970余人,伪军增至17000余人。1942年夏,日军增加到6290余人、伪军增加到27000余人。

由于敌人疯狂进攻,特别是连续不断的分区“扫荡”,继之据点、碉堡、公路、沟墙的增加,冀南根据地逐渐被分割、缩小,抗日工作和斗争日趋困难。敌日伪军连续发动4.29大扫荡,6.11大扫荡,9.12大扫荡以及治安强化活动。

文章图片1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指示中,提出了既能支持长期战争,又有利于准备将来反攻的“精兵简政”政策。

1942年到1943年;冀南军区部队先后进行了六次精兵简政。

1,冀南部队取消旅,与分区合并。新编第八旅与第三军分区合并,新编第七旅与第六军分区合并。为准备应付新的变化,保持必要的突击力量,决定新编第四旅暂不取消。命令重新宣布了新四旅及各军分区的干部配备以及所辖部队。新四旅徐深吉任旅长,钟汉华任政委,副旅长邹国厚,参谋长陈明义,政治部主任袁鸿化。辖;第七七一、第二十团和骑兵团。

2,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政委吴建初,副司令员李大磊,参谋长郭好礼;政治部主任彭学桂。辖;第二十六团和元城独立团。

3,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杜义德,参谋长何济林,政治部主任贺亦然。辖;第十、第二十五团。

4,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维翰,政委肖永智,副司令员孔庆德,参谋长高厚良,政治部主任王幼平。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团,分区基干团及永北支队(后改称滏西支队)。

5,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范朝利,政委王任重,副司令员雷绍康,参谋长周光策,政治部主任季铁中。辖;第十一团。该军分区原第三十六团与新四旅第十一团合并;撤销了第三十六团番号。

6,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副司令员陈耀元,政委王泊生,副政委杨树根,参谋长李连仲,政治部主任刘福胜。辖;第二十七团。

7,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易良品,政委文建武,副司令员夏祖盛,参谋长王树棠,政治部主任董启强。辖;第十九、第二十一团。

8,各主力团除第二十团暂时保留2个营的建制外,其余各团均取消营的建制改成小团。

6月2日;野战旅与军分区合并。为适应冀南斗争的严重形势,根据129师指示,野战旅与军分区合并,撤销旅的番号。

8月;第一军分区独立团并入永北支队(41年3月,第三军分区以分区基干营为基础组建)。

9,新七旅与六分区合并,新八旅与三分区合并,新四旅第11团与四分区第36团合并(新四旅机关与四分区机关11月中旬合并),新四旅改辖;第771团、20团和骑兵团。

11月下旬至12月底;进行了第三次整编。

10,新四旅机关与第四军分区机关合并,撤销了新四旅番号。第四军分区辖;第七七一团和第十一团。第二十团调归第一军分区,骑兵团由军区直辖。

11,徐深吉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钟汉华任政治委员,雷绍康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鸿化任政治部主任,季铁中任副主任。原第四华分区司令员范朝利调任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原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义京改任副司令员。军区后勤部缩小编制,各军分区设立后勤科。卫生部所属的后方医院下放到第一、第三、第四军分区管辖。供给部所属工厂亦分出一部分由军分区管理。

经过上述三次精简整编,冀南部队实现了中央军委提出的:“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的要求,各野战兵团完全地方化了。

12,第一军分区辖;第二十团和第二十六团。第二军分区辖;第二十五团和基干营(由第十团2个连和分区警卫连编成)。第三军分区辖;第二十二团和第二十三团以及由永北支队改称的滏西支队。第四军分区辖;第七七一团和第十团。第五军分区辖;第十团(由第十团和第二十七团各3个连编成)和青年营。第六军分区辖;第十九团和第二十一团。军区直辖;特务团和骑兵团。

13,在此之前,大部分营以上干部都有乘马。减下的马匹充实到骑兵团。截至1941年底,军区及各部队共有马匹2099匹,经过精减只剩下957匹。编余的一些干部,除部分送师部学习外,军区也办了陆军中学,选送编余下来的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入学学习。

14,1943年2月;冀南军区骑兵团和第二十一团(军区特务团拨给该团2个连)调归冀鲁豫军区建制。军区撤销了特务团番号。

15,3月;第三军分区永北支队改称淦西支队,并负责永年、鸡泽、南和3个县大队的军事指挥。同时还成立了一支精干的武工队——永沙南武工队。

16,7月,第二十团、第七七一团奉命调往太行。之后,第十团亦奉命调往太行一分区。

17,冀南军区几个主力团外调后,所属各军分区(除第五军分区)各辖1个主力团作为基干团。第一军分区辖第二十六团。该团因减员较大缩编为3个连,另由元城独立团抽调2个连加强该团。元城独立团改为元城大队。

18,第二军分区辖;第二十五团。第三军分区辖;第二十三团。第四军分区辖;第十一团。第六军分区辖第十九团。第七军分区辖;第二十二团。

19,各主力团的所属连队独立分散在各地活动,与团的领导机关联系很困难。因此,团的领导机关的指挥作用减弱。军区决定除第第二十三、第十一团保留短小精干的团部外,其余各团撤销团部,但团的名义仍保留。分散活动的各部队由县大队领导统一指挥,其建制仍归各军分区。

20,加强小部队的突击力量,除第二十六、第二十二团保留排的建制外,其余均为“大班小连”制,做到连小而兵精,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21,各分散活动之步兵连改为政委制。军区供给部全部转至太行,所属各工厂进一步缩小后,拨归各军分区。卫生部下属单位亦拨给各军分区。卫生部本身只留10余人组成巡回医疗组。

22,严格限定各军分区部队和地方武装的编制人数。各县游击队为60至100人,区游击队为15至20人,不得超过限额。

冀南军区前后经过六次精简整编,机关和部队大大精干了。特别是军区机关改变了过去庞大臃肿的状况。军区司令部只保留了4个科,11名干部,军区直属队工作人员共161人。团直属队占全团人数1/10,军分区机关人数占分区部队的1/9。几次整编后的编余人员共4070人(不包括第五军分区和第二十二团),其中3800余人退伍或入学深造,余者分配到地方党政机关或交通站、情报站等处工作。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七,冀南军区部队的恢复和发展

1943年初;敌人在冀南区的兵力大约有日军15个大队近万人。其中驻德州的日军第四十一师团有7个大队,分布在冀南第五、第六军分区地区。驻邢台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有近4个大队,分布在冀南第二、第四军分区地区。驻邯郸的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有2个大队分布在冀南第第三军分区地区。驻山东的日军第五十九师团有1个大队驻临清。日军独立混成第七旅团有1个大队驻武城。

1943年下半年;日军在冀南区的总兵力约10个大队,7000余人,比上半年减少5个大队,3000余人。在日军逐渐减少情况下,敌人为弥补兵力不足,大量发展伪军。1943年一年中,冀南区的伪军比过去增加了3倍左右。

7月;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所辖之堂邑、冠县、莘县、清平、朝城、卫东六县,根据“集总”的命令划归冀南军区管辖。为加强这些地区的领导,冀南军区根据中共太行分局和第一二九师决定,以上述6县所辖区域成立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同时,建立冀南七地委。赵健民任分区司令员,肖永智任政委兼地委书记。第三军分区之第二十二团调归第七军分区做为主力团。

1943年上半年;冀南区游击队的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统计:1月至4月,从原有的3571人发展到8011人,增加了4440人。第五、第六军分区亦有较大发展,除个别县外,都有了游击队。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1944年5月11日;北方局报请中共中央决定将冀南和冀鲁豫两个区党委合并,并决定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新冀鲁豫军区。6月4日,党中央批准了北方局的决定,并指示冀南区党委、行署和军区的名义仍保留。

新组成的冀鲁豫军区由宋任穷任司令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不久由曹里怀接任,王蕴瑞任副参谋长,朱光任政治部主任,傅家选任后勤部长,刘德海任后勤部政委。军区下辖;11个军分区和水东独立团(后改为第十二军分区)。

原冀南军区有7个军分区,因7月初冀南第一和第三军分区合并为第三军分区。所以,冀南军区只剩第二至第七6个军分区。

冀鲁豫军区所辖之11个军分区,其中第二至第七即原冀南军区的6个军分区。

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杜义德,参谋长何济林,政治部主任姚克佑。

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孔庆德,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高厚良,政委李福祥兼,副政委王贵德。

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雷绍康,政治委员乔晓光兼,参谋长吕琛,政治部主任胥光义。

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牟海秀,政治委员陈登昆兼,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明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福胜。

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周发田,政治委员赵一民兼,参谋长刘明鉴,政治部主任董启强。

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政治委员许梦侠兼,参谋长刘始明,政治部主任于笑虹。

二地委书记杜义德,三地委书记李福祥,四地委书记乔晓光,五地委书记陈登昆,六地委书记赵一民,七地委书记许梦侠。

冀南区党委和冀鲁豫区党委合并时,冀南和冀鲁豫两行署尚未合并,只是于6月15日开始联合办公。冀南行署仍管辖冀南行政区,负责人盂夫唐;冀鲁豫行署仍管辖冀鲁豫行政区,负责人徐达本、贾心斋。1945年5月4日,冀南、冀鲁豫两行署正式合并为冀鲁豫行署,孟夫唐任主任,徐达本、贾心斋任副主任。冀南行署撤销后,原冀南行署所辖之各专署,依次作为冀鲁豫行署之第二至第七专署。二专署专员为石惠轩,三专署专员温光中,四专署专员肖一舟,五专署专员张海峰,六专署专员郭鲁,七专署专员周持衡。

1944年;发起攻势作战以来,各部队积极主动向敌发起进攻,沉重打击、消耗了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据第三、第四、第七军分区统计:共进行大小战斗948次,其中主动进攻667次,占70%强。毙伤敌2730人,其中日军263人,俘伪军3753人,缴获长短枪3229支、机枪37挺、掷弹筒44个。收复了邱县、莘县两座县城。攻克了大批据点、碉堡,仅第四军分区即攻克或逼退敌据点16处、碉堡24处。第五军分区攻克据点、碉堡共18处。攻势作战的胜利,为进一步开展局部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冀南部队贯彻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斗争方针,在地方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抗日群众大力支援配合下,从1944年春夏发起攻势作战,到1945年7月底,共进行大小战斗3600余次,收复了12座县城,攻克据点、碉堡近500处,毙日伪军1.7万余人,俘伪军299万余人,缴获重机枪13挺、轻机枪577挺、长短枪353万余支。我军负伤6600余人、牺牲2300余人。攻势作战和局部反攻的重大胜利,极大地巩固与扩大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消灭了敌之有生力量,缩小了敌占区,为冀南军民开展全面大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整训部队,壮大力量,准备大反攻,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

1,整训部队

1944年7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军发出《关于整训部队的指示》,要求全军在一年内,主要是在秋冬两季,在不妨碍战斗和生产的条件下,对现有的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进行一次大规模整训,以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政素质。壮大我军力量,准备大反攻,迎接全国的胜利。

1945年2月1日;军区颁发了部队整训计划。要求所属各部队以及地方武装、民兵,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广泛深入地进行整训。

3月;第六军分区健全了运东地区联合指挥部组织。第十九团团长宋东旭兼任运东指挥部指挥长兼政委。

4月;第六军分区以夏津大队2个基干队及鲁西大队、分区特务营为基础编成夏津独立团(辖4个连),团长马神,政委李开道。

5月中旬;第七军分区恢复了第二十四团。第二军分区第二十五团由5个连扩编成2个营,各辖3个连。南宫、新河2个大队各编成3个基干连。

7月;第三军分区将路南支队、滏西支队的正规连队,分别扩编为第二十六团、第三十团。路南支队副司令员张智法兼第二十六团团长,路南支队副政委赵北原兼政委,滏西支队副司令员罗祟富兼第三十团团长,滏四支队副政委刘昌兼政委。

2,成立冀南指挥部

6月20日;为了便于指挥冀南地区部队作战,冀鲁豫军区报经中央军委同意成立了冀南指挥部,统辖原冀南地区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军分区。王宏坤兼司令员,杜义德任副司令员,彭涛代政治委员。冀南指挥部成立后,各军分区的领导做了部分调整和充实。

王光华任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未到职),江明任政治委员,贺亦然任政治部主任。孔庆德任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胥光义任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王进前任政治部主任,李所庵任副参谋长。訾秀林任第五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赵彩银任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白云任第七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8月下旬;雷绍康任冀南指挥部参谋长,胥光义接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胡超伦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3,日寇无条件投降,军区进行全面大反攻

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各地“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取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从8月开始,冀南部队广大指战员同冀南区广大抗日武装、人民群众一起,在冀鲁豫军区统一领导下,在冀南指挥部直接指挥下,向日伪军发起了全面大反攻。

8月15日;冀南指挥部下达了全面反攻命令。命令各军分区部队、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向当面之敌发起进攻,收复失地。为适应大反攻形势,要集中主力重点突破,攻占平汉铁路中段之重要城镇,解除日伪武装。指挥部决定临时组织8个梯队,分别向敌发起反攻。

第22、第23团和路南支队为第一梯队,司令员孔庆德,政治委员王贵德;

第10,第19团和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之第1团为第二梯队,司令员雷绍康,政治委员周发田;

第31团和第三军分区地方武装及人民武装为第三梯队,司令员高厚良,政治委员李福祥;

第四军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为第四梯队,司令员胥光义,政治委员乔晓光;

第25团及第二军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为第五梯队,副司令员何济林,政治委员江明;

第27团及第五军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为第六梯队,司令员牟海秀,政治委员陈登昆;

第28团及第六军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为第七梯队,副司令员赵彩银,政治委员赵一民;

第24团及第七军分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为第八梯队,司令员赵健民,政治委员许梦侠;

各梯队的任务是;第一至第五梯队向平汉铁路之敌进击,其中第一、第二两梯队指向安阳;第三梯队指向永年、邯郸;第四梯队指向平乡、南和,并配合第五梯队夺取邢台。第六梯队向德石铁路衡水至德州段之敌进攻。第七、第八两梯队向津浦铁路前进。第七梯队指向平原、夏津、禹城;第八梯队指向聊城、清平、博平与第七梯队会合。

我军自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以来,截止9月2日,先后攻克收复县城27座及其周围所有的据点、碉堡,解放了冀南大片土地和人民。

文章图片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